分享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342 李逵变唐僧

 了用民 2022-06-01 发布于陕西

NO.342

最先发生变乱的,是位于三镇最北面的幽州(治所今北京)。

这事还得从幽州节度使刘总的出家讲起。

刘总本是前节度使刘济的次子,十多年前刘济卧病在床,他趁机发动兵变,毒死父亲,接着又杖杀大哥刘绲,夺取了节度使之位。

公元821年二月,刘总突然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请求批准他弃官为僧,另派人来接管幽州。

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一个弑父杀兄、心狠手辣的强人,怎么会想到要遁入空门呢?

前段时间还是李逵,这段时间就成了唐僧,这画风的转换是不是太突然了?

确实突然。

但史书就是这么记载的,信不信由你。

反正我只是史书的搬运工。

史载刘总那时常有一种幻觉——看见其父兄突然出现,伸着舌头,找他索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随时出现,随时消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让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刘总感到寝食难安。

他只好在家中供养了几百个和尚,让他们昼夜不停地为他做法事。

他每天都和那些和尚一起诵经念佛,连睡觉也必须和他们一起睡,似乎只有这样才看不见父兄的鬼魂,而只要一离开这些和尚,他就感觉心惊肉跳,晚上根本无法入眠。

如此时间久了,他便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既然离不开这些和尚,不如干脆出家当和尚吧,这样或许能让自己获得佛祖保佑,过上安生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上面那个请求出家的奏折。

刘总主动申请离职,这对一直想把幽州真正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唐朝朝廷来说,显然是个天上掉馅饼般的好消息。

但天上掉馅饼的事,总是让人难以相信的。

一个大权在握的藩镇主帅,不惜一切要出家。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伟大的……

对不起,我编不下去了。

这不是什么精神,精神病还差不多!

考虑到刘总不大可能是精神病,李恒和他的宰相们只得继续挽留刘总。

后来见刘总一再上表,铁了心要出家,他们才确信这真的是馅饼,而不是陷阱!

李恒随即下诏,同意了刘总的申请。

刘总不愧是曾割据一方的枭雄,水平还是有点的——他并没有甩手一走了之,临行前对善后工作作了一番颇为周密的安排。

他先是把包括兵马使朱克融在内的一帮桀骜难制的部将全都送到了长安,请求朝廷对他们提拔任用,给他们在京城安排合适的岗位——毫无疑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这群刺头置于朝廷的监控之中。

接着他又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了一个将幽州一分为三的方案,并推荐了三个出镇的人选。

做完这一切后,没等朝廷的回复,他就立即剃发出家,连夜离开了幽州。

数日后,有人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境内发现了刘总的尸体。

刘总究竟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刘总的死给朝廷提供了一个彻底解决幽州问题的绝佳机会。

现在,就看朝廷怎么应对了。

由于皇帝李恒热衷于吃喝玩乐,对朝政基本不闻不问,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宰相们的头上。

当时萧俛、段文昌已经罢相,朝中的宰相是崔植和原翰林学士杜元颖。

两人自恃高明,自作主张,根本就没把刘总的建议当回事。

他们将原本据有九个州的幽州分为两镇——划出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二州设瀛莫镇,由京兆尹(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卢士玫出任节度使,其余七州则仍为幽州,由宣武(治所今河南开封)节度使张弘靖为新任节度使。

张弘靖曾在宪宗年间担任过宰相,后来在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宣武两镇做过节度使,为政宽和,颇得民心,算得上是位高望重,因此崔植等人将其看作是执掌幽州的最佳人选。

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