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奇才回忆,林总“不要伤亡数字”下半句:守不住要你们脑袋!

 兵说 2022-06-01 发布于云南
黑土地,谁主沉浮(十一)
作者:爱军
1948年10月,“关门打狗”的锦州战役终于打响了。此时,义县已被攻克,锦州外围敌守军据点已基本扫清,总攻锦州城尚未开始,阻击战已率先打响了。
辽沈战役规模大,时间长,战况紧张、激烈,然而最惊心动魄也是最为后人熟知的,却不是攻城,而是阻击。其中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被史学界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阻击战”。本篇重点聊一聊塔山阻击战。
为解锦州之围,蒋氏力排众议,亲自筹划了东进和西进两个兵团,以老套的东西对进,气势汹汹地向锦州进发了。但因组成西进兵团的是屡受歼灭性打击的沈阳守军,一直战战兢兢地徘徊不前,所以实际对我军形成巨大压力的,就是距离最近的东进兵团。
林总尽管因对阻援信心不足,几次摇摆,但一旦要打,以他战略上的谨慎和部署上的缜密,他对这路敌人的阻击一定是高度重视、深思熟虑、预案充分的。他选择的阻击部队的是东野4纵、11纵以及热河独立4师、6师和炮兵旅,总计8个师,约8万人,总指挥是程子华,时任第二兵团司令员,他与4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这“三华”是塔山阻击战的现场导演。
【吴克华、莫文骅】
蒋军的东进兵团主要来自华北,加起来一共有11个师。也就是说,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我军8个师8万多人对蒋军11个师10万多人。
由于战后我们看到的阻击过程,战场主角都是4纵,易使人误以为我们只有一个4纵顶住了蒋氏的陆海空10万大军。其实不然,林总也绝不会冒这么大的险,更何况他手上有充足的兵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塔山阻击战规模大,战况紧张、惨烈,但单论危险程度的话,它并非最高,应该赶不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更赶不上“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孟良崮。所以有人说,守住塔山不是奇迹,攻下塔山才是奇迹。何以见得?
首先看地形。
大家知道,塔山一带地处辽西走廊,南面是海,北面是山,而锦西附近又恰好是这条走廊最窄的一段。塔山,看地名的意思是一座有塔有山的堡垒,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它只是锦西以东约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它唯一的重要之处在于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这里穿过。所谓山,其实只是地势有起伏,没有明显的凸起,最高点海拔也只有260米。
东北野战军在此地建立防御阵地,虽然地形高度优势不够,但正面宽度只有12公里,其中还有公路、铁路、河流穿过。就是说攻方不管总兵力有多少,能展开的十分有限。实战中,蒋军对攻击点的冲锋大多以营为单位。
其次看兵力部署。
10月6日,我防御部队相继到达塔山。程子华带着各纵队首长和师、团干部到前沿勘察地形,研究防御方案。最后决定沿北山、白台山、塔山村、铁路桥、高家滩、打鱼山一线设防,8个师分一、二线阵地,实施集中兵力,重点防御,控制强有力预备队的战法,在火力上采取分散部署、集中使用的原则,不怕伤亡,与敌反复争夺,坚决守住阵地。
具体部署是:以4纵主守东起打鱼山西至白台山的8000米正面,使用12师和第10师1个团为第一梯队,以12师的34团、36团两个主力团分别防守塔山和白台山正面,纵队主力担任第二梯队;11纵配置于4纵右翼,沿虹螺山向西设防。
4纵的防御宽度是8000米,因为防守正面不大,所以前面只放两个团,有较大的防御纵深。11纵在4纵右翼,实战中并未受到敌人攻击。
第三看武器装备。
4纵原本就是东野的老牌主力军,拥有4万人,装备着1100多挺机枪,还有1个炮兵团,拥有26门75mm山炮,10门野炮,3门105mm榴弹炮和10门高射炮。给4纵打下手的11纵是地方部队升级的新部队,也有3万人,装备了24门75mm山炮。
为了保证阻击任务的完成,总部特将东野直属炮兵和第二兵团炮兵旅各一部配属给4纵,还从炮兵纵队和兵团直属部队里增加了150mm重型榴弹炮,105mm野战加农炮,57mm战防炮和75mm高射炮。其他各种炮也相应进行了补充。
按战场需要,阻击部队炮兵组成三线两群,第一,二,三线火炮分别打击塔山阻击阵地前50-100米,500米和1000米开外目标,构成严密火力网,再加上步枪轻重武器将筑起一道严密的铜墙铁壁,最大的杀伤对方步兵。
4纵拥有各式火炮119门,比原配置增加了一倍以上,还不包括配备到步兵连的60炮,装备实力相当强大,绝非昔日的土八路可比。同时,后勤部门在战前还筹集各种炮弹4万多发(含大口径山野榴炮弹约6000发),下发给部队各种子弹21万发,有力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
这些装备一是我军进东北后直接从日军手上收缴的,二是战场上在蒋军那里缴获的。这是东野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林总几次犹豫是否先打锦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最怕阻援不住,重武器撤不下来,丢失了这些宝贝。
各种火炮的口径、性能等比较专业,不易理解双方的差距,可以简单直观理解:一是我们常说的敌人有装备优势这话已成过去;二是我军在塔山投入的最大炮兵单位为旅,而蒋军最大投入为营。
【我军的炮兵阵地】
了解了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再结合过程就容易理解阻击战的结果了。
蒋军在葫芦岛汇集了很多高级指挥官,出动了海、陆、空三军的精锐部队进攻塔山,攻克塔山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的。但是,再丰满的理论也替代不了骨感的现实。
先说陆海空协同作战。
蒋氏先把卫立煌派往葫芦岛的指挥官陈铁等人晾在一边,然后安排阙汉骞指挥,而阙汉骞作为54军军长指挥不了62军,海军、空军直属其上级领导,更不是阙汉骞能指挥的,后来侯镜如到了也只能干瞪眼。所谓三军协同作战,只是喊喊口号,吓吓人而已。
例如重庆号巡洋舰因担心搁浅,又缺少主炮弹,只打了20多发炮弹就草草收场。因此,陆军进攻时,海军、空军的协同只是造一造声势,尽管一度严重地威胁着我军塔山阵地,地动山摇,霎时间使塔山成了一片火海,但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果。
而对付敌人的军舰,我军并非挺着挨打,束手无策,因为炮兵手里有大杀器,那就是射程18公里的日式105mm的野战加农炮。10月12日,重庆号刚动用152mm大炮轰击,就遭到我炮兵还击,第一炮就打在距离重庆号仅200米的地方,第2炮又打在重庆号和灵甫号中间,立马把这2艘舰吓跑了。其他2舰看没有飞机,也没有观察所,自己的炮又小,也跟着撤了。
海军就打了这几炮,还把蒋氏心疼的不得了,锦州失陷后,他到锦西大骂众将时还说:“可惜浪费了我20发24生(指重庆号发射的炮弹)。”
空军的优势也大打折扣。东野的88式75mm高射炮和98式高射机关炮可以集中火力一起轰击天上的飞机。同时以4-5门高射炮同时攻击一架飞机的战术,命中了多架低空投弹的野马式战机,迫使敌机只能在高处投弹,命中率大大降低。
再说双方的火炮对决。
前面说,蒋军火炮总量上原本就处于劣势,又是从军舰上下到海滩,地形不利,炮位难选,第一天凌晨攻击,炮兵刚在海岸开火,就被解放军发现了,东野炮兵旅以24门野战炮和山炮,在2000米左右的距离准确开炮,直接就彻底打掉了蒋军的炮兵阵地。
没有了炮兵的敌步兵不顾死活的一个上午连续发动了7次冲锋,受到我炮兵和步兵的联合打击,均告失败。最悲催的是敌暂62师,他们攻击的铁路线是4纵防御重点,纵队炮兵团大小110门火炮全部指向这里,战前准备充分,火力异常准确密集,以速射、散布射、拉锯射各种方法变换射击。最后,敌1个整团排成战斗队形,跑步发动冲击仍被打得无处藏身,傍晚时,海水上涨,又被泡在水里。
第二天,敌4个师就靠4门榴弹炮和10来门75mm山炮掩护开始狂攻。结果,解放军东西炮群同时发威,不到半个小时,就打掉敌军的4门美式榴弹炮和7门山炮。
后面的情况无需详细了,蒋军猛攻两天,每天伤亡都在1200人以上,我军在400人上下,之后的情况大抵如此。
最吓人也最搞笑的,大概要数敌独立95师了。这个师在蒋军内被誉为“赵子龙师”,师长罗奇,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据说从组建起,历经大小数百仗,没丢过一挺机枪。
13日拂晓,罗奇采用波浪式的冲击战术开始向我10师阵地攻击。第一波全端着冲锋枪,戴着大盖帽的军官身先士卒,远远地跑在队伍前面,阵势确实凶猛,但很快就被阻击部队打得溃不成军。于是,第二波又冲了过去,队形和战术一样,只是武器不同,从军官到士兵,人人手里端着一挺轻机枪,他们冲到第一波溃败的地方立即趴在地上,推着尸体做活动掩体,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我一线连队伤亡很大,二梯队已投入战斗。面对敌人的密集队形,10师师长果断请求炮火支援。在我军猛烈的炮火下,第二波敌人终于被打退了。
罗奇气急败坏,到黄昏时又发动了最后一轮攻击。他拿出了“杀手锏”。只见一群赤身裸体,头缠红布条,身背大刀,端着轻机枪的敢死队,像海浪一般向阻击阵地扑了过来,身后的大部队也以整营整团排成密集阵形冲锋。
这种战法固然强悍勇猛,但其实也是相当愚蠢的,4纵的每个连队都有几十挺轻重机枪,密集队形正是机枪的靶子。
独立95师虽然凭借作风强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军塔山阵地,但在解放军坚决反击之下,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太阳刚刚沉落时,吴克华组织预备队发起反击,同时炮火向敌纵深轰击,塔山阵地还是岿然不动。
猖狂的“赵子龙师”只经过两天的较量,即伤亡了三分之二,最后缩编成3个营撤回华北。
14日凌晨,侯镜如继续猛攻,4纵虽压力空前,但刚打到7点,就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吴克华接到李天佑的电话,告诉他,我们做你们的预备队,已到达高桥待命。电话能打过来,显然,1纵就在4纵身后。
这一天是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的日子。1纵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它当然意味着我东北野战军要拿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的坚强决心。同时,它也意味着蒋氏想以东进兵团冲破阻击阵地,解锦州之围,其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尽管蒋军陆海空三军10万之众大打了6天,最激烈的是两天半,看上去险象环生,但其实是有惊无险。因为阻击的部队也有8万之众,直到最后也未全部使用。4纵的预备队大部分没有投入,11纵的阵地未遭到攻击,如4纵阵地有险情可以支援,还有两个独立师做后备,更令人放心的是,总攻前,林总又把1纵这个总预备队开到了4纵身后。可见,林总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纵是谁呀?它和4纵一样,是林总手上的数一数二的王牌,拿它当预备队,其保险程度可想而知了。
说到这儿,你还觉得东野守住塔山是奇迹吗?你不觉得蒋军要攻下塔山才是奇迹吗?如果蒋氏还坚持认为东进兵团只差一口气没拿下塔山,那其实就是蠢上加蠢。如果认为李天霞救张灵甫只差一口气,那侯镜如救范汉杰则十口气也不止,甚至一开始就注定是气断身亡。
我们看看阻击战结果和战后,还可以印证这个判断。
作战中,我军直接伤亡3000余人,敌军伤亡7000人以上。关于伤亡情况,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在回忆中给出的准确数字是:共伤2367人,亡787人。
从这些伤亡数字看,尽管阻击战异常紧张、激烈,但我军实际伤亡并不是特别大,须知,开战前,4纵是准备以1万人的伤亡代价来守塔山的,所以官兵们都写了血书,指挥员都签了军令状。
胡奇才是林总直接点名确定的前线总指挥,6天的阻击战,他一直在12师和10师的阵地上,从阵地的选择、工事的修建,到进出阵地及反冲锋的时机等具体事项,他都亲自布置安排,功高至伟。
【胡奇才中将】
所以,我军伤亡不大,除了上面分析的地形、兵力部署与装备因素外,各级指挥员机智、灵活,充满战争艺术的战场指挥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电影《大决战》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林总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句话因为太过震撼,令人印象深刻。据胡奇才回忆,这确实是林总的原话,而且还有一句是:“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
林总的两句话,既凸显了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也传达了最高指挥员的坚定意志。而作为战场指挥员,无论“三华”,还是胡奇才,仅靠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显然是不够的,最终,他们不仅胜利完成了任务,还把牺牲的代价降到了最低,这才是优秀的指挥员。
战后,坚守塔山的4纵第12师第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称号;12师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称号;10师28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备团”称号;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称号。
翻到战前的4纵兵力部署和这个战后表彰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受表彰的两个“英雄团”正是防守塔山和白台山正面的12师34、36两个主力团,这两个团都一打到底,其中36团曾被要求轮换,但他们坚持留下,吴克华只从预备队给他们补充了一个营。实际顶在一线的一直是12师和10师的6个团,而作为预备队的11师鲜有出场机会,未受到表彰。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规模的预备队也只当看客,未能出场,那就是李天佑的1纵。
炮兵团受到表彰,也足见我军炮兵在阻击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锦州总攻只用了31个小时,蒋氏和范汉杰期待的再现四平奇迹没有出现,即使再能坚持三天以上,东进兵团想跨过塔山这个障碍也是万万不能的。
英雄的4纵在塔山再一次打出了军威。北平和平解放时,四野总部有意安排他们第一个入城,此后又留守北京,成了光荣的御林军。
惊天动地的一场阻击战,自然让每一位参战者刻骨铭心,魂牵梦绕,战后,有8位亲历的将军选择将其骨灰葬到塔山,魂归故地。他们分别是:
4纵司令员吴克华中将
4纵政委莫文骅中将
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中将
4纵副政委欧阳文中将
4纵参谋长李福泽少将
4纵12师师长江燮元少将
4纵12师34团团长焦玉山少将
4纵12师34团政委江民风少将
如今,这8位将军和塔山734位勇士的忠骨,合葬在葫芦岛塔山革命烈士陵园。
向塔山阻击战的英雄子弟兵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