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度年谱简编(连载之二)

 盛也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盛度(968-1041)字公量,原名玄,因避宋皇始祖玄朗讳改,史亦见记为盛元者。其家世居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商丘),曾祖珰任吴越国余杭县令后徙杭州。祖名讳史书中暂未查见,各地家谱记载不完全一致[1]。父豫,从钱俶归宋,官终尚书度支郎中,安徽铜陵天门镇仍存其墓。盛度端拱二年(989)进士及第,初补济阴尉,得拜参知政事,高知枢密院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盛度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胸怀社稷、心系苍生,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者至少有三:一是完善科举制度宋初首倡恢复四科取士,在重视诗赋记诵的同时,一体推进教育、管理、军事、法律人才的选拔,“对士人的人生追求和社会时尚起着导向作用”,另在严密考试流程、细化评判标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二是改革盐法兴利宋朝经济繁荣,号称“富宋”。其中盐利一直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盛度终其一生念兹在兹,并较早地提出运用商品经济思维和方法管理盐务。三是心系国防安全北宋始终笼罩在北之契丹、西之党项的威胁下。盛度32岁跟随真宗驻跸大名,随即“奉使陕西,参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复绘《河西陇右图》以献”,并多次上疏论边事、上边计,为安定边疆、巩固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注释御集。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又有中书、翰林二制集,惜今只有数量极少诗句、奏议留传。

       收集整理散见于史、志、文、家乘等有关盛度的史料,系统梳理其生平事迹很有必要,这对研究北宋政治经济社会不无裨益。


 

续上篇


至道三年(丁酉,997),30岁

盛度自济阴尉起步,相继选为封丘主簿,改府仓曹参军,为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改秘书省秘书郎。

《宋史》本传:度举进士第,补济阴尉,选为封丘主簿,改府仓曹参军,为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改秘书省秘书郎。

《宋史》卷一百二十二·礼二十五:三月二十九日,太宗崩于万岁殿。真宗散发号擗,奉遗诏即位于殿之东楹。

本年九月,经试学士院合格,太常博士盛度直史馆,既而参与考试开封府举人。后授三司户部判官。

《宋史》本传:试学士院,为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特恩除职:八日,太常博士盛玄直史馆。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试官:二十一日,命直集贤院李建中、直史馆盛元、太常丞陈尧佐考试开封府举人,直史馆路振、殿中丞杜寿隆考试国子监举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五:盛玄,余杭人,后改名度。

《史讳举例》·第七十八宋讳例:始祖玄朗。玄朗:“玄”改为“元”或为“真”,玄鸟改鳦鸟、玄武县改中江;朗改为明,朗山县改确山。

【按】

       ①《宋史·职官志一》:“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主要起文臣迁转官阶、确定俸禄的作用,“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官分京朝官与选人(幕职、州县官),济阴尉、封丘主簿、府仓曹参军皆属选人。选人非改为京官,仕途不能通达。光禄寺丞属京官。秘书郎(正八品上)、太常博士(从七品下)均为朝官。

       ②直史馆系馆职。北宋前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合成三馆秘阁(总名“崇文院”),馆阁官一般须通过专门考试,“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③御史台推勘官、三司户部判官为差遣,即实际掌事。

       太宗淳化元年(990),置御史台推勘官20人,皆以京朝官为之,掌审讯重大刑狱案件。盛度是否此年任此职待考。

       三司掌国家财政,别名计府、省司,其长官为三司使,权位极重,与宰相、枢密使鼎足而三位,人称“计相”。太平兴国八年(983),分设盐铁、度支、户部,各置使,并设判官一员,主管本部事务作为三司使的高级属官。户部主要负责田赋与榷酒收入。据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增订本)》,“今考太祖朝,三部判官各一员;太宗朝淳化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定各部判官二员;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方定盐铁判官三员、度支判官三员、户部判官三员。”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盛度原名玄,因避宋皇始祖玄朗讳改也。《长编》是南宋李焘创作的一部记北宋九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记述详赡,价值极高,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基本史籍之一。通览《长编》,大中祥符五年前,一直用“盛玄”表述,此后不见“盛玄”始有“盛度”。

       《宋会要辑稿》大中祥符五年前纪事,基本都将“盛玄”避讳改为“盛元”,其中“选举三三”漏改,但也为盛度直史馆的具体时间留下重要线索。

       要之,阅读宋初纪事文献,当仔细辨析盛度、盛玄、盛元是否“其实一书也”。

真宗咸平元年(戊戌,998年),31岁

盛度累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见《宋史》本传。 

【按】

       屯田员外郎,北宋初为正七品上的品寄禄官。

【附】

       是年,盛京登孙仅榜进士。淳化三年(992)至至道三年(997)间科场不开,此次登科殊为难得。

真宗咸平二年(己亥,999),32岁

八月,屯田员外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盛度和真宗《大阅》五言诗。

《宋会要辑稿》·礼九·大阅讲武:十六日,大阅诸军于东北郊。明日,又赐近臣饮于中书,诸军将校饮于营中,内职饮于军器库,诸班卫士饮于殿门外。大阅所践民田,蠲其租。上作《大阅》五言诗,令属和。儒臣梁颢、曾致尧、盛元、刘锴、杨嵎等各上大阅颂、赋、铭,诏付史馆。

十二月,契丹侵犯边境,盛度跟随真宗御驾亲征,并数次上疏提出巩固边防的建议。

《宋史》本传:累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寇边,从幸大名。

《宋史》卷六·本纪六·真宗一:辛亥,赐近臣戎服、厩马。甲寅,驾发京师,次陈桥。

《宋史》卷六·本纪六·真宗一:甲子,次大名,躬御铠甲于中军。契丹攻威虏军,本军击败之,杀其酋帅。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五:丙子,诏御史中丞魏庠,谕百官各上封章,直言边事。此据孙何《集》,乃此月二十六日事。

《宋史本传》:数上论边事。

《东都事略》卷五十五本传:举进士,稍迁,至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契丹犯边,数上疏论边事。

真宗咸平三年(庚子,1000),33岁

正月,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盛度随真宗返回京师。

《宋史》卷六·本纪六·真宗一:己卯朔,驻跸大名府。甲午,发大名府。庚子,至自大名府。

十月,为荡平蜀寇并击斩叛贼首领王均,盛度上表称颂。

《玉海》卷一百九十三(上):乙丑,(雷)有终遣杨崇勲乘传告捷,群臣入贺崇政殿。直秘阁黄夷简,直史馆曾致尧、盛元、刘锴,直集贤院任随,右赞善大夫宋贻序并上平蜀寇歌颂,诏付史馆。

真宗咸平四年(辛丑,1001),34岁

屯田员外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盛度奉使陕西。

《宋史》本传:奉使陕西。

《经幄管见》卷二:三司言陕西入粟多高其价,直以取官钱,且意边臣有盗取入市者,诏直史馆盛元按其事……真宗皇帝闻陕西入粟有高价盗取之弊,虽遣使按之,然犹知守边官吏职田俸禄皆有谷粟,道路既远不可辇致,平价输官难议加罪,可谓尽见人情矣。

【按】

       此番奉使,并非国使对外交往之举,乃是专员内政巡视之行,要在核查“陕西入粟多高其价,直以取官钱”之原委。

真宗咸平五年(壬寅,1002),35岁

屯田员外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盛度奉使陕西,并绘《西域图》。

《宋史》本传: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

【附】

       据杨亿《武夷新集》卷三,盛京是年“宰单州(武成)[成武]县”。诗题下并记:父豫任度支郎中,弟元任屯田员外。

真宗咸平六年(癸卯,1003),36岁

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盛度改开封府判官。

《宋史》本传:改开封府判官。

七月,盛度上《官有改移替免应追纳牌印奏》。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一:盛度上言:按《唐六典·礼部》内外百官皆给铜印一纽。今礼部给印不独百司,应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已上并给随身牌印一副。或因官改罢,或坐事除免,元给牌印多不送纳。事无关决,理难追收。乞今后应请牌印,官有改移替免,即御史台具名牒报礼部,置簿追纳。又按敕,应新旧牌印于都省厅置柜封锁,轮差人吏守宿本司。虽敕文即未施行,寻勒本省令史,具所管印记点检入柜,合有专典主持。虽是轮差吏人,终不专一。况所管牌印自南郊五使、诸王节度使已下,刺史已上,所干不少。或因事立名,或垂久为制,动系军旅场务,傥守掌不勤,奸滥窃发,绳愆按罪,法实非轻。按《六典》,礼部有掌固八人。掌固者,掌其固藏之谓。乞依祠部朱红钱专知官一人,逐季造帐拘收。每赴省请纳牌印,即令史行按关刺,专知官据数给纳入账。

【按】

       ①本年盛度有奏,应已自陕西回。参质汉唐故地,其间路荒马乏,其时边乱未已,此非急策,当不驰奏。很大可能在回京复命时或此之后才有此奏。

       ②准咸平五年五月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六月丁亥(二十九日)转兵部侍郎、为三司使,进封上谷郡开国公。其时,寇准与陈恕两相调任。

       开封为北宋都城,地位特殊。初以亲王为开封牧,以文臣为开封尹,但牧、尹皆不常置,北宋仅钦宗作太子时为牧;太宗、真宗即位前曾任尹,另太宗弟齐王廷美、太宗子许王元僖曾担任此职。知府一般以待制以上充。通判作为知府副贰,始设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是后不复置。其属有判官、推官四人,初期共同管理事务。元祐六年后分事以治,判官掌熟事(户籍、租赋等)、推官掌生事(狱诉、刑罚类),另设司录参军一人,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各一人。

       本条,《宋史》记任开封府判官,《东都事略》记任开封府推官。后者可能依据元祐分事以致加以推演。应以《宋史》为准


[1]安徽多地记为“均”,江苏多地记为“刚武”,湖南多地记为“融”,浙江杭州有记“鲁”“美”、绍兴有记“晨”者。


(待续)

【所有权属于作者,转引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