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一儿童节从何而来?家长被孩子给问住了,3句话教你轻松应对

 枕边的小故事 2022-06-01 发布于山东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了,商场里的节日宣传已经打得火热,而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儿童节无疑是他们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
作为节日的主角,孩子们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不过除了收礼物这种老生常谈的过节方式以外,好奇心旺盛的小家伙们对于节日内涵有了更多的探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六一儿童节”类似这样的天真发问看起来有些无厘头,但是却有可能分分钟把父母难倒

临近儿童节,王女士的儿子已经开始向妈妈索要儿童节礼物了。“妈妈,今年的儿童节我想要一个动漫手办,这回你可不能拒绝我了!”孩子笃定且认真的模样成功把王女士逗乐了,她笑着回应说,“手办倒是可以买,但是一定不能太贵!不然咱们家下个月就要吃糠咽菜了!”听到妈妈应允了,小家伙开心地点点头,“大的太贵可以买小的,我不挑!
就在母子俩挑选儿童节手办的时候,王女士的儿子突然心血来潮地问了一句,“妈妈,咱们每年都会过儿童节,那儿童节究竟是打哪来的呢?”孩子看似无意的一句发问着实让王女士有些发懵,她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担心孩子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王女士赶紧找了新话头把话题岔开了。趁孩子不注意,王女士偷偷打开手机搜索“儿童节的由来”,不出意料地她很快就搜索到了答案。可是,比较枯燥的词条解释还是让王女士觉得有些棘手,而且儿童节由来的背景也有些“残酷”
“虽然只是孩子的无心之问,但我还是希望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在晚上临睡前,孩子已然忘了自己对于儿童节由来的追问,但是王女士却因此睡不着觉了。
六一儿童节究竟从何而来?这样接地气的“科普”孩子更易理解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利迪策村发起了疯狂的屠杀整个村子的婴儿死在了法西斯的屠刀之下,这也就是著名的“利迪策惨案”。在二战结束后,德国法西斯虽然战败,但是儿童们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他们中有很多人得了传染病,除此以外,身体健康的孩子还会被抓去当童工

儿童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遭到了漠视。世界人民反对对儿童的屠杀和虐待,为了让更多的儿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保护,儿童节作为国际节日在1942年6月10日应运而生
六一儿童节的存在就是重视儿童权利保障的证明,这其中包括生存权利、保健权利以及受教育的权利。儿童节的意义意在昭告社会重视起儿童正常享有权利的保护,同时也在鼓舞儿童们把每一天都过得幸福快乐起来。儿童保护的话题任重而道远,为了守护这群人间的小天使,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节被极大地重视起来,在节日当天,儿童们会在学校进行相关的节日活动。1950年6月1日,第一次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儿童节活动,国家对于儿童权益保障发出倡议,各地区开展了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2019年8月1日,国家发布休假安排规定,不满14周岁的少年可以在儿童节放假一天
过节要有“仪式感”,除了吃喝玩还可以过得更有趣一些
1、满足孩子一个“小心愿”
孩子是儿童节的主角,家长们可以在这一天里满足孩子一个节日小心愿,让小家伙们可以在节日中收获一份惊喜。不过,为了不滋生孩子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的心理,家长们在愿望的满足上尽量不要以物质满足为主

一场户外的露营、一场有趣的儿童剧,相信这更能够打动小家伙们。当然,这也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日常多加关注充分了解孩子的父母才更容易把“礼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注会让小家伙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节日里“小心愿”的满足便是家长们能够给予孩子最直观的爱的回应和反馈
2、把节日过得更“有文化”
节日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远不止吃喝玩乐这么简单,和孩子一起过一个“科普”节也会十分有趣。不过,枯燥乏味的硬科普很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触和反感,相比较而言接地气的、生动有趣的软科普会更得孩子们的欢心。把任何节日都过成“美食节”很容易消耗孩子对于节日本身的好奇和新鲜感,而搜集相关的科普内容则会让孩子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获得很多的文化内涵熏陶

3、用视频记录节日互动
在拍摄视频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和行为反馈,这无疑于为家长们提供了新的教育视角。与此同时,亲子间节日互动的记录也可以让孩子的节日记忆保持的时间更为持久,这份温馨的节日互动也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备显温馨的印记

儿童节快到了,想要让孩子们收获愉悦的过节体验,家长们不得不多花些心思,比起花大价钱来购买节日礼物敷衍孩子,父母用心地陪伴或许更加值得孩子们期待。礼物所带来的快乐很容易消散,但是父母的用心却会让孩子回味良久。
枕边育儿寄语:
把儿童节过得有意义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节日的仪式感不只是程序化的吃喝玩乐,从节日本身出发探寻出更有有趣、有意义的过节方式,这需要家长们认真考量,但不可置否的是,这一定会让节日的主角孩子们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