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山丽水︱重访南明山

 行行摄色户外 2022-06-01 发布于浙江

2018.7.23,上午在南明湖体验了一把龙舟运动,玩的很嗨。下午是休闲登山课程,目的地就是附近的南明山。这种课程正合我意,我是一个崇尚大自然的人,边登山边学习,一举双得。

说起南明山,其实在去年来丽水时就已抽空登临过,印象比较深刻。这是一座道教名山,与道教名人葛洪有着不能割舍的渊源。相传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学家葛洪曾隐居南明山炼丹修道,至今山里还有多处与此相关的遗迹传说。

南明山是地理上的小山,仅高百来米,既没泰山之雄,也无华山之险。然卧于瓯江侧畔,登至山巅可纵览市区街景及瓯江美景。

南明山是文化上的大山,虽无倾国倾城之姿,却无数文化大家莅临,在山间留下了众多的摩崖题刻。

今天下午的天气极其闷热,一丝风也没有。头顶大堆乌云,似有山雨欲来的前兆。车至南明山脚入口,下车稍走几步,就汗透衣服了。今天的休闲爬山变成了减肥汗蒸的感觉。 

来到南明山的牌坊,开始登山。牌坊上额的飘逸洒脱的三大字“南明山”,来源于景区里的一处摩崖石刻,据说是北宋书画家米芾为数不多的真迹。米芾历史上并没有到过丽水,据志书记载,"南明山"三个字是当时处州郡守刘泾到涟水请米芾书写,带回丽水镌刻在南明山云阁崖的。

石阶虽好,但天气闷的让人步步维艰。没走几步,就来到一处偌大的池塘,池塘深处岩壁有处“明秀”的题刻,拉开了今天的文化寻古之旅。

沿路都有古色古香的有关南明山题刻和赞美诗句的旗幡,让人眼前一亮,文化的传播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或胡里花哨的宣传,就能达到效果。

山里岔路有几条,我们是沿着主干道直走。稍走几步,便来到了漉雪亭。这是一座历史可溯源至宋代的凉亭,当然古迹已不可寻,只是后人重仿之。亭侧有一垛七八丈高的石壁,一道白练飞泻,水珠飞飞扬扬的,似珍珠如飞花,给这闷热的山间带来几丝凉意。

左转随石蹬道向上继续行走,山坡上偶有几处巨石蹲卧,威风凛凛的,恍似护山猛兽。抬头之时,一座黑瓦白墙的山门在若干棵古木的围拱下映入眼帘,上额隶书题刻“南明山”三大字,笔法古朴浑厚。山门虽是新建,却古意十足,与这方的山林很是映衬。


步入山门,右侧有方池塘,唤作“印月池”。一座石板古桥架于其上,桥面侧边青苔嫩绿,可见年代久远。目光前掠,桥端崖边一道天生十余丈长的石梁横卧,气势恢宏。梁上题刻十多处,多是古人对此石梁奇迹的溢美之词。例如“半云”、“悬虹”、“仙桥”、“南明洞天”之誉,字大如斗,笔锋遒劲,入石三分。

石梁侧有石凳石桌,还有一具用原生巨石雕琢的守护石狮。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石狮的面目已不再威猛凶悍,变得憨态可掬起来。石梁右端下还有若干的石碑刻,可惜大多已字迹模糊不可辨认了。

右行十来米,一座小型的天王殿掐住山路。进殿,四大护法天王各持法器立于两两相对,夸张而狰狞的面目让不轨之徒心有所惧,端正态度。最让人拍手称奇的是居中笑容可掬的弥勒和其背后的韦陀,竟然是用原生的整块巨石所雕,身体线条刻画的粗犷大气,但又不失面目的细腻,绝了!

过天王殿,是道巨石缝隙间的山路,通往石梁上端的仁寿寺。巨石上也有不少的石刻,印象最深的是“忠孝廉节”的四字题刻,每字估计都有一平米大,隶书阴刻,浑厚古朴。四字只能远观方能清晰辨认,走近看就不知是何文字了!

仁寿寺,为佛教大乘净土宗寺庙,始建于宋代乾德三年(965)。寺院掩盖在丛林里,自在幽静。寺院左首有古樟和古榉各一株,树龄已有900多年,可见证仁寿寺的历史。寺院饱经沧桑,历代具有修缮。现存正殿是清代嘉庆八年(1803)所建,为重檐歇山式。

寺院内两株桂花树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的祈福丝带,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寺院里的很多题字和楹联极具佛理,例如“为何到此”、“本来面目”、“是佛非佛何为佛,说来有法原无法;参透非空却是空,本性无性便是性”等。

随着大部队从仁寿寺的侧门出去,继续向山顶走。其实仁寿寺后有高阳洞可通向山巅,洞内外岩壁上也布满了摩崖石刻。


山里无风,山路虽平缓,但在如此闷热的天气里,众人也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在离山顶不到百来米的垭口平台休息片刻,俯瞰一下瓯江及对岸的丽水市区,然后继续冲顶。


至顶,是一座信号塔,四周风景一般,无心多留。遂下山,行至云崖阁。这里是整个南明山摩崖石刻的最精华所在,因为有着两大牛人的真迹。其一就是上文说到的米芾手书的“南明山”题字;其二,就是葛洪的绝版真迹——“灵崇”题刻。

除了以上两者,还有很多文人题刻,不过时日已久,日晒雨淋的,大多都已模糊不清了。最有意思的是“徐侍郎曾来”的题刻,看来古人也有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癖好啊!

继续下山,从高阳洞穿过,回到仁寿寺。高阳洞也是摩崖石刻较多的地方,哪怕在洞内黝黑的环境中,打起手电,抬头不经意间,也会发现岩壁上隐约有古人题字。


其中最著名摩崖石刻有三,其一是民国陆军中将朱传经“112883名子弟应征抗日”的题记;其二是北宋沈括携友游南明山的题记;其三是宋丽水城遭遇大水的石刻铭记。

此时,天色有些昏暗,大雨欲来之势。大部队遂出仁寿寺,原路返回下山,下午休闲登山的课程至此已告尾声。

虽二次游南明山,但心中仍意犹未尽。若有机会,下次再细访。


后记

今年是重新放开省外疗休养的第一个暑假,看着圈里的朋友一窝蜂的奔往新疆、甘肃、川西,每天长途奔袭需车行几百里,走马观花,只为到此一游,苦哉!还不如就近寻个像丽水一样清静安逸的小城,让心情沉静下来。偶尔寻个有意思、有底蕴的地方,作个深度的寻访,不亦乐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