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东海古刹,鹭岛禅宫。坐五老之荫麓,对红尘之寂空。历千载之更迭,阅百代之峥嵘。续断香而积祀,起残灰以增宏。托山势而列阙,因丘形以建墉。重檐翔脊,琉瓦瓷琼。青鼎玄炉,西鼓东钟。层阶历升,回廊旁通。雕栏望海,白塔指穹。迎普照于清迥,扬梵音乎葱茏。灯传而岸渡,化流而影从。 ——摘自《南普陀赋》 临近春节,闲来无事,便随父母一同前往厦门旅游,去领略那“清新福建”的大美景色。 早晨,老爸和老妈两人“老夫聊发少年狂”,趁着我做作业的时候,竟然偷偷开启了两人世界,到附近的沙滩上散步秀恩爱去了,在那留下了一对对的脚印、一串串的甜蜜。 而被撇下的我,独自一人枯坐酒店静心修炼,一大堆的作业啊,苦逼的我!临近中午时,才将将出发。 第一个目的地是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面的五老峰下,与厦门大学毗邻,坐山面海,环境幽雅。 我们从寺院西侧题额为“鹭岛名山”的牌坊式山门进入。右前,一汪偌大的莲花池和一口方形的放生池。 莲花被认为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寓意着圣洁与美好。如果仔细观察,很多佛像都与莲花相关。他们或端坐于莲花宝座上,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抑或作莲花手势状。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或许莲花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 而刚入寺庙,学识渊博的老爸便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给我们科普起这普陀寺的历史。那信手拈来、口舌莲花般的解说,眉飞色舞的神情与平时的冷峻严肃全然不同,我都有点吃惊了。 寺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末年,旧称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后毁于兵乱,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重建,也新辟为观音道场。因位居普陀山以南,故名“南普陀”,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体上国内的寺院都遵循着中轴对称的传统中式建筑理念,偏距闽南的南普陀寺也不例外。最主要的殿堂建筑基本都处于寺院的中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 、大悲殿、藏经阁,依着地势层层升高,俯仰相应;佛学院及其他的钟鼓楼、禅堂客寮等功能堂舍则规整的处于中轴线两边,左右对应。堂舍之间曲径通幽,自成院落。 向前行进,迎面的是天王殿。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居中而坐,乐呵呵的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而两侧则是面目狰狞、怒目圆睁的四大天王。宗教也并不是很呆板嘛,把刚与柔、凶与善巧妙的并挤一堂,如此协调,把佛门的威严和慈悲一同先展现给大家。 一路行走,从天王殿一直到藏经阁,听着老爸“滔滔不绝”的解说。对于寺庙建筑的艺术我是一窍不通的,只是本能的觉得好看。重檐飞脊、杏黄琉瓦,古色古香。另一个感觉,就是寺院真的大,香火真的旺。本来不相信神明的我,在这种气氛和父母的影响下,也不由自主的收敛自身可能存在的不尊行为,变得恭敬起来。 一圈游览下来,对于寺庙建筑倒记忆无多,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寺庙内众多的生机盎然的树木了,虬枝张扬、郁郁苍苍、遮天蔽日。时不时有小松鼠跃入人的眼帘,它们无视于人的注视,自由自在的在树梢上攀爬跳跃。众生平等的佛门净地里,修行的人静心,惟有动物们最是撒欢。 从南普陀寺出来,我们一同前往了沙滩散步。可能临近过年,大伙儿都有空闲的时间出来享受生活了。此时,沙滩上的游客格外的多。有三三两两在岩石上闲聊的老人们,有躺在沙滩上慵懒得晒着太阳的青年人,还有在海边嬉戏游玩无忧无虑的儿童们,各有各的闲情雅致,都充满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沙滩上,眺望着大海深处,只见蔚蓝色的海无边无际。海面上,有很多的黑色礁岩卧于水里,模样儿可爱,就像一只只的小精灵。 开始涨潮了,刚才还碧波微澜的海面上,突然就变得动感起来。海浪就如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不停得卷动着、翻滚着,后浪追前浪,前浪则耍赖似的铺洒在那沙滩上,浪与浪、浪与沙,尽情的互相挤压碰撞,使着劲儿的撒欢,绽放出了灿若繁星般的银白花儿。 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美妙和不可思议。看着无垠的大海、奔腾的浪花、自由飞翔的海鸟,我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许多了。在这种优美如画的风景里,我感觉神清气爽,抛掉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只想接下来有一个享受学习的良好心境,努力做到天天向上。 潮继续涌涨,海面上也越发的波涛汹涌。海浪撞击发出的每一声巨响,似乎是在为我的心境改变而欢呼、而鼓掌。 想到这里,我也不由自主的为正初三的自己鼓下掌。加油吧,少年! 1 小编按: 本文是【小卒不过河】的学生【喵无】提供的寒假旅游习作,小编只是一枚体育老师,语文底子薄,文学素养有限,只是在文字上略微修饰调整。由于【喵无】这家伙很腼腆,不喜拍照。没办法,只能借鉴网络上的风景图片,不做商用,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若有不妥,告知立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