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张文清  画本,也叫连环画,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小人书”。这种“小人书”以连续的图画“讲故事”,图画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那时的“小人书”一般是简笔画或版画,色彩大多是墨黑色,很单一,彩色的很少,彩色的贵,一般人买不起。画本是哪一年走进我的生活,我记不清楚了,但第一次得到画本的情形至今难忘。那是一个下午,我到一个玩伴家去玩,看到他家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我就随手翻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马上就被吸引了:图画里画了一些我从未见到过的新鲜的“东西”,有“脸形瘦尖,长得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耳朵,披着头发,头上带着月牙箍,拿着大棒的猴子”,有“长嘴大耳朵,手里拿着大耙子的猪”……这本画册我看了又看,放下了,又拿起来,拿起来就不愿意再放下。这个下午我玩得心不在焉,我的玩伴喊了我多次,要到外面去玩,我始终都不愿离开他家的那张桌子。哎!这毕竟是人家的东西,我怎么能拥有这样的画册呢?对,瞅准机会偷走它!那时候也不知道怎么有了这样的歪心思。主意一定,我就开始了我的行动。那天我在玩伴家玩了很久,我一边玩,一边时时瞅着玩伴,趁他不注意,马上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画册,快速地把它藏在破棉袄里,双手抱在腹前,装着很痛苦的样子,对玩伴说了声我肚子疼,快速地就从他家溜走了。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从棉袄里拿出画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了很久……这就是我得到第一本画本的经历,虽然不太光彩,但能得到它,我还是很得意的,毕竟除了玩伴,这本画本就成了我的特殊“玩伴”。那时候我并不识字,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上学都比较晚,我大约9岁的时候才上小学。这本画本画的是什么内容,我并不知道。为了弄懂画的是什么,我就问我的叔叔,央求他给我讲。我的叔叔是县一中毕业的初中生,在那个时代的农村,绝对算得上“秀才”。通过叔叔的讲解,我知道那是一本讲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故事的图画,那个“拿大棒猴脸模样的”叫孙悟空,那个“拿耙子猪模样的”叫猪八戒……慢慢的,图画的内容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同时“未开化”的荒芜的心里也有了别样的兴奋和愉悦,兴奋和愉悦即来自图画内容的神奇梦幻,也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向往。正如牛汉先生所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而当第一本书走进他的生活时,让他在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中有了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我当时的心境可能也是如此吧。有了第一本,就有了想拥有更多本的愿望。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有两个叔叔、两个姑姑。那时候我们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彼此和睦,物质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也是一种幸福。那时候我是他们中最小也是最大的晚辈,因为除了我,还没有其他的孙子孙女,也没有其他的侄子侄女。我是在宠爱中长大的。这些大人很是疼爱我,他们只要有好东西,哪怕是一块糖,都想着给我留着。正是这样,我总爱在他们面前撒娇,要这要那。为了得到更多的画本,我就今天求这个叔叔给我买,明天求那个姑姑给我买。那时候小人书虽然便宜,一毛多钱两毛钱一本,可对一般家庭来说,小人书还是奢侈品,可他们总是想办法能给我买到。渐渐地我的画本数量多了起来,《书戴嵩画牛》说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我的画本虽不能以百数,但几十本还是有的。画本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内容的画本不断丰富着我的“储存”。这些画本,我是非常珍爱的,虽做不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但也常把他们规整的整整齐齐,放在一个稍大一点的木匣子里,然后用一个小锁锁上。这个木匣子是我央求爷爷做的,爷爷不是木匠,爷爷是央求村里的一个木匠做的,据说当时爷爷费了两盒“白莲”,这个木匠才答应给做的。每当自己和玩伴玩了差不多的时候,自己便打开匣子,拿出几本画本,找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静静享受“刘关张”给我带来的惊心动魄,享受“唐僧师徒”给我带来的快意,享受“武松”给我带来的紧张与刺激……那时虽不能做到王冕的“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也做不到欧阳修“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但有时熬上几个夜晚还是能做到的。记得有一次,我在煤油灯下看画本,也许看得时间太长了,眼睛迷迷糊糊地就闭上了。睡梦中突然有人喊“救火”,接着有人把我抱起来就往外跑。后来才知道是自己不小心把煤油灯碰倒了,烧着了画本和桌子,要不是叔叔发现的早,可能就酿成一场大火了。现在想想自己还感到有些后怕。也许是图画看得多和看得专心的缘故吧,我在同龄的孩子中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有时候和大人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能和他们说些他们也不知道的东西,大人们常常对我竖起大拇指,夸奖我说:“这孩子别看年龄小,知道的东西真多,将来一定有出息!”那时候孩子们没有什么可玩的玩具,和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总能拿出自己做出的“兵器”,什么“金箍棒”啦,什么“丈八蛇矛枪”啦,总会引起孩子们的惊叹,在他们眼里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特别是玩累以后 ,我会给他们讲图画里的故事,看到他们陶醉的样子,坐在包围圈里的我,别提多得意了,觉得自己就是他们心中那颗最亮的“星”。也许应验了大人们的说法,我好像真的有了点出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差,在各个年级中总是名列前茅。我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考上了大学。尽管大学的层次不高,但在那时能考上也是很不容易的。更让我得意的是,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在我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因为这,我们全家都觉得很光荣,走起路来腰板都挺得直直的,到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然而这些图画本,没有被我保存下来。我开始上学后,随着年级的增高,图画本渐渐地淡出了我的生活。后来我父母、叔叔们分家单过,我们一小家搬进新盖的房子里去住,在搬家的过程中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再也见不到我的那些图画本了,为此我还和父母大吵了一顿。哎,让我迷恋的图画本就这样莫名地消失了,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现在,图画本虽然早就淡出了我的生活,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走远,只不过是形式转化了而已,随着生活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时代的出现,让过往的“图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色彩更加缤纷绚烂,画面变得更加立体、直观,你看,现在的“图画”,多媒体上的,哪怕就是纸质的“图画”,难道不比过去的更精彩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我忘不了我的画本,是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时代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难忘那段简单快乐的童年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