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乐园—中学之四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消失的乐园

中学之四


虾子岭南侧是坡度较陡的一片山林,从钟亭东南角有一条曲折小路从林间蜿蜒通往岭下的操场,从钟亭东北角向下,一条碎石小路十来米开外,有栾树柚子树围绕的开阔泥坝和一栋教职工宿舍小平房。这里当年住了三家资历较老的双职工教师,在这几间简陋狭窄的小平房里,他们也都是有着至少两个孩子的普通家庭父母。掩映在树丛中的平房和土坝子周围在假期显得略略清静空旷,而平日学期里因为不远处的钟亭钟声,还有抱着各科作业练习本学生课代表们的频繁来往、其他住处老师间的相互造访和小孩子们的游戏童音缭绕,每天都显得有些热闹非凡。

平房泥坝正前方,斜坡树丛下面一个小小荷塘静卧其间,绿油油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在夏天给学校增添无数妩媚风光,荷塘中间有座假山石,黑褐色的山石千姿百态,湿润青苔遍布,常有绿黄色的小青蛙跳跃爬行在假山石孔隙间,夏日夜间池塘蛙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荷塘大致四方形,东边和南边是斜陡密集的杂草灌木丛,只有北边和西边连接平缓道路有石块石梯可以接触水塘,水塘西岸边沿还有一长溜石条凳石凳往西小路石坎壁下面水泥路外侧是蔷薇丛对面的教室,荷塘北侧尽头当年也是一栋平房教室,八十年代末期这两栋教室先后被改建成三层楼的教学楼和教工宿舍大楼。荷塘凹陷在四周丘陵和平地之间,连接石门村地下水从北边源源灌入,春夏季节又常有暴雨从虾子岭灌木丛倾泻而入,强劲的吞入量让荷塘西侧唯一的排水沟槽咆哮如山洪,但是依然达不到相应的排泄量,水塘囤积着很快爆满,积水从北侧和西侧两个方向漫涨出来淹没道路,再扩张着漫过西侧石堤从两米多高的石坎哗哗坠流到下面的道路上,再冲入对面教室周围的排水沟里。

因为这样的暴雨天气,连续几天里这道石坎上奔流的水帘就像一道小小的瀑布,哗哗哗的水流声里,幕布的颜色先是略略带着浑黄的泥浆色,随着天气的晴朗,水幕的声势宽幅渐渐缩小,颜色也逐渐透亮清澈,到最后,水幕消失石坎壁沿上只剩湿润的水印,坎壁上下的大小路面上铺垫着一层厚薄不匀的黄色泥浆,而泥浆中间四处散布着尺寸大小各异的凹陷脚印。


    那些年里,池塘里面一直积有深厚清澈的潭水,这些积水还每天源源不断穿过沟渠和石槽流向校园西门内的水池里,无论季节气候如何变幻,池塘永远都清亮丰盈得如同一面镜子,静静的俯卧在虾子岭一侧,映照着白云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和旁边的草丛树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校园拆旧建新各项工程的推进,荷塘的水位逐渐降低,塘底的黑色淤泥现出来,荷叶枯萎青蛙蝌蚪们消失无踪,只剩下一汪浑浊泥水包裹着裸露出大半石盘底座的干涸假山石,池塘变成了废弃的积水洼地。

荷塘北侧边沿路上有棵粗壮弯曲的柳树,春天发芽后总有部分枝条慵懒悠然的垂掉在荷塘水面上方,柔嫩的枝条随风摇晃摆动触到水面密集的浮萍,蜻蜓偶尔会短暂歇息在水面的柳条上,夏季的一场场暴雨填满荷塘,满溢的水流从排水沟和路面冲刷带走大量的浮萍,柳树的倒影总是在雨后白天或是某个有月亮的夜晚悄悄显现在荷塘水面一角,似乎羞涩着还只露出小部分的枝体。

经过柳树沿道路顺势爬走上几级石梯和石板路,右侧是荷塘上方的教工宿舍平房和泥坝,隔着小路左侧就是中学集中的女生宿舍院落。

院落有围墙,临路正中围墙开有唯一进出小门,一栋两层砖瓦楼呈L型坐落院内北侧西侧,小楼两侧各有楼梯通往二楼,整栋楼仅有十多个宿舍隔间,每间靠墙两侧摆满上下木床,房间有窗南北通透,宿舍门前的走廊上靠石砖护栏边沿排列摆放着女生们的盛水水桶脸盆等洗漱用品,这让原本不算宽阔的走廊显得更加拥挤狭窄。楼道上方铁绳上一般还悬挂着女生们不同时间清洗晾晒的衣物,楼道水泥地面因囤积洗漱用水和晾晒衣物滴水显得潮湿润滑。

在学校最鼎盛的时代,这处唯一的女生宿舍大院曾经接收容纳过来自县城各乡镇好几百号的初高中女学生,少部分幸运的女孩从这里经过艰难苦读,考上了县城之外的大中专院校,挣脱命运的局限束缚,融入了父辈们希翼向往的城市生活。更多的女孩从这里默默返回家乡以另外一种方式沿袭或创造改变着生活的轨迹,无论后来的命运怎样,这里的小二楼都记载见证过无数花季少女们曾经相同美丽青涩的青春时光和曼妙梦想。

与女生大院东侧紧邻的是一墙之隔的学校食堂,说是食堂,其实只是容纳有一个烧水的大锅炉,一个大大地窖蒸锅的空阔平房。食堂也是一排东西走向的平房,正中的大门朝南,紧邻女生宿舍楼的锅炉房只能排队凭票接打开水,锅炉房旁边有简易男女淋浴房各一间,里面没有任何电器设备只有放置水桶水盆的石阶,洗澡时候就从隔壁锅炉房接了热水,再从食堂前面的洗碗池接冷水一并提到这里,混合调试冷热水才能完成洗澡。

锅炉房的师傅只有一位,既要负责锅炉定时有开水,还要维持炉灶的煤火保证一日三餐饭点的准时熟透出锅。因为环境条件和人员编制有限,这里无法跟其他单位的食堂一样提供出售现成的米饭菜肴,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们只能用各种带有各种标记的陶瓷器皿铝制饭盒放入淘洗好的大米或红薯土豆玉米等各种简单食品,加入适量水密闭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划分区域平整累放入地窖蒸锅里。时间一到蒸锅将被沉重的盖子覆盖,锅炉房这时候会持续添加煤炭给足火力,连续三四个小时沸腾的滚水和着滚烫的水蒸汽会将地窖锅内的几百上千个大小形状不一器皿内的食物蒸煮得松软熟透。等到饭点,蒸饭师傅早就提前挪开锅盖,将里面的所有饭盒饭盆取出来放在一旁的水泥台面上,蒸汽缭绕热气腾腾的食堂里,学生们排着队在累成小山一般的几百个饭盒堆里,居然也能快速识别翻找出自己和伙伴们捆绑一起的一摞饭盒,当然,也有偶尔领错的时候,掀开饭盒或是在掀开之前就已经发现不对劲后赶紧收拾好,重新提溜着饭盒跑往食堂,那里一定有另外一叠饭盒和一个焦急不安的同学在等着更换。

一小盒清蒸的米饭或者加了红薯土豆的米饭甚至有的就只有红薯土豆就是大多数学生们一餐的口粮,下饭的菜一般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容易存放的豆腐乳咸菜等,经济条件好点家长给足零用钱的,就会乘着集市的日子跑到学校周围附近的街道饭馆里,炒个肉菜或者端上一个蒸肉扣碗,打个牙祭以慰藉饥饿的身体。而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镇上私人开设的饭馆很少,很多时候,即使有点零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可口的食物,当年学子们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如今很多同龄学生们难以想象的。

      

因为自带的下饭菜实在满足不了青春期学生们的营养需求,后来还催生了学校教职工家属烧制各种菜肴有偿提供给学生们的副业。先是只有一两家摸索试探着烧制一种带点油水肉渣的汤菜,用板车推拉着在校园午餐时间销售,不料供不应求生意出奇的好,然后许多家属开始加入这个行业。为了获取更多的销路收入,吃苦耐劳能干的家属们把汤菜单一品种逐渐扩大到炒菜、蒸菜等多样品种,销售时间也增加到午餐晚餐都有,学生们也因有了更多的性价类别对比选择而受益。在当年物资贫乏的年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子们都热爱荤菜,即使如此热爱却也只能在放节假的时候回到家里,品尝到父母特意补偿放足油料的美味菜肴,而常年在外苦行僧般的求学日子里佐饭的只有毫无油水腌制的盐咸菜,肉食和油荤成了每个在外求学学子的梦寐奢求,而学校家属们的这一创举无疑在给自己原本清贫的家庭增加部分收入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口福和营养补给。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