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乐园—东街尽头、完小(上篇)

 新用户2939kDsc 2022-06-01 发布于四川


消失的乐园

东街尽头、完小(上篇)

从区公所大院东大门出来,沿街道往左,五、六十米青石板路面尽头、泥地交接处,是连接粮站、河坝码头、四垭口和西街大桥的简易公路,站在这段街面上,已经依稀可见公路对面和秦家塝地势高处的农田。

街道两旁依然多是密实青瓦木屋的普通居民楼舍,上排二三十米距离外,有栋一楼一底的砖木楼房,这是畜牧保健站的办公住家综合楼。因为防疫技术员们经常需要轮流下乡工作,一楼办公区平日都比较幽静,只有在集市的日子,随着咨询牲畜防疫问题和购买药品农民们的到来,这里才会显得拥挤热闹一些。

作为镇上唯一一家具备防疫治疗饲养牲畜专业能力的管理机构,畜牧站从五十年代成立起,一直致力于为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牲畜养殖户提供疫情知识宣传防护、防疫注射、疾病治疗等服务,几十年来全镇从未出现过家养牲畜疫情事件,为当地农业、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保障。

畜牧站东侧是完小的南校门教工宿舍区域,据移民志记载,这片区域曾经为一座规模较小的川祖庙,是旧时镇人纪念古人李冰的寺庙,每逢旱灾年份人们群结进入庙里,面对大禹、李冰、四海龙王塑像燃烛焚香祭拜,以祈求神灵除灾护佑、风调雨顺。解放后,这座庙宇逐年失修破败,最后划归完小拆除改建为教工宿舍楼。

小镇古朴悠长的青石板街道在东边也终结于此,与西街尽头依然有石板、石条阶梯纵横交错,分岔一西一北两个方向纠缠过渡着插入农田村社不太一样,东街到了这里,地势略略有上行趋势,尽头上下排的建筑不约而同的顺着公路走向各自向内收敛,使得路口呈微喇状加宽朝向公路,而绵延过来的青石板路面到了这里被来自公路农田的泥土覆盖替换后消失无踪。向东无垠的泥地里,层层梯田、垄垄菜畦隔着公路兀自青翠油绿。

东街是得天独厚的,既有古寨近距离巍峨身躯的庇护,靠近航运码头的便利,东边大片地理资源的富饶广阔,还有区公所、派出所、农业银行、信用社、工商所、邮局、粮站、幼儿园、完小等等机关单位紧密林立环绕。这里不仅是小镇政治经济、商业旅游、文化交通等发展的重要区域所在,更是成为小镇后来向东开发拓展、新世纪规划的门户和起点。

而完小,这座大约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历史悠久的学校,刚好又位于东街这个重要区域和向东规划发展的起点之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之间,每一位出生和成长在古镇上的人,都应该非常熟悉东街尽头,我们几代人接受教育的启蒙之地——石宝完小。

因为历史发展的缘故,完小的名字曾经几易其名,最终于八十年代中期,定名为“石宝镇中心小学”,但在对于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老街坊们来说,叫她“完小”这个名字更加自然亲切些。跟她的名字一样,完小的校门也曾经关闭、增开变换过几次地址,自八十年代起,逐渐固定为东大门和南大门。

南大门位于东街畜牧站东侧,穿过这道不太起眼的砖混廊门,是一小段楼房外墙之间的空隙巷子,左侧畜牧站办公楼东侧外墙和续接的一道后院围墙将畜牧站与学校完全隔离,右侧一排砖混二层楼房,是大部分完小老师住宿和教办最早的办公场所。教工宿舍楼前空地上有几座砖泥堆砌围成的花圃,里面种有常见的指甲花、夜来香、腊梅等,花圃内侧是一道齐整结实的操场截面基石坎墙,右边东侧尽头是学校锅炉房、厨房的正西面。

沿校门内的石梯继续上行,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操场从东到西差不多有近两百米的直线距离,南北向也有一百米左右的间距。操场东侧是与公路相接的校园东大门,最初东大门北边围墙一角有一处简易的砖泥简易厕所,南边紧接着是体育器材室、锅炉房、厨房,这些建筑连接在一起,相当于一道围墙悄然将东边校园外的世界隔离。操场的正中南侧是两栋一高一矮紧邻的楼房,楼房地基都建在操场三米多高的石栏坡坎下。靠东边的一栋一楼一底,底楼层高刚好齐操场坡坎高度,当年这里曾经是几户资格最老教师和领导的住家房,二楼是学校领导办公室、教师会议室和广播室,有一条公用走廊连着每个房间。每逢开学、散学典礼、少先队共青团宣誓仪式和晨会等重要时候,全校师生都会列队集合在这栋楼前面的操场上,校领导们一般坐在走廊临时设置的主席台上主持观看。靠西边的一栋平房是两间初中年级的教室,教室也是在操场坡坎下,有两道高高窄窄的石梯东西向分别可以通往老师家和教室。

操场的正北方向是老旧木楼教室和一个离地几米高的舞台,这里曾经是早年完小组织文艺汇演和举行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期,这个舞台随着边上老旧教学楼和东侧厕所的先后拆除翻建消失,在操场北侧原址重新修建起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混教学大楼。新大楼最东侧一二楼都配备了厕所,师生们课间出入非常方便安全。在二楼顶上大楼屋檐边廊正中位置,有国旗迎风招展。当年每周一和重要节日的升旗仪式就在楼顶黑色四方瓦片群与楼边砖栏之间的空隙走廊中完成。

这栋教学大楼的修建,为完小教学环境条件的整合带来很大改观,在这之前因为校园内教室数量的局限,不得不分散少量低年级师生在童家巷子幼儿园的教室里上课。自从有了这栋新大楼,这部分“流浪在外”的小学班级终于回归校园总部,完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师生们得以正式一统在校园内办公和学习。

操场西侧教学楼的长坡石阶旁边有一片陡坡树林,这里是校园内唯一一处师生们不能随意进出的绿色繁茂所在地。因为坡道实在太过陡峭,根本无法正常平直站立在坡道上,一不留神就会从几米高的坡道摔落到操场上,除了负责这片区域的小学高年级值日生,偶尔会小心翼翼匍匐在坡道上清扫落叶,平日里几乎没有谁会进入这片斜坡树林。树林边上,有块师生们自力更生挖建平整出来的泥地舞台,这里后来成为大型集会、文艺演出的地方。舞台南侧古老木质教室平房前有片空地,空地南侧是一栋一楼一底的楼房,这里也曾先后是教师办公室、初中年级的教室和少量住校生的宿舍。这片区域改建过几次,最先是完小的正校门开放在这里,从这道校门可以直接通往外事办、交易市场、童家巷子外的街面,八十年代后这里逐渐封闭,这栋楼和操场坡坎下的两栋楼都与区公所大院只有一墙之隔。老校门进来的空地上有两块鹅卵石水泥围垫的小花圃,花圃中有堆砌有石材假山,尤其记得靠操场一侧花圃里一株粗壮嶙峋的腊梅树,在深冬时节里梅花争先挤满枝头,浅黄娇嫩的花蕊散发出清冽脱俗的幽香,若隐若现地缥缈在空气中,为校园西南角增添好几分的诗情画意。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