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29)

 读书和做人 2022-06-01 发布于河北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八讲 品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决定着他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评。

反之,从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事事物物的品评也可看出他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这一讲主要收集孔子对自己、对弟子、对外人及外物,以及他人对孔子的品评。

【自评】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宋女,子姓,以南为氏,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个美女,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通奸,并且闹得人尽皆知,为时人所非。

孔子想见卫灵公,南子派人给孔子传话,说是想见卫君的人,都得先去拜见她。孔子便去见南子。

对于老师低三下四去见那样一个女人,子路很不高兴。孔子便给子路解释,说他去见南子是出于礼貌,不得已而为之。解释就解释呗,孔子还赌咒发誓,并且拿“老天”发誓,对孔子而言是很重的誓了。

矢,是发誓的意思。

否,不对,指不合礼制、不正当的事。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非礼之举,就让老天抛弃我吧!就让老天抛弃我吧!”

【自评】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只转述,不创作。转述古人的话,传承延续。

信而好古:既信从又追慕古代文化、文明和制度。

窃比于我老彭:私下里、在心里自比为老彭。

老彭,即彭祖。姓籛名铿,是颛顼之孙陆终氏的中子,为“祝融八姓”中彭姓的祖先,所以叫彭祖。彭姓是因为住在彭城(今徐州)而得名。

彭祖其人,是教商王学“地仙”之术的专家。所谓地仙,就是住在地上的活神仙,专门吃喝玩乐,享受人间欢乐,特别是玩女人。彭祖在养生书和房中书中很有名。

孔子以彭祖自比,不是因为他长寿,更不是因为他玩女人,而是因为他可能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一个人。

【自评】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了四等:“生而知之者”,天才,一看就会;“学而知之者”,中上,一教就会,一学就懂,一点就透;“困而学之”,中下,知道学;“困而不学”,下等,不学习。

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不是上等智力。之所以能有所成就,是因为喜好,对于古代的知识求知心切,学得起劲。

好古,喜好古圣贤之道。

敏,勤勉。

求,追求,获取。

【自评】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是默默地记在心里。

识,zhi,4声,是记住的意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厌、不倦都是“有恒”的意思。学习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只要能从中找到乐趣,坚持下去是不成问题的。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呢?这些我都能做到,小意思。

【自评】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一辈子都把周公搁在心里,夜里做梦,老梦见周公。

夜有所梦虽不见得都是日有所思,但是日有所思是能够入梦的。不是周公托梦给他,而是他太想念他的周公。

周公是鲁国的始封之君,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的象征意义,是一心为天子,把事情替天子都做了,把名、位还于天子。

孔子生于鲁国,长于鲁国,根据就近原则孔子爱周公是理所当然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爱周公就是爱鲁国,也是爱鲁国保存的周礼。

孔子晚年,去死不远,哀叹自己衰老得不行了,很久都没有再梦到周公了。

人老了觉就少了,梦也就少了。或者梦得乱七八糟,而不能想梦见周公就梦见周公了。

【自评】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xiu,1声,干肉,又叫脯。

脯,[fǔ]:1.肉干。2.果脯。[pú]:胸前的肉。

束脩,就是十条干肉。

自行束脩以上,就是自觉、主动带着干肉十条以上来拜见。

束脩是拜师的见面礼,随心就好。但是不能少于十条,这是礼制。上不封顶,多多益善。

孔子说:“凡是带着见面礼(十条干肉)来找我的,我没有不教他们的。”

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干肉的面子上我也不能不有教无类。

【自评】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求通而未通。

启,是开其意。

悱,求说而不会说。

发,是达其辞。

做老师的要有耐心,同时也要对学生有信心,等着,等时机成熟,再去启发他,一点就通,水到渠成,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

除了不愤不悱不去启发以外,还要“不学不教,不问不讲”。作为学生你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是你学,你求着老师学,而不是老师或家长求着你去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形容死脑筋,不会举一反三。

隅,yu,2声,墙角的意思。举一个墙角为例,不会想到另外三个墙角也是同样的情况。

则不复也,是说既然如此,我就没有必要再讲第二遍了。

联系前一段话,应该是说那你就不用再来了,你这人我不喜教,教不了。孔子不待见笨学生,看你不开窍,不能举一反三,干脆就不教了。

【自评】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在古代是传天数的。曾国藩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出于《乾》《坤》两卦。”

孔子认为五十知天命,方可以学习《易》。人年轻的时候,生活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深刻,不宜过早涉猎《易》。

“加我数年”的“加”,通“假”,给予的意思。

孔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还没到五十岁,他说:“如果我还能再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易》。学了《易》之后,就不会犯大错喽。”

小错可以有,大过不能犯。早节要守,晚节更要保。

【自评】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聪明不聪明?没见他说过。孔子用功不用功,他是自以为很用功的。

叶公,叶she音,4声,楚国叶县的首长。在楚国,大县的县长叫公,小县的县长叫尹。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答不上来。子路是个勇猛的人,但是不善言辞,更不敢随便点评老师。

孔子知道后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跟那个人讲,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

忘食、忘忧、忘老都是用来形容发愤学习、用功读书的程度。

专心致志从而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从而忘记了忧虑,学无止境可惜岁月不待人。

【自评】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魋,音tui,2声。兽名,通“魁”,大。

桓魋,宋司马向魋,司马牛之兄。担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长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故又称桓氏。

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孔子正在大树下讲学,桓魋派人把大树拉倒。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逃离了宋国。

这个桓魋也是,你是真想杀了孔子还是只想恶心恶心他?带兵去,不冲着人上,拉什么树呀?!

孔子当时都60岁了,还受此暴力威胁。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

孔子说:“我天命在身,上天把'仁德’赋予我,让我教化万民,他能拿我怎么样?”

这是在人逃离了现场后,说大话自壮声威,以掩盖自己的狼狈样子。

【自评】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指孔子的弟子们。

隐:隐瞒。

孔子注重启发教育,你不问他不说。所以有的弟子怀疑他是故意藏着掖着,不能做到有一说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孔子说:“我每天都跟你们在一起,没有任何行为是瞒着你们的。”孔子如果真能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称为“圣人”也不为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