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知识点集锦(第一章)

 清哥好课堂 2022-06-01 发布于湖南

第一章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01
信息的定义和属性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Claude E.Shannon)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a)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其中“事物”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领域的精神现象;“运动”是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或过程;“状态”是指事件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形态;“状态变化方式”是指事物运动的动态变化情形。

b)认识论信息:就是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包括对于它的“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的描述。

  • 信息的定量描述

其中:H(X)表示事件X的信息熵,pi是事件出现第i种状态的概率,在二进制的情况下,对数的底是2,此时信息熵可以作为信息的度量,称为信息量,单位是比特(bit)。

  •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收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 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

信息的质量属性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02
信息化




















  • 信息化

信息化: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企业或社会)发生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层以下5个层次:

1产品信息化。1)是指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整合了计算机化(智能化)器件,使产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智能电视、智能灯具;2)是产品携带了更多的信息,便于被计算机设备识别读取或被信息系统管理,如集成了车载电脑系统的小车。

2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如MES、ERP、CRM、SCM等。

3产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的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4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4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启示我们: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1)缺乏核心技术,急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

4)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坚持统筹推进、创新引领、驱动发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赢、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明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是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重大战略布局,促使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网信事业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第二步是到2025年,紧紧围绕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实现技术选择、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

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是长期战略目标,定位于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整合”的含义:①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②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整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③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④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实施“”,促进两化深度整合,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要产业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新生态体系。

  •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动作模式。

电子政务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1)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3)服务民主法治建设

4)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5)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

6)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7)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

  • 电子商务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

1)普通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以及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集成到了数字化的网络经济中。

2)便利性。参与电子商务的各方不受地域、环境、交易时间的限制,能以非常简洁的方式完成传统上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

3)整体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证交易过程的规范和严谨。

4)安全性。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电子商务必须采取诸如加密、身份认证、防入侵、数字签名、防病毒等技术手段确保交易活动的安全性

5)协调性。商务活动本身是一种磋商、协商的过程,客户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客户与金融服务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服务部门之间、企业与配送部门之间等需要有序地协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交易。

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   

1)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信息传输平台,它主要运行TCP/IP网络协议,承载在电信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专线网络、无线网络。

2)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管理电子商务活动涉及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

3)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负责提供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系统、在线交流系统、基于HTTP或HTTPS的信息传输系统、流媒体播放系统等。

4)商业服务和基础设施。负责提供实现标准的网上商务活动的服务,包括价格目录、电子支付网关、安全认证等。

5)技术标准。它是信息发布和传递的基础,是网上信息一致性的保证。包括用户接口、传输协议、信息发布标准、安全协议等技术标准。

6)政策和法律。

电子商务的类型

按依托网络类型分: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Internet(互联网)商务、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

按交易的内容分:直接电子商务间接电子商务

按交易对象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有机结合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模式(O2O)

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实行体制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 企业主体,政府推动

  • 统筹兼顾,虚实结合

  • 着力创新,注重实效

  • 规范发展,保障安全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法律法规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

3)安全认证体系

4)信用体系

5)在线支付体系

6)现代物流体系

7)技术装备体系

8)服务体系

9)运行监控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任务:

1)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2)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

3)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4)推动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

5)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水平

6)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7)持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8)促进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协调发展

9)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能力

  •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竞争中的“大”吃“小”正在转向“快”吃“慢”。

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高度融合,甚至就成为业务本身。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龙头,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实力。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原则:

  • 效益原则

  • “一把手”原则

  • 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以人为本的原则




















03
信息系统




















  •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它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以达到既定系统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系统集成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1)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2)开发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之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系统的运维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等类型。

4)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

  •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它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优点: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烦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2)原型法:它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应具备的特点:实际可行;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原型分为: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故又称为演化型原型。

优点:对用户的需求动态响应、逐步纳入;适应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易被用户接受

缺点: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3)面向对象方法

对象模型表示了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从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关系角度来描述,表现了对象的相互关系。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其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

(1)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

(2)对象是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的,其属性反映了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而操作则用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

(3)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

(4)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类

(5)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可达到软件(程序和模块)利用的目的

4)敏捷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敏捷开发的原则有:

(1)快速迭代

(2)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

(3)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

(4)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

(5)做好产品原型

(6)及早考虑测试

  •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诺兰阶段模型指明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6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硬件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是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

(2)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

(3)是处理好规划制订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

总体规划应满足的要求有:

(1)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能够引领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说明、现状分析评估、信息化目标任务、信息化架构、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3)要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规划进行考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规划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如下:

(1)现状分析与诊断。现状分析以需求调研的结果为基础,以组织的信息化现状、业务发展为重点,进行业务和信息化现状分析、诊断和梳理。

(2)组织/企业战略描述。以收集的企业战略、高层访谈结果为基础,系统地分析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未来的业务模式、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并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3)信息化战略描述。应以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分析诊断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并明确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等

(4)业务架构。以信息化规划需求调研、现状分析为基础,一般包括方针政策、业务目标、业务组织、业务分类、业务事项、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等,采取从上到下的方式,建立本企业业务架构。

(5)应用架构。以业务架构为依据,对应用体系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进行说明。

(6)数据架构。通过分析数据资源现状,系统地梳理关键数据要素,并对数据存储、加工、数据集成交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总体设计。

(7)技术架构。通过信息技术现状的分析,对基础设施、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架构进行总体设计。

(8)治理架构。通过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权责配置、管理机制、运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编制IT治理架构。

(9)规划实施。确定待建项目以及项目优先级、实施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并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04
IT战略




















IT战略(IT Strategy, ITS)是在诊断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

IT战略规划包括两部分:IT战略的制定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的制定。前者偏重战略方向,后者具体行动计划。

IT战略的组成部分

(1)使命:阐述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以及在企业中的作用

(2)远景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3)中长期目标:远景目标的具体化,即企业未来2~3年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4)策略路线/战略要点:实现上述中长期目标的途径或路线。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内涵的4个方面展开:应用、数据和组织。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是落实IT战略而制订的中长期的详细行动计划,包括:

(1)信息化项目进程:未来2~3年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进程及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2)项目描述和投资分析:每个项目的具体描述和ROI(投资回报率分析)。

(3)信息化核心能力发展计划:为实现上述信息化进程,企业应相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计划,同时也会涉及公司的IT资源策略:如外包策略、自主开发等。

IT战略的意义:IT战略是连接经营战略、业务流程与组织、信息架构3个因素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1)确保公司IT的投资支持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进而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

(2)确保公司投资的各IT系统的信息架构可以整体集成。

(3)确保公司整体的信息架构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应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变化。

(4)避免公司在IT项目上的错误投资和重复投资,保证整体的投资回报。

IT战略规划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核心是构建IT发展战略(未来状态),终极任务是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从现状到未来状态的路径)。

IT战略规划的主要步骤有:

(1)业务分析,主要内容是理解业务部门的现在与未来,理解业务部门的政策,定义目标和优先权

(2)评估现行系统,主要检查当前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体系结构,重点是评估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程度、信息系统计划是否适合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供应的效能与效率、指出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业务机会

(3)识别机会,重点是定义通过信息系统改进业务的机会、消除那些不能够带来投资回报或对业务目标贡献较小的信息系统

(4)选择方案,主要任务是寻找和确定内在一致的机会和方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