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农具,我童年的记忆

 老大姐嗨 2022-06-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李栋/明月整理

参观农耕农具展览,许多老物件,再现了60年前的“流年碎影”,勾起我的绵绵乡愁,勾起一段童年的记忆……

文章图片1

一排五六十年代的土平房,室内的土炕上摆着炕琴,上面整齐地叠放着麻花被垛,铺着高粱节编成的炕蓆,摆着泥火盆,房樑上吊着哄孩子睡觉用的悠车子,墙上掛着锄头,镰刀,筛子,斗,斗笠,蓑衣等各式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窗户是分两扇开的,上面用窗户纸掸上油糊上去的,下面窗户镶有三块长条型玻玏。东侧厢房分别按过去原样修建的碾房、豆腐房、粉房和油房。西侧还搭建了一个专门为摆放老式农具的长廊,停放着花轱辘车,胶皮车,爬犁,风车,水车等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院子左侧角门的门旁还有一口带有辘辘把和提水绳的老式水井,当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式农具映入眼帘的时候,五六十年代关东风情及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一下子跌进旧日的时光里。眼前的一切使我仿佛穿越时空,蓦然地回到童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土地打交道的情景。爷爷和父亲都是种田的好把式,一辈子将辛勤的汗水和希望都播洒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春不避风尘,夏不避阴雨,秋不避寒凉,冬不避雪。扶犁点种,打稻插秧,赶车犁地,春种秋收,一代一代过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

我小的时候,常跟在爷爷和父亲的身后,饶有兴致地看他们种地。家里唯一的一头老黄牛,是两位老人忠诚的伙伴,形影不离,配合默契。一上套,听到一声吆喝,就低头奋力向前,板结的泥土被犁铧一道道翻开,象波浪,犹如花一样绽放,散发出特有的清香,一群麻雀在新翻的泥土上叽叽喳喳,兴奋地吃着什么。父亲侧着身子,一手扶犁,另一只手擎着鞭子,边走过吆喝着牲口。老黄牛低着头,鼻孔里喷着粗气,双膝几乎跪到地上,奋力地向前。爷爷跟随在后,身上背着几十斤重装有种子的点葫芦,一边低头走着,一边不停地用木棍敲打,将葫芦头里的种子均匀地洒在黑土里。爷口的后面便是十八岁的姐姐,她小心翼翼地用双手紧紧地扶着比她高出一头的土垃子。土拉子长长的两条粗绳子拴在前边的犁杖上,后面拖着一个V字型敝口大木盒子,随着前面犁杖的走动而带动土垃子前行,将犁杖新翻出的土及点下的种子重新培土合上。走在最后面的便是母亲和我,双脚穿大人的胶皮棉乌拉,用双脚走直线,仿佛现代的模特步,前脚挨后脚地踩格子,以防播下的种子漏在外面,被山鸟啄食和被老鼠偷走。这一行人远远望去象一排秋天南飞的大雁,缓慢有序地行進着,一天下来扯着猫尾巴上炕,双脚又红又肿钻心地疼痛。

睹物思情,最使我记忆犹新难忘的是生产队的碾房和油房。那时的农村生产力低下,沒有电,村民平时吃的粮食都是生产队按人头分粮到户带皮的原粮,食用时必须经过碾压加工。这事在当时来说就成了全村的大老难。你想啊,全村有四五十户人家,几百子口人张嘴等着吃饭,而全靠村里的唯一破旧碾房。因此,每当新粮下来,陈粮要断顿的秋冬两季或旧历年前夕,户户都要碾米,人们整天整宿排队。秋天和刚煞冷那阵还好说,一进到腊月滴水成冰,碾米磨面就更是难上加难,挨冻你就受不了,碾道象个冰窖,就是用木头拢上两盆炭火,干活人的手脚仍旧冻出水泡。清楚地记得本屯的王大个子家孩子多,还没等到老秋就断粮了,大家串换借给他家点粮食,勉强度过难关。再说只吃油问题,一律由农户自行解决。有的人家过年杀口年猪,扒下的板油炼猪油,以备全年之用。而有的人家好吃不留籽,杀完猪肉卖完了,板油连头蹄下水就都吃光了,结果全年也捞不到一滴油星,熬菜就是白水煮兔子即饭米汤顿土豆白菜,长此以往人们缺乏营养,干活浑身沒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委会决置办一件所谓大型农具一一大木石臼笨油榨,于是花大价钱从山里请来木匠和石匠。笨榨是由石臼,多个木契,两个一长一短的大木杠和四把大木郎头组成。榨油时将黄豆放在石臼里,装上长短双木杠和木契,然后由四个劳力,分成两伙,轮流用大木郎头,有节奏地击打木杠和木契子,经过半袋烟的功夫,浅黄褐色亮晶晶的液体从榨油口一滴滴流进桶里,这时用指头沾点油放在舌头上,香得直眨眼晴。那年爷爷过七十大寿,母亲特意用新榨出的油给他烙了张葱油饼,老寿星用他那缺牙少齿的嘴嚼着,一会满脸皱纹舒展了,笑成了一朵花,嘴里喃喃地说,明年过寿我还吃这个。母亲笑着回答,还等明年干啥?你喜欢吃呀,我天天给你烙饼吃……

走进村史展览馆,从图片,表格,数字,实物和电视录像以及现实村屯建设,使我们无论从感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对向海村有一个比较清析的了解和印象。该村自一九七六年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特色产业,进行村屯整合建设,土地统一托管,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业、乡村工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举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结束了过去打鱼摸虾,赌博,光榥村的面貌。由过去一个劳动日挣八分钱,生活靠救济,吃粮返销的后进村,一跃成为小康村。

抚今追昔,沧桑的农耕生活只是我的一段记忆……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