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弹指顷去来今——苏东坡与文长老的因缘

 星河岁月 2022-06-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站在陡门的一片废墟之上,四下环顾,唯见荒野,只有运河依然川流不息。

陡门这个地名由来已久,明代名士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写道:“唐以前自杭州至嘉兴皆悬流,其南则水草沮洳,以达于海,故水则设闸以启闭,陆则设栈以通行……至今有石门、陡门之名。”石门在桐乡境内,陡门则在秀州地界,乃为嘉兴至杭州的往来通衢。

宋熙宁年间,蜀僧文长老修行在陡门的报本禅院,与运河之水日夜相伴,与吴风越韵朝夕相处,参禅悟道,“德腊俱尊”。

运河水流啊流,这一天驶来一艘官船,停泊在报本禅院前的石埠处,一位风流倜傥、英气袭人的男儿走上石阶,进入了报本禅院的山门。他就是文长老的老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那一年是宋熙宁五年(1072),苏东坡三十七岁。在神宗时代,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宋诗高峰,但政见不同,甚至是对立的,他们在庙堂上的激烈争斗,终因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苏东坡败下阵来,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苏东坡奉命至杭,任通判之职,做了杭州的二把手。

图片

苏东坡像

杭州是个好地方,苏东坡离开了汴京皇宫里的党争漩涡,在山清水秀的西子湖畔,生活甚是如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实是名不虚传,公务之余,吟诗、饮酒、访友,可谓怡然自得,回归了一个诗人的纯真天性。


熙宁五年十二月,苏东坡受命监视开运盐河,前往湖州考察堤岸,尔后至秀州(今嘉兴),顺道拜会乡僧文长老。

一个是仕途中人,文坛才俊;一个是佛门长老,慧眼慈心。因了佛缘,苏东坡与文长老一见如故,于亭下煮泉饮茶,相谈甚欢。苏东坡对文长老极为折服,印象深刻,因此,对于这次相见,他写下了一首诗《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与题诗满浙东。

图片

《苏轼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翌年冬,杭州通判任上的苏东坡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等地赈济饥民,这天到达秀州时,天色已晚,苏东坡十分想念文长老,便夜赴报本禅院,一问方知文长老因病退院,独卧荒村。

寒风呼啸,月光清冷。当苏东坡敲开文长老的荒村屋门时,已是三更时分。看到病榻上的文长老,他大吃一惊,一年不见,文长老骨瘦如柴,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几乎已无力说话,那只伴随文长老的老鹤,举头看到夜来访客,仿佛要开口长谈。

苏东坡的心情极是沉重,呆立良久,告别了沉疴中的文长老,上船而归。苏东坡赋诗《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记之: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东坡奉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府。在此之前的七月,苏东坡经秀返杭,途经报本禅院,他惦记重病染身的巴蜀长老,便泊船上岸,第三次来到了报本禅院。

图片

《苏轼年谱》(年谱丛刊)

然而,文长老已驾鹤西去。

苏东坡无语流连在报本禅院,满怀巨大的深情,以诗凭吊文长老,《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苏东坡三过报本禅院,经历了文长老从老病到圆寂的过程,只是“一弹指顷”间。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苏东坡对于文长老的“云归”十分痛惜,然而落笔为诗时他又特别节制情感的宣泄。苏东坡二十二岁母亡,三十岁妻亡,三十一岁父亡,亲人如花谢花飞,“存亡惯见浑无泪”,至痛无泪,泪在心底,积蓄久了,会决堤涌出,熙宁八年(1075),四十岁的苏东坡在正月二十日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去世十年的妻子王弗,写了一阕悼亡词《江城子》,其中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中的泪,一样的令人痛欲断肠。

我喜欢苏东坡,不仅是他的过人才华,豁达性情,更是他的深情,他的可爱,令我沦陷其中。如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东坡欢饮达旦而大醉,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苏辙),赋词《水调歌头》,这一阕华章,既奇逸旷达,又情深意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有如此兄长,夫复何求!

图片

《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
文长老何幸!在异乡遇上了苏东坡,情缘契合,抚慰心灵;报本禅院何幸!遇上了千古名士苏东坡,步步莲花,净土光华。

始建于唐代的报本禅院,宋宣和年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建炎元年恢复旧名,淳祐年间改称“本觉禅院”,寺中有唐代石幢,寺东有槜李亭,对岸有月朗亭。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寺僧元澄建苏东坡“三过堂”。吾乡先贤沈廷瑞在《东畬杂记》中有记:“今堂中有坡公肖像存。壁中所嵌碑石,即坡公所题诗也。有一石甚灵异,外塘风帆经过,其影隐隐现于碑上,人谓之'影帆石’。堂后丛篁蔽天,则空翠亭在焉。亭边有井,则苏泉也。门前夹道松林,稻田鳞接,真如山中景象。”

这是清康乾年间的三过堂旧景,铭刻了苏东坡三过报本禅院的文化佳话,成为嘉禾一地令人留恋忘返的文化胜境。

只是,沈廷瑞老人家没有料到后世的战火把这一切摧毁殆尽。

运河畔的陡门镇消失了,唐代古刹消失了,三过堂也消失了……恰似“一弹指顷去来今”,唐宋元明清,只在一瞬间。废墟之上,往日的一切已无法重生。

图片

运河碧波水长东,流淌着过去、今天与未来,却流不去苏东坡与文长老的因缘,只要一站在这废墟之上,就会看到风华绝代的苏东坡泊船上岸,健步入寺……

(本文为第五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获奖作品)

图片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