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59天的奋战,湖北省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5月31日踏上归程。 当天,1091名医护乘专列离沪返汉,另有134人的重症团队将继续留沪战重症。此前,中医团队、核酸检测团队276人已圆满完成任务先期返鄂。
湖北省援沪医疗队是各省、市援沪医疗队中唯一一支全链条、多维度参与上海医疗救治任务的医疗队,同时也是最后离开上海的援沪医疗队。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重症医疗队将于6月10日返汉,也将是最后离开上海的重症医疗队。 5月31日上午,上海阳光明媚,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经历59天“疫”线奋战即将踏上归程。记者:李佳蔚“真的很不容易,上海迎来曙光了。”武汉协和医院护士长程湘玮告诉记者,她一直在上海新国博方舱W1舱工作,舱内有十多家医疗单位相互合作,一起全力救治患者,各家医院各有所长,这段时间她也学习到很多宝贵经验。在新国博方舱 50多天,她感觉临床一线的组织很顺畅,虽然也会出现突发情况,但能够感受到不论医护人员、患者、志愿者、公安民警,所有人都在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这让她很感动。“现在要回去了,当然很高兴,家里有父母孩子,很想念。”说到家人时程湘玮有些哽咽,她说等疫情过去,一定带孩子来上海看看W1舱,这是她一辈子都会难忘的地方。“我们没有那么伟岸,中间有很多艰难险阻,现在上海都已经好起来了,我想让孩子知道妈妈也很坚强。”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武汉市中心医院护士张杰,也在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工作,上车前他挥舞着小国旗对记者直言:“现在只想说感谢,感谢所有人的付出,包括上海的,包括全国援沪医疗队。”他还记得许许多多自己照顾过的病人,经过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的治疗,慢慢好起来的过程。这让他感到骄傲。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4月下旬转为亚定点医院后,收治了不少老年患者,有一些老人长期卧床,身上出现很多压疮,张杰和其他护士们每天给病人擦身、上药,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起来,核酸转阴后出院,身体各项机能也都恢复得很好。张杰特别提到,他很感谢上海对医疗队员的各项保障。他说从他们抵达上海开始,无论在方舱医院还是在驻地酒店,只要队员们提出需求,上海方面都会及时满足,让他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开展抗疫工作。“偶尔在酒店门口做核酸时碰到一些附近居民,他们远远地跟我们打招呼,给我们加油鼓劲,特别友好,这些事情都让我很感动。”他说,“上海已经好起来了,未来会更好。”登上大巴即将前往虹桥火车站,队员们离家越来越近。张杰说自己心情变得迫切,想念家人,想念女朋友,还很想念武汉的一口热干面。

湖北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成员、纪委书记曾念军说:“湖北'大白’带来的不仅是战疫必胜的决心,更带来了湖北人民的感恩之心。” 那天,武汉金银潭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程芳一下火车,看到很多人前来迎接,不断说“谢谢”。她说:“上海人不用跟武汉人客气!”两年前,程芳曾与上海援鄂医疗队并肩战斗在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那会儿,上海医疗队是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 
程芳穿的医疗队服装背后印着“武汉2020 同心抗疫,感恩有您”。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湖北援沪医疗队队员、湖北省中医院护士王珝表示,湖北援沪医疗队队员绝大部分都参与过武汉抗疫,和上海医疗队有着一份战友情。湖北省援沪医疗队将武汉战疫经验,融合到“大上海保卫战”中。其中,上海新国博W1舱管理团队深度借鉴江汉方舱医院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出了亚定点医院运行方案,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实战效果突出。他们起草的《亚定点医院运行设置规范(建议稿)》《亚定点医院工作制度汇编》,得到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认可。 “当时我第一时间报名来支援上海,来上海的第一个任务是核酸采样,后面入驻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又在亚定点医院开展护理工作,我们在舱内开展中医治疗,如八段锦、耳穴埋豆等,受到了很多患者的欢迎。”王珝说,一开始来上海,大家饮食不习惯,但驻地酒店征求我们的意见,做出契合我们湖北人口味的美食,很感谢他们的细心付出。“临别前,我们打卡了外滩,真的很美!希望下次我们来上海,可以不戴口罩与战友们再次相聚。”援沪队员、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长黄颖说:“我们见识过病毒之凶,感受过疫情之痛,经历过战疫之艰,受恩于全国齐援,我们对上海人民感同身受。所以,我们不遗余力,提供最好技术,最暖服务,用最短时间,帮助上海战胜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