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志勇|“敏”与“识”合,何事不济——《红楼梦》第56回读后感

 新用户6526zsvC 2022-06-02 发布于江苏

“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红楼梦》第56回读后感
丁志勇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上接第五十五回,继续对探春、李纨、宝钗三人临时主持家务进行深入描写。本回的重点当然是探春和宝钗,由着二人在治理家务方面的一系列操作,我们亦可看出此二人不同的性格和理念。首先,看看探春上任的三把火。第一把火,把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的发丧银子由四十两减到二十两,矛头所向锐不可挡。第二把火,蠲了宝玉等公子哥上学的零花钱。第三把火,蠲了各小姐丫鬟每人每月的头油脂粉钱二两钱子。这二两银子的支出,探春询问平儿时,平儿是这样回答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了,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由着平儿的话,不难想象一个大家族的管理是有很多的漏洞的,这分明就是买办与商人勾结钻大锅饭供给制的空子,探春把这一项给蠲了,可以说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探春除弊,形式上在节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是革除旧规矩,哪怕得罪人在也所不惜。
 当家无非开源节流两途,再怎么节省,总是有个限度,是以开源才是更重要的。三人在这里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大观园的自然条件来创造效益。探春的思路很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园子有了专人打理,二是物尽其用,三是丫鬟婆子们也能贴补家用,四是节省了花匠的费用。这个思路都得到了薛李二人的赞同,而探春最后又要求年终算账归钱时要留在里头,意思就是,大观园的承包收入,不能归入账房,要由她们这个领导班子来管理,真不可谓不精明。如果一切按照探春的这一套组合拳来打,不见得会对荣国府的整体危机有多大的扭转作用,但对于局部来说还是有所助力的,在风气上也会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薛宝钗却是敏锐的看出了探春的政策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世家,深谙经商之道,更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之理。薛宝钗考虑的确实比较周到一些,她想到了外头的账房少了一次盘剥的机会;园子里头没有获得承包权的人会失去很多实惠,对探春、李纨、凤姐来说这都不是事,但是薛宝钗却认为这里有很这深的危机。针对探春的政策,她提出了两点补充。其一,她反对归账到里头。她的说法是:“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谁就揽一宗事去……所以如此一行,外头账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银子,也不觉得很艰啬了。”这是个老谋深算的想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想出来的。这个做法一是对外头的账房表了态,我们这次改革是为了开源节流,并不是为了查你们的旧账,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但是大观园产生的收益你们也休想再染指。有礼有节有底线,让人想挑刺都挑不出来。 
而内部的问题,宝钗在先前那段中其实也一并说明的了:“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必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我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这番话堪称“老成谋国”之言,惠而不费之事。人都是很实际的,有了好处自然都是热情满满,是以一众婆子都说:“愿意,强如出去被他揉搓着,还得拿出钱来呢。”那不得管地的听了每年终又无故得分钱,也都喜欢起来:“他们辛苦收拾,是应该剩些钱粘补的,我们怎么好稳份吃三注的?最后的结果普天同庆皆大欢喜。人性世故从来不是什么面子上的事,它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利益之上,而薛宝钗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本回中,薛宝钗的几段长篇大论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其完整的阐述并落实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及孔子提出的“执政五美”,使得读者读来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感! 
本回中提到了一部《不自弃文》,言说为朱夫子之作。究竟是不是朱熹写的尚有争议,但这篇文章本身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例举第一段: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意思是:凡天下之物,均有其自身物性。只要该物有一点可取之处,便不会被世间丢弃。难道人反而不如物吗?比如坚硬的石头而有琢玉的作用,比如剧毒的毒蛇可以入药。粪便虽然污秽,用来施肥发酵田土,则五谷作物能依赖它抽穗结粒。草木灰已是冷寂的残物了,用来洗涤,则衣裳就能靠它得以清净。食用龟肉,甲壳扔了,而人们能用它来占卜年景。食用鹅肉,其毛羽扔了,而侗族人把它缝在衣服上用来抵御腊月之寒。推举实例,如此考究下去,则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了。而今天人们有被遗弃之感,仅是自己放弃自己而已。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话,物尽其用,是为天道循环之理。薛宝钗的引用也与其兴利大观园、自力更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一回最后还讲了另一件事,就是江南甄家有人进京了,并来到了贾府送礼问安。要说这甄家是为什么进京的呢?文中贾母有问:“这几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甄家却是奉旨进京的,并且是甄家太太带了三小姐来的,这个节点奉旨进京能有什么要紧事?无非就是探望老太妃罢了。文本中也说得很清楚,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甄家几年没有进京,而老太妃一生病,却立即奉旨进京入宫探望,无疑,这位老太妃与甄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要知道,老太妃生病,连贾母也没有去进宫请安,不是不想去,而是没有奉召不得进去。然而,遵循曹公“真假一体”的写法,甄家其实就是贾家,换言之,这位老太妃亦与贾家关系密切,是贾家在宫中的靠山?要知道,在后文中,那位老太妃刚死没多久,到了第七十四中,甄家就获罪被抄家了。《红楼梦》中表面上看是写闺阁琐事儿女情长,事实上隐藏着十分激烈的政治斗争,江南甄家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再来看看甄家送的礼,一色的上用绸缎,足足七十二匹。这可是大手笔,非一般人家可以拿出,这其中是不是又隐寓曹家曾经主政江宁织造五十多年?!因为上用的,就是进贡的,是贡品,平民百姓家怎能拿出?只有负责皇家织造事务的才有接触的机会。甄家随意将上用绸缎用来送礼,这个就是欺君之罪了!(个人推测,不作定论)本回末戚本评语说的很好,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