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诗词科学化标准化创作,应该具象思维

 中诗协 2022-06-02 发布于北京

黄莽:诗词中的具象思维

马致远

元代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代写诗词过于逻辑理论,突出层次的渐进顺序,因而少了跳跃感和品读的余味思考。在语法上讲究章法、修辞、词性等。在古代,其一:诗词、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体例和押韵来区分。其二:古人作诗词不讲究语法,例如诗词中的错综对、借词借意等;古人强调词性修饰。例如这首《秋思》,他没有任何虚词、副词、介词、也没有逻辑语法的联系,直接形容词加名词构成了一幅画,“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不是很简单、凝炼?诗词创作不是白话文,也不是小说、散文、现代诗歌,不用过多的细节描述,把它写的满满的,直白的让人无需去联想,毫无悬念;强调当代写法,长期以往,让人就少了思维、甚至懒得去思维、就是懒得去想,渐渐导致我们缺失思考的能力和想象的发挥。甚至西方式的凡事讲科学,文化引进、灌输,让我们过于科学的逻辑思维,我们很难再出屈原《离骚》《九歌》《天问》;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样的文人和作品。那么更可怕的也会影响我们的文艺作品和科学创新进步,因为长期以往,我们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阅读能力、审美观念等都麻木、疲惫,无需思考,这很可怕!从这首词我们看到,古人不讲枯藤如何缠绕老树,不讲人家居住细节,不讲古道上的瘦马如何吃力,等等,但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诗书画要留白的道理。

王 维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诗佛。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景象,写远观或叫眺望,所见之苍凉的辽阔。没有过多的描写“大漠”和“孤烟”怎么样?一个字“直”字形容,就突出了袅袅炊烟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一望无际的大漠草原远远就看见了炊烟,直入青天,并通过对炊烟的描写突出了环境以及因素。“长河落日圆”写夕阳西下,地上一条长长的河流,天边一轮红红的圆日,非常的苍凉、壮观,表现的是所见抒发情感。这两句不拖泥带水,也不用过多的描写,只通过景象描写就突出了一幅画,一件事。真是:景语皆情语,情语皆景语。(另外根据我个人小时候的亲身生活所见,烧柴草和烧牛羊所产生的烟是不一样的,可能是物质的不同,动物粪便的质量更高、更重,所产生的的烟也具有一定的质量。)

《诗词之美》王东岳:“具象思维,具象符号具象符号就是人类两万年前留在岩洞中岩画的后岩产物,它是非常具象的图符,把这些具象图符摆在那里就构成一个非常美丽的画卷或者一个画卷体系。因此他特别有利于艺术文化的产生,我们知道,做艺术的人最需要的是具象思维,而不是抽象理性思维,那么中国的具象思维倾向就特别适合于缔造中国的艺术文化,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大文豪之中除了先秦诸子百家个别人发展经学,而且还是散点逻辑状态的经学,真正中国的大文豪大多都是艺术家,比如屈原,比如李白杜甫,比如唐诗宋词,甚至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思想性并不复杂,并不深奥,文字美和文字意境美才是他们成为大家的原因,他们都是美学家,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缔造艺术的能力极高。

我的诗词老师傅占魁先生是当今著名诗人,评论家,一直提倡诗要具有美学的艺术性,境界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经典美、情与思想美、风骨美.....等。本人还认为,诗歌一定要具有音乐美、书画结合之美等。

注:本文部分引用来源国学大师王东岳先生,在此特别感谢。

黄莽:别称诗道,清风居士,号山水悟道,字泓子,曾用笔名龙儿;作家、诗人、音乐唱作人、出版人;崇尚“佛心道为”,中诗协创始人,科技强国智库成员,榜样人物紫金奖获得者,中央国学频道电视台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商学院客座教授,“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曾被授予“当代中华诗词发扬特级贡献奖”、“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