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以色列“Lavi”战斗机:大卫王的狮子,被美国人弄死了

 长弓有心 2022-06-02 发布于江西

“Lavi”这个名字对于非航空迷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国内也叫“狮”式战斗机,其实英语里好像并没有Lavi这个单词,大概是根据希伯来语的发音拼成的,墨林不懂希伯来语,所以原文就不放上来了。有好一阵子国内外都流传着“狮”和歼-10的所谓“渊源”,本文后面也有一些分析,前面还是先介绍飞机。

文章图片1

Lavi是以F-16为基础研制的,实际研制中也是与美国合作,腹部进气道、机身、垂尾、起落架等组件基本与F-16一致,可以认为是直接来自F-16的技术,但整机气动外形和F-16差别也很明显。以色列此前引进过幻影Ⅲ、幻影V,此后又利用“偷来“的资料,半仿半研发展了Kril“幼狮”战斗机,这些飞机都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布局,“幼狮“还安装了固定鸭翼,这些让以色列了解和掌握了这种布局的特点,在Lavi上同样运用了这种布局,所不同的是鸭翼为全动式的可控操纵面。

以色列一开始是打算引进F-16的生产线,在国内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改动,使飞机更加适合本国国情和任务需要,但美国人不但不同意设生产线,也不允许以色列人在引进的飞机上改装,这也是逼得以色列决定自行开发的原因之一。Lavi虽然最后没有研制成功,但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有些也可谓先进。以色列此前就很擅长的是电子设备,Lavi的电子战系统也来自F-16,但以色列人把这套系统做成了内置,而F-16还只能使用外部吊舱;Lavi本身是静不稳定的,为此以色列也和美国利尔西格勒公司合作开发了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创下了一个世界首次。

Lavi另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其他各国研制这类战机时,一般都是先研制单座机,而后再进行改进研制双座机,但以色列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先研制双座机。这样一来在机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机内可用空间是增加,而单座改双座却正好相反,从而保证了单座时机载设备更加丰富、或者机内燃油更加充分,因此Lavi的原型机在试飞时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双座结构,但后舱堆满了各种设备。

文章图片2

美国在Lavi的研制初期也的确出了不少力。因为一开始Lavi的研制目标是替换以色列已经装备的50年代研制的A-4这一类对地攻击机,技术含量并不高。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具备完整的飞机研发能力,相关的风洞试验据说是由格鲁门公司做的,除此之外,美国还提供了普惠的PW1120加力涡扇发动机,据以色列人的资料称美国负担了总研制经费的40%,但考虑到以色列的国防经费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对外军援,因此美国的投入比例实际应该更高。

到1982年以后,Lavi的研制目标变成了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这种改变可能与1981年以色列在“巴比伦行动”中的作战经验有关,当时因为F-16的作战半径不足以飞越选定的突袭航线,不得不拆除机上部分设备以减轻重量,可能正是为了完成类似任务的考虑,以色列需要一款同时拥有大载弹量和大航程的战斗轰炸机,因此在Lavi的研制过程提高了性能指标,在空重比F-16轻20%的情况下,无空中加油时特定任务剖面的作战半径超过F-16C将近50%,达到1200公里以上。

但这样一来美国就不干了,因为担心Lavi会和F-16形成竞争局面,或者对F-16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美国国防部和一些军工企业开始动作,一方面阻挠以色列获得进一步的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也向以色列军方施加压力,一段时间里,研制Lavi的IAI公司(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不得不绕开美国政府和国防部,试图直接从国会、甚至只能以科学交流的名义获得资金和技术。

文章图片3

另一方面,当时以色列的国防经费一直在缩减,同时Lavi定位的转变导致性能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拉高了研发成本,而较少的预期产量也使得Lavi的单机成本受产量的影响非常大。一开始以色列预计自家国防军的需求量不会少于300架,算下来单机价格约1780万美元,只略高于同期F-16C的1690万美元,但在航程、有效载荷和生存能力等有一定性能优势。但如果只有150架时,单机成本就将增加55%,这样一来性能优势也会被价格抵消,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以色列国内对Lavi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支持和反对的几乎各占一半。1987年8月17日以色列政府召开内阁部长会议讨论Lavi的去留,结果支持的一边最终因为1票之差败下阵来。事后IAI只好解雇了投向Lavi项目的5000余人,其中包括1400余名各专业工程师,当时IAI总共只有大约22000人,一个项目下马、四分之一的人失业。

文章图片4

时任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在Lavi的座舱里

Lavi一共制造了5架原型机,其中1号和2号已经完成并经过了试飞,3号机接近完成,首飞是在1986年12月31日,三个月后第二架进行了试飞,安装了空中加油管和一些新的电子设备。后来又用1号机和2号机的部件完成了第3架,用于IAI公司一些机载设备的装机试飞,2号机后来进了博物馆,其它3架全部报废。凭心而论,以色列的航空工业体系并不健全,本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附于美国,因此Lavi最后能不能研制成功、能不能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能不能满足以色列真正需求,这些都是问号。但能不能弄成是一回事,被别人卡脖子耍手段断送了前途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一部分以色列人看来,心情是不一样的。

1990年美国的一期《空军学报》刊登了来自美国空军1位中校的论文,对Lavi研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参与Lavi项目……造成的美国技术、资金和工作岗位的损失,以及其他中东盟友产生的敌意,都证明了这是一项考虑不端、执行仓促的政策……Lavi项目并不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文中观点或许不是正式的官方表态,但至少也表明了官方的认可,只是美国在Lavi的下马过程中究竟动用了哪些手段干了哪些事,许多研究航空史的人也只说有很多内幕,具体如何也是语焉不详,但大家都注意到以色列在Lavi下马之后,转头就立即进口了90架F-16。

文章图片5

大概是因为和歼-10有着一样的鸭式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一些人口中Lavi就成了歼-10的技术来源。其实之所以有这些猜测,大概是因为相比之前,歼-10有个跨越式的进步,而这种跨越可能让看惯了机头进气、高空高速、航炮空战的人们觉得有些不习惯,于是想当然的替歼-10找了个“源头”;但在另外一些人、包括墨林自己看来,这种跨越更多的、也只能是经过多年摸索和积累过后的一次爆发,而不可能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以色列的技术来自美国,想想以色列自己的遭遇,再想想后来的费尔康预警机,大概也能想明白这个“源头”有多么的不靠谱。

其实从时间线来看就已经对不上号,80年代的时候鸭式布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我国早在60年代的“抬式”飞机方案中已经验证了鸭式布局的一些思路,7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了“抬式”战斗机方案,歼-9的几种方案里也有鸭式布局,只不过是两侧进气,这些方案至少都经过了模型吹风,也都比Lavi的研制要早。宋老说歼-10和歼-9一脉相承,自然是是顺理成章的事。真要胡吹的话,还不如说当年以色列拿怪蛇换了一些歼-9模型的吹风数据好像更可信,在时间上也刚刚好。

文章图片6

歼-9的鸭式布局方案模型

两种战机的差别实在太多,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资深一点的军迷、甚至细心一点的普通观众也一眼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更何况即使看起来像也并不代表技术上一定有什么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其实Lavi的设计目标是战斗轰炸机,歼-10是空优战斗机,功能定位已经决定了两者的性能设计和气动设计不可能照搬,其它如机体大小、翼面形状和相对位置、进气口等等也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都是要通过大量的风洞试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的,更不可能照搬。至于那些看起来有些相似的部分,像外八字起落架和腹部进气,那都是当时三代机的主流设计、大家都在用,但实现的方法却都不尽相同,进气道的设计就连米格-29和苏-27的都不完全一样,反倒是矩形可调进气道之前歼-8B上就是,歼-10无非是横过来放到腹部,结构上肯定有些差别,在原理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个问下沈飞应该就可以了。

文章图片7

由Lavi的事联想起前不久美国刚刚捅了法国一大刀,感觉美国坑盟友这种事好像已经成了传统。有句话说得对: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永恒,但这句话用来形容美国感觉尤为恰如其分。以前看过一些文章,分析了美国为什么对以色列这么好,最震撼的一个理由大概是说犹太人掌控了美国经济命脉,但那又怎么样?还是一切从利益出发,利益当头,哪里还管你是盟友还是战略伙伴?哪里还有很多人所追捧的契约精神、绅士风度?所谓之盟友,那只是用得着的时候的一个称谓而已,对你好是利益所驱、对你不好也是利益所使,为你好?不存在的!挡住财路的一律要掐死、一定要掐死。

由此还想到一些抱着美腿舍不得放手的人,真的要认清现实、至少要为自己留条后路,因为认爹之前得掂准了自己的份量,如果没能力为爹家的“最高利益”服务、不能为爹家挣好多好多的真金白银,人家可不一定愿意让你当孙子。

文章图片8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请点个关注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