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宋词里善于用“典“的最美诗句

 泮溪别馆 2022-06-02 发布于江西

有人说当今社会与过去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客观环境,甚至人的思维方式都大不一样了,怎么可能再写出先人那样的诗歌来,人心不古了。

确实不能否认,但也不能尽然。今人的生活节奏,生活追求,生活认知多少是限制了人的笔锋笔力,但最根本的其实还是要学到古人诗歌里的精髓。

图片

用典,是古代诗歌里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常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中所要呈现的意愿和主题。典用得好,会给诗歌带来很强的吸引力,包括深度和厚度。这些典故或优雅,或厚重,或含蓄,或凝炼,或意义深远,让读诗的人展开无限的想象,陶醉翩翩。

这些著名的典故,看看古人是如何运用的。

图片

投笔。辛弃疾: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楼兰。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化碧。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鸿雁。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尺素。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青鸾。李商隐:“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李商隐:“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乐府《饮马长城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刘郎、阮郎。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人以此典喻艳遇。此后“刘郎”和“阮郎”就成了“情郎”的代名词。也比喻““成仙而去”。

青鸟。薛道衡:“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图片

五柳。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杜康。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 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东篱。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出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白居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劳歌。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了古代送别朋友的代称。

长亭。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成了送别地的代名词。

南浦。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比翼鸟。白居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碧血。郑元佑:“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采薇。王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登高。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