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黄浦江来历

 徐汇老寿oykxhg 2022-06-02 发布于上海

最近有朋友在探寻黄浦江来历的问题,我发现还真有不少人没法说清楚它的来历和发展过程,这就好比我们常常说不清楚上海租界的内容,那么是否可以稍微简略的讲清楚这个问题呢?忍不住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和我记忆中的信息做一个汇总。

公元前221年太湖入海口水系

1217年的吴淞江

有人找出来一张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历史变迁图

关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关系应该不用讨论了,据历史记载:明代以前,吴淞江(苏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鸦片战争前名“黄浦”)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延长西路619号

 如果你参观过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纪念馆,就会了解到早年的苏州河河道的走向有多乱。

  这是馆内陈列的是挖掘出来的宋元时期吴淞江(苏州河)支流赵浦故道上的水闸,而这个水闸的位置在如今的延长西路志丹路,里目前最近的苏州河光新路桥河道足足有一公里,这说明古时候苏州河河道是在无序地改变着它的走向

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也有更早的传说是: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

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其实大家注意了没有,在上述的两个历史记载中都是讲黄浦江下游的一段,也就是外滩到吴淞口的这段,那么问题来了,那时的黄浦江上游呢?从外滩往上游的水从哪里来?

同样的信息表明:公元1472年,明成化八年,为了杜绝海水入侵内陆,杭州湾筑起海塘,原先流入海湾的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面,也流向了大黄浦。

这样,“黄浦江”不仅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流入,又有杭嘉湖平原的水源汇入,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育,不浚自深,江流扩大。

可以这样理解,“黄浦江”几百年前奠定了——江浙沪融合的格局!它本是因为应对水灾等危机而诞生的,后来不仅平静地化解了水患,还顺势把自己不断扩大,接纳了更多水源,有了更多的水,形成了一股更强的冲刷河床的水流,在入长江处有利地冲刷了河口。

这下搞清楚了,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在上游部分并非人工开挖的。

有人手绘了一张黄浦江源头示意图

那么现在的朋友问:黄浦江的源头在哪

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们的温饱解决后,都会寻找一些文化上的历史渊源来作为支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沿着黄浦江往上游寻找时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标榜自己是黄浦江的源头。

在石湖荡工业园区附近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水系名称有了改变。所以在最左面的箭头处,可以看到“浦江之首”的标识。

我们还是通过现在的地图上水系来寻找答案吧,首先我们可以在松江石湖荡工业园区附近找到黄浦江作为水系名称的结束,再往上就是“横潦泾”的水系名称,而在它的西面上游处可以看到“浦江之首”的标识。所以宣称“泖岛”就是浦江源头的就是以水系的名称来认定的。

然后在上图那个“浦江之首”的标记处再往西,可以看到有分叉,水系从两个方向过来。下面红线处是红旗塘方向,由浙西大峡谷方向而来。

太阳岛往淀山湖和汾湖方向,上面是往淀山湖,下面是往汾湖方向。

  最终寻找到的淀山湖源头,注意水流的宽度。

这是认为黄浦江源头在淀山湖这一派的示意图。

这一派还有一张示意图

从汾湖到太湖方向,红线是318国道,南侧就是太浦河。

实际上可以注意到这里是一个水系的分岔口,它在此分为两路,北面一路是“拦路港”往上,左面一路是“红旗塘”向西。先说“拦路港”向北后到了“太阳岛”(有一个旅游度假区)这个地方,它又开始分两路,一路向上往淀山湖方向(这就是淀山湖是黄浦江源头派的理由),另一路向西往“汾湖”也就是原来的蠡湖。大家较为熟悉的就是古镇芦墟,它的走向实际上是贴着318国道方向走,我们如果开车在318国道这个路段行驶时,它的南侧就是太浦河。(我在八十年代在这条路上开夜车回上海,一路没有路灯,只见湖面泛光)

1958年人工开挖太浦河的场景

处于水网地带的汾湖现在是与上海深度合作的邻居关系。

我们注意一个信息,就是太浦河在蠡湖周边历史上是太湖的泛滥区,也就是说一旦太湖高出一定的水位,它的湖水就往蠡湖这里泛滥,在太浦河没有开凿之前,上海和杭嘉湖一带的水患时有发生,俗话说:太湖一噎(淹),上海没头。早先太湖的泄洪依靠的是吴淞江即苏州河,而吴淞江泄洪能力远远不足,蠡湖一带同样如此。解放前的上海和周边因太湖泛滥受过的水淹,次数过百。仅1949年,吴江一县就被大水淹死的达371人。故1949年之后,中央十分重视太湖治理和它的泄洪功能建设。1954年、1956年和1957年连续三年大水,再次让上海、苏州和嘉兴一带饱受“一片汪洋”之苦。于是在1958年中央政府做了一项决定,人工拓宽太浦河:太浦河,源起苏州市吴江区,经嘉兴市嘉善县,终于上海市青浦区。太浦河开挖于1958年,2006年竣工验收,历时48年,近半个世纪。全长57.5千米,河宽约200米。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

太湖与太浦河口

于是我们一路向上追溯发现太浦河最后是在太湖的东南方向,而且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太湖泄洪的主要通道。

这里现在属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可能记得当时上海的一条新闻:1991年夏,太湖地区发生特大洪水,苏、锡、常大片城乡被淹没,形势十分危急,损失上百亿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全国防总总指挥尧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亲临视察太浦河和太浦河节制闸,并在吴江平望召开江、浙、沪抗御太湖洪水现场办公会。会上田纪云指出:“洪水总要找出路,洪水自找出路比人为打开出路的损失大得多。与其让洪水自找出路,还不如人为地给它一条出路。”随后,下令炸开钱盛荡坝,太湖洪水第一次通过太浦河直接流入黄浦江,汇入东海,使太湖洪水位迅速下降。然后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兴建治太“十大工程”,其中排在首位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疏浚太浦河。……同年11月,太浦河工程上海段、浙江段动工。1992年11月,江苏段动工,标志着太浦河第三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这就是奠定太浦河作为黄浦江主要水源的来历。

  刚才另一个分叉“红旗塘”的走向,中间红线部分。下面的红线表明还有其他水系汇入“红旗塘”。

红旗塘最终的源头

另外有人说黄浦江水不仅仅是从太湖而来,那么我们可以继续看“红旗塘”一路的上游,一路追溯可以发现最终的位置是在浙江的“莲泗荡风景区”,这里的水流量远远不及太湖从太浦河流入黄浦江的水量,这就是人们说的浦江源头?

应该说上海人都去过浙西大峡谷、安吉一带旅游,在沿途都会看到“浦江源头”的指示牌,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这项认定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的是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

 专家组主要成员陶康华教授自1998年以来,几十次进入龙王山考察。陶康华教授介绍说,关于黄浦江的源头,以前有的说在淀山湖,有的说在太湖。但以湖泊作为江河源头的在世界地理中很少见,况且太湖是个浅湖盆,有多方来水,不能算作完整的源。找到太湖的源头才能找到黄浦江真正的源。而经过考察考证,龙王山下的西苕溪以145公里长度、18亿立方水量、28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供给量占太湖水的70%,为太湖水源之首。龙王山为黄浦江源头的结论便据此得出。

 龙王山的黄浦江源,看到几十米高的瀑布飞泻,落入清澈见底的潭中,潭边一块巨石上刻着由上海老市长汪道涵题写的“黄浦江之源”五个大字。

 然而,龙王山为黄浦江源之说,受到太湖流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厅、原杭州大学的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太湖的水除了来自浙江的西苕溪还有江苏的荆溪。即便西苕溪是主干源,它还分为西溪和南溪两支,而南溪的发源地是狮子山。因此他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黄浦江源头不是一个点,一条溪,而是由多个源头组成的水源区。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黄浦江水主要的来源是从太湖、太浦河流经途中汇合了其他水系而形成的。

  黄浦江水系图

  太湖的水源来自于江浙山区,而它主要靠吴淞江和黄浦江来解决它流向大海的途径。

  1875年上海老城厢周边的水系

  那么历史上流经上海市区汇入黄浦江的水流有哪些?我们了解上海地形的朋友可以知道,上海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由于早年并没有防汛墙一说,所有的自然河道都会随着水势、水量的大小自然的由东向西形成河道,于是我们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肇家浜、陆家浜、洋泾浜这样的河道穿过城市中心流向黄浦江,如果没有在城市变迁过程中随意的填埋,如今会不亚于威尼斯水城。

  直到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浦汇塘、漕河泾、淀浦河这样历史上留下来的自然河道流经城市的边缘汇入黄浦江。

川杨河

大治河上游

   大治河下游

  那么黄浦江是否是唯一太湖水的出海途径?显然黄浦江并不能承受江浙山脉流进太湖巨大水量的宣泄能力,于是在1977年上海在黄浦江东岸相继开挖了大治河和川杨河,这两条人工河为黄浦江纳潮泄洪、灌溉良田、水上运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黄浦江卫星遥感图

  我想这就是目前黄浦江经过各个历史时期改造而形成的状态,也就可以从水系图来解释黄浦江水从何而来的问题。

黄浦江下游的复兴岛

   上次写了关于上海租界的简述也是和这篇文章有相关性:上海租界简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