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利为令,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

 听形图书馆 2022-06-02 发布于江西

以利为令,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

                        听形

破解耕地“非粮化”的“利论”探讨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出台,要求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在新冠病毒还未彻底消灭之前,在世界上还有战争的时候,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尤其显得重要。

  怎样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怎样找到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付诸实施呢?

  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人趋利特点,以利为引导,以利为令,来实现这一目的。古人早有论述:“水之势趋下,人之势趋利”。对于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也可用人趋利这一特点来办到。

  要保护好耕地不被侵占,不撂荒,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就得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要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就要使得农民种田有利可图。只要农民种田卖粮挣到的钱跟外出打工挣的一样多,农民就都会积极种田,即使在外面打工,在春耕农忙时也会回家把田种上,达到年度丰收的目的。

  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种田的多了,粮食产量自然更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粮食产量多了,粮良价格就会下降,就会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就会挫伤农民积极性,继而导致下一年度的撂荒,导致耕地保护意识下降。

  那怎样才能持续地保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呢?根据笔者与农民打交道时了解到,农民最希望就是国家持续地以合理价钱收购粮食,坚持三十年不动摇,不管有多丰收,不管有多大产量,都不跌价,有多少收多少,应收尽收。只要国家长期坚持收粮政策不变,农民种出的粮食不愁销路,不愁利润,比外出打工还要稳定,做农民就有一种价值感、荣誉感,就会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翁。全国各地各村庄所有的农民就都会自觉行动起来,保护他们的耕地,不让土地撂荒,不让土地轻易受到侵占,并且积极进行粮食耕作。试想想看,有什么行政管理手段能够比农民自愿保护他们的耕地更显得有力量呢。

  所以以利为导,以利为令,牵住了“利”这个牛鼻子,就可轻松破解耕地“非粮化”的难题。

将富余粮食开创出一种野外饲养的模式

  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大丰收了,国家收购粮食多了,粮库也装不下了,粮食出现了富余,怎么办?本人的建议是将富余粮食科学合理地投放野外水中或山林中,象喂养家禽一样喂养鱼和野生动物,创造出一种大型野外饲养模式来。这种模式就是,派专人负责定时、定点、定量每天不间断地到野外水中或山林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富余粮食,帮助部分鱼和野生动物在关键的繁殖期有充足的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度过饥饿难关,这样就有利于鱼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至于抗病、喝水、家舍、繁殖等等都由野生动物自己解决。这种野外饲养模式,只需投放一小部分粮食,大多数食物还是靠鱼和野生动物在野外自己找,这比家庭或农场饲养模式更省钱、更省力,是一种长远的、宏观的、战略的模式。投放了谷类、麦子、玉米等粮食,就可使得部分以谷、麦、玉米为食物的鱼和野生动物数量增加。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讲,底层食物链的动物增加了,上一个层次的动物就会增加,继而导致整个动物界的数量增加。

具体实施办法

一、将富余粮食投放池塘、水库、河流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农村里的池塘还有很大的养殖富余空间,村庄里鱼塘中养的鱼数量不够,且鱼处于半饥饿状态,原因是劳动力不够,农民割的草不够鱼吃,又没有钱购买粮食给鱼吃,故村庄里池塘养殖鱼的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样的原因,市、县、乡(镇)里较大的水库,养殖就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至于河流,是公共的水域,没人给鱼喂食。如果国家将收购富余的粮食,安排专人科学合理,定时、定点、定量投放到池塘里、水库里、河流里喂鱼,应该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饲养方式。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有人工培植的鱼苗放到长江、黄河里的报道,但愿看到更多的人经常性地投放粮食给长江、黄河里的鱼吃,看到只要把粮食撒下去,就出现群鱼争食的场面。我们国家的大江大河是个巨大的野外养殖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和产业链市场,需要我们去开发利用。粮食生产抓好了,河流这样的养殖场开发好了,就会出现粮满仓、鱼满江的喜人场景。

二、将富余粮食投放近海

由于近几十年对于海洋鱼资源的过度捕捞,近海很难打到鱼了,有的渔民要到很远的远海去捕鱼作业。这个时候就要由远而近,不断投放富余粮食,将远海的鱼逐渐引到近海里来。只要把粮食撒下去,远海里的鱼就会乖乖地跟着我们的饲养船游到近海里来。近海由于相对空闲了一段时间,也积蓄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供鱼类食用,有利于鱼的生长。当然,近海里有鱼了,不能让其饿着,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富余粮食饲养它们。

三、将富余粮食投放山林、原始森林

将富余粮食投放到山林或原始森林中,可以饲养野牛、野马、野鹿、野猪、野羊、野鸡、野鸟等等,这一类野生动物多了,上一食物链的老虎、豹子、狼就多了,整个动物界就兴旺了。不出几年,我国将成为野生动物最多的国家。

四、资金筹措

收购富余粮食来饲养鱼和野生动物,资金从哪里来?通常的做法是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地方财政补齐一部分,社会各界捐献一部分。笔者建议可以征收住房超面积房产税,所得的钱全部用于保粮食安全。这也是我国古代以“损有余补不足”抓粮食生产的好做法。住房超面积或几套房子的人,一般都比较富有,有余钱,农民种田却缺钱,以富人的余钱补给农民的不足,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达到粮食持续丰收的目的。

结束语

以利为令,行政轻松。持续让利给农民,就能破解耕地“非粮化”问题,粮食就会连年丰收。粮食富余了,我们可以用来饲养鱼和野生动物,到时候鱼和野生动物多了,甚至是泛滥成灾了,便可把一些适于食用的当做肉类食物来合理取用。野外饲养也是饲养,是一种新型的饲养模式,是人类付出辛勤的劳动应该得到的回报。鱼和野生动物稀少时,要保护;鱼和野生动物(如野猪)泛滥时,就可当作饲养的动物来食用,这样也是控制新的生态平衡的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