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是真的吗?

 风尘讲历史 2022-06-02 发布于江苏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上前身后金的历史,总共立国二百九十六年,传了十一代人共十二个皇帝(同治帝和光绪帝是同一代人)。虽然晚清国家贫弱,但清朝也强大过,也曾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但由于封建国家的发展全依靠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决定,所以封建国家都会有盛衰更替。清朝的盛行和衰落跟当时的皇帝关系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种说法是“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为何会这么说呢?

首先说一下满清十二帝都是谁,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顺治帝),圣祖玄烨(康熙帝),世宗胤禛(雍正帝),高宗弘历(乾隆帝),仁宗颙琰(嘉庆帝),宣宗旻宁(道光帝),文宗奕詝(咸丰帝),穆宗载淳(同治帝),德宗载湉(光绪帝)和宣统帝溥仪。其中努尔哈赤是清朝前身后金的皇帝,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帝,这两个皇帝是属于打天下的,作为帝国的创业者自然是不昏庸。

清朝入关以后还有十个皇帝,顺治帝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稳定政局,站稳中原,功不可没;康熙帝文武兼备,平三番,收台湾,奠定康乾盛世基础;雍正帝勤政爱民,改革弊政;乾隆帝成全“十全武功”,四海生平,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嘉庆帝勤政有为,是个守成之君;道光帝节俭有加;咸丰帝呕心沥血,用心改革;同治光绪两朝出现同光中兴的局面,国家一度有复兴的趋势;宣统帝在位时间太短且年龄幼小,但也不是荒淫无道之辈。

这么一看清朝的十二个皇帝确实没有出现一个昏君,相对于其他王朝经常出现奇葩皇帝来说,清朝已经不错了。但是其实“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清朝没有出现昏君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对于帝王的要求太高了,基本上都是立贤不立长,除了道光帝是以嫡长子身份入继大统外,其余皇帝都不是嫡长子,甚至有的连嫡子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对于皇子的要求特别高,皇子自六岁入学后要读书读到二十余岁,每天“卯入申出”(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而且每年只有六天假期,所学内容也甚多。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子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当中当选皇帝的人也不会差。

但是严格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皇帝最多是比较勤政,就是到了清朝后期皇帝依旧很勤政,这才造成了一种清朝每个皇帝都不昏庸的现象。但是虽然没有昏君,但是也有平庸的帝王啊,他们只是追求统治的稳定,并不想着为国家做些改革,只想着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颠覆。就像乾隆朝后清朝的火器就不再研发了,就是因为天下太平了,皇帝自然不想有更强力的武器在民间,会威胁自己的统治的。

中国之所以在清末落后于世界不是因为皇帝昏庸,而是因为皇帝都固步自封,不想着发展国家,错过了世界大潮流。所以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也对也不对,如果这个庸是昏庸,那确实没有,如果是平庸,那这样的皇帝就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