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展览叙事语境的构建

 咕叽咕叽546676 2022-06-02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导读

图片
展览叙事语境是指展览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影响展览表达者与观众对话和交流的时空场域,是展览叙事得以达成其目标的前提条件。合适的叙事语境可以缩短观众与展览表达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及知识差距,带给观众更好的展览体验,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本文尝试利用叙事学、修辞学理论,从展览叙事语境的角度,通过分析展览叙事语境的结构及其组成要素,讨论如何营造合适的展览语境,如何让展览的表达者与这些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的观众,能在共同的展览语境中默契交流从而帮助观众完成一次超预期的难忘的参观体验,并产生自己的感悟联想。
图片
众所周知,叙事是一种发生在叙事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展览叙事”则是发生在展览的表达者与博物馆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是在特定的展览语境中发生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交际双方组成的特定的时空场”。语境对交际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决定了交际活动是否有效。从某种角度上说,展览也是一种策展方利用展品与语言文字阐释相结合的方式跟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活动,当然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具体而言,展览叙事语境指的是展览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影响展览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对话与交流的时空场域。
可见,在展览叙事系统中,展览叙事语境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基础或前提条件。本文从叙事语境角度切入,尝试利用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分析展览叙事语境的结构,讨论如何营造合适的展览语境,如何让展览的表达者与这些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的观众,能在一个共同适合的展览语境中进行默契交流,从而有效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图片

一、构建展览叙事语境的意义

从交际有效性的角度看,交际的双方要适应语境,利用语境,甚至采取积极的态度创造适合交流的语境。对于展览更是如此,展览叙事语境的合理营造可以使展览叙事表达更能实现其价值,也是展览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对于展览的表达者来说,恰当的展览叙事语境有助于达到展览预期的目的。对于观众来说,展览叙事语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展览情景与氛围,获得超预期的感受和体验。具体说来,展览叙事语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展览叙事语境有助于展览叙事的合理展开与表达。适合预期观众知识背景及需求的展览叙事语境,可以使展览内容自然合理地展开与表达,同时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自身与展览的联系,从而减少观众对内容理解的偏差与误读。
第二,展览叙事语境有助于增进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叙事语境的构建,不仅体现对观众的友好与尊重,而且可以让观众轻松地参观展览。完整的叙事语境、优美的语言表达、难易适中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空间布局会给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展体验,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第三,展览叙事语境有助于激活观众已有知识,并快速掌握新知识。恰当的展览叙事语境可以打破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障碍、填补双方的背景差距,并激活观众已有的知识,帮助观众掌握新的知识,为观众理解展览内容创造条件。
第四,展览叙事语境有助于观众在展览中获得超预期的情感体验。合理的展览叙事语境可以把观众代入展览的叙事情景,由此完成一次情感和知识的传递,带给观众一次超预期的情感体验。
既然展览叙事语境如此重要,那么其结构是怎样的呢?都包含哪些要素呢?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要素营建一个恰如其分的展览叙事语境呢?
图片

二、展览叙事语境的构成

展览叙事语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展览叙事参与者、展览叙事场景、展览叙事背景。
任何叙事的参与者都包括表达者与接受者。展览叙事也是如此,我们把展览叙事参与者分为展览表达者与展览接受者。
展览叙事场景包括: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也称作物理语境。
展览叙事背景包括:叙事视角和背景知识,也称作文化语境。
这些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有些要素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我们只能顺应和利用,比如叙事场景。有些要素是灵活可变的,我们可以创造与构建,比如叙事背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语境,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直接影响着展览内容的表达以及观众对展览的理解。
(一)展览叙事参与者
展览叙事的参与者是展览叙事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表达者是叙事语境的创建者。展览接受者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目标观众,是展览叙事语境创建的对象。
第一,确定谁是展览表达者。展览表达者是展览叙事的关键。理想状态下,表达者由馆方、主办方、策展团队、专家、学者、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设计师等展览的直接参与者组成,为观众呈现一个多元的客观的叙事。
第二,展览接受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展览的目标观众,包括:博物馆的固定观众、临时观众以及线上观众(虚拟博物馆的用户)。
展览表达者要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来预设展览接受者(即目标观众)。根据目标观众选择采取什么样的叙事视角、叙事的内容难易和文字的长短,以及讲述方式、语言风格等。
展览选择怎样的叙事人称也是很重要的。谁来讲这个故事?叙事人是专家、老师还是一位亲切的朋友?是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去讲述?可以利用人称调整博物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例如,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叙事人没有出现,而用了第三人称,讲述她(妇好)这个女主人公的一生的故事。前言如下。
她是谁?
她叫妇好,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巾帼女将。
她的丈夫是商王武丁,在位59年,再创殷商盛世。
她居住的古城后来叫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她生活的时代叫商朝,是中国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有文字历史的开端。
短短近百字的前言中交代了关于妇好的各种信息:她是谁?她来自哪里?她丈夫是谁?她住在哪里?她生活在什么时代?这些本来就是观众要问的问题。一下子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在隐身叙事人的带领下一起去看“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了解了“妇好”作为王后、母亲、女将等多重角色背后的故事。
展览叙事语境是为了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对话。特别是展览开幕后,“展览表达者”已不在现场,叙事语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展览叙事场景
展览叙事场景包括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是展览叙事顺利展开的必备要素。恰如其分地表现事件所涉及的时空维度,营造适宜的叙事场景,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并快速进入展览。

1. 叙事时间

时间是人类记忆系统化的重要标尺。“展览叙事时间”包括三个维度:展览叙事存续时间(展期)、所叙事件发生时间、观众参观所需时间(逗留时间)。这三个维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展览叙事的时间延展线,也为观众搭建了了解展览叙事语境的时间框架。
(1)展览叙事存续时间(展期)
展期是几天或几个月的临时展览还是几年的长期展览?展期长短不同,叙事的方式不同。
(2)所叙事件发生时间
这个时间表示过去某一个时间点以及它与今天的时间距离。准确地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时间,可以使观众快速进入展览的历时层面,激活观众与此时间相关的一切知识,帮助观众构建展览叙事的时间框架。
例如,2018年北京大学百廿华诞之际,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的前言中对所叙事件的时间描述如下。
1922年,现代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之初,北京大学就在国学门设立了考古学研室。……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学专业……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值此北大12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为寻找并复原一个真实的古代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段前言中通过简明的叙事时间节点,帮助观众构建了两条叙事时间线:第一条时间线是“1922年到现在(过去—当下)”,告诉观众此展讲述的是“1922年至今”这一时间中发生的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相关的人和事。第二条时间线是“旧石器时代到明清”,这条线为观众勾勒了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时间线。这两条时间线交织在一起为观众清晰地呈现出叙事时间框架,在此框架下展开北大考古的故事。
(3)观众参观所需时间
该时间即观众在展厅逗留的时间。估算出观众在展厅逗留的时间,根据这个时间来控制好展览叙事文本的体量、展品的数量、展线的长短以及重要展品的位置等。以便处理好展览信息总量与观众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展览叙事存续时间(展期)、所叙事件发生时间以及观众参观所需时间(逗留时间)这三个时间在展览叙事语境中的合理处理与表达,构成了叙事语境中最佳的叙事时间框架。
2. 叙事空间
除了叙事时间要素,展览叙事的物理语境还包括展览叙事空间要素。友好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观众记住展览的内容。根据展览叙事的特点,叙事空间可以分为叙事地理空间、展览展示空间、展览虚拟空间三个维度。
(1)叙事地理空间
该空间是叙事事件实际发生的地理位置。对于这个地点的恰当介绍与表述,有利于激活观众已有的地理知识,快速适应展览的叙事语境。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展览前言的第一句话,“黄河中游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东奔流转折,划出了古称'河东’的文明摇篮,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就位于这个举世闻名的文明摇篮之中”,帮助观众迅速在脑海中定位了山西闻喜,即古“河东”的地理位置,也有效激活了观众已有知识架构中与此相关的知识。
(2)展览展示空间(线下空间)
展览所使用的展示空间宜将叙事内容合理布局完美呈现,充分满足观众在展线中参观时行进、停留、思考、相互交流等需求,为观众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观展空间。
(3)展览虚拟空间(线上空间)
这个空间是线下展览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其实每个展览都有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可以利用。虚拟空间可以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弥补实体展览的不足。
比如,在展览虚拟空间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等级的资料包,供不同需求的观众延伸阅读。在这个空间,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个性化的展览叙事语境。
展览展示空间(线下空间)和虚拟空间(线上空间)是构建展览叙事语境的重要空间。展览展示空间由于各种限制,只能选择目标观众作为主要叙事对象;而虚拟空间则不受这个约束,可以为更多类型的观众提供服务,创建更加个性化的叙事语境。目前我们对这个空间的认识和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博物馆开始了这样的探索。杭州博物馆的新展“粮道山18号计划——杭州博物馆建馆20周年特展”(以下简称“粮道山18号”展)为我们提供了同时利用线下与线上空间的有益尝试。线下展览展示了150余件展品,线上展览以令人惊喜的互动方式打开。观众可以参与“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线上项目。观众可以从150件展品中任选10件喜欢的展品,生成只属于自己的线上“粮道山18号”展。每位观众不仅可以设计自己的专属展览,也可以与他人分享,同时看到其他观众的展览。这样有多少位观众参与就有多少个不一样的“粮道山18号”展,这极大满足了多层次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展览叙事存续时间的长短、叙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叙事发生的地点、展览的展示空间,展览的虚拟空间构成了展览叙事语境的时空框架。而观众在展厅逗留的时间又为展览的宜人性提供了重要参照。展览的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的结合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总之,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构建了展览语境中的叙事场景,是帮助观众进入展览叙事的重要手段。
(三)展览叙事背景
展览叙事语境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叙事背景,也叫文化语境。主要指展览表达者希望观众了解的举办展览的视角与动机,以及一些与文化、社会、历史等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语境包括叙事视角和动机、叙事背景知识。
1. 叙事视角和动机
通俗地说,叙事视角是指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叙事总是出于不同的视角,有了视角才有特殊意义。对于展览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展览叙事的视角决定了叙事的方向和特点。换句话说,就是告诉观众这个展览是谁办的?为什么办?
首先,展览叙事视角要体现博物馆的宗旨和使命。对展览的主办方来说,展览必须与其宗旨相契合。例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宗旨是“收藏、保存、展示、研究、解读藏品并加强对藏品和资源的保护,发现新知,并与世界分享;博物馆通过科研,教学,专业培训和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考古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那么其举办的展览一定是围绕考古与艺术这两个主题并且符合服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大众这个目标。展览必须符合这个叙事的视角,才会贴切和有特色。主办方站在贴切的视角开始叙事,才会让观众感到舒适与自然。
其次,展览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去叙事。这个展览是什么性质的展览,即展览的表达者将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去描述和叙事。
最后,展览叙事要体现办展动机。也就是主办方为什么办这个展览?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展览要解决什么问题?与以往同类展览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是展览表达者想让观众了解哪些信息?想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在展览的文字中体现出来。以便帮助观众了解举办这个展览的前因后果。
总之,展览表达者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阐释展览的视角与动机的。
2. 叙事背景知识
观众来到博物馆希望看懂展览,并且学到新的知识。如果展览内容太容易会让观众觉得没有挑战性和新鲜感,太难又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何在展览内容上难易适中,这就需要对目标观众的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展览相关的内容对目标观众来说哪些是常识,哪些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那些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就是将来叙事语境创建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叙事背景知识。
例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展,经过调研把目标观众定为:历史、考古及水下考古的爱好者,军事迷,舰船迷,致远舰发烧友,一般观众。
通过对目标观众的分析与评估,策展团队选择了三部分背景知识,作为致远舰展览叙事涉及的知识语境。第一部分是“甲午战争大事记和北洋水师历史大事记”,这两段大事记可以帮助那些学过这段历史但是对细节模糊的观众复习和补充。第二部分是“水下考古的流程及出水文物保护”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出水文物与地下文物的不同。第三部分是“致远舰的生命史”,可以让观众了解致远舰从建成到沉没及百年后再被发现的过程中的细节。这三部分知识放在展览的不同单元供不同需求的观众自由选择。礼貌地补齐了观众各自欠缺的知识,很好地削减了博物馆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语境差。
叙事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有尊严地学到知识,从而减少展览表达者与观众之间交流的障碍、缩短双方在知识和心理上的差距。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我们总以为自己了解别人:我以为你知道,我以为这是你的爱恶,事实上只是我的。这些错误判断很容易在展览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我们通过叙事背景知识来减少和避免这些惯性思维的影响。
图片

三、结语

参观博物馆不仅是一种个人孤立的活动,也是一种集体社交活动;换句话说,博物馆也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媒体,已成为人们社交网络的一部分。我们身处网络化、知识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博物馆也在其中和其他媒介争夺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展览是博物馆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也带给观众情感共享的体验。
观众能否在博物馆获得满意的体验与感受,跟展览叙事语境的构建的合理性是分不开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展览叙事参与者、叙事场景、叙事背景这三个要素内容的细化和合理利用,为观众营建适宜的、合理的展览叙事语境,使展览的表达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顺畅而有成效;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沉浸在展览中,并通过参观体验、产生自己的感悟联想,形成难以忘怀的记忆和超预期的情感体验。
图片

本文改编自《博物馆展览叙事语境的构建

本文改编自《博物馆展览叙事语境的构建,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21年第6期(总第30期)。作者:曹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