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涯共此时--乡情紫云--余惠

 乡情紫云 2022-06-02 发布于贵州

乡情紫云(2021.第198期,总第425


作者:余 惠

笔名:小河清风,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贵州诗人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紫云作协会员。



天 涯 共 此 时

——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此时此刻,月亮属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千家万户,属于阖家团圆,属于亲人的惦念,属于情人的相思,属于文人墨客胸中的涓涓细流或万马奔腾。中秋的夜,诗意缠绵,朦胧而惬意,宁静而悠远......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因此,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至今,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记得小时候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些普通的白糖馅的麻壳饼,比较高档一点的有洗沙、火腿、五仁、水晶等,而现在的品种除了以上外,还有鸡蛋心的、水果的、肉松的、芙蓉的等等,且包装华丽,甚至一些包装的价格已经高过月饼本身的价格了。

那时,母亲总是在中秋节前两天买好月饼。到中秋节这天,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吃过晚饭,月亮已经从东边升上了天空,母亲便会把准备好的月饼、炒或煮的花生、核桃、瓜子、水果等装在盘子里,另外还有一对蜡和三柱香,一起拿到楼顶上,摆好桌椅,再摆上准备好的月饼与瓜果。母亲把香蜡点燃插好,然后对着月亮双手合十在胸前,嘴里念念有词,基本说的都是一些保佑家人平安和睦,身体健康之类的祈祷。等“祭月”差不多了,一家人也聚到了楼顶,一边赏月,一边吃着平时难得吃上的美食。因为父亲爱栽花,楼顶变成了父亲最爱的楼顶花园。这个季节,父亲栽的花中有一种小白花,植株高约20厘米左右,四片花瓣,洁白如玉,清香四溢,只在夜晚开放,清晨凋谢后呈粉红色。父亲不知道花名,我们姑且叫它“夜来香”。天上悬挂着玉盘,人间盛开着洁白的花朵,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在朦胧的银辉下,玉洁的花瓣在秋风中摇曳,给中秋的夜晚,增添了无尽的诗意。这时,父亲与母亲,会说一些家长里短,或者说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习俗,再或者是一些古人口传下来的故事。宁静的夜晚,吹着凉爽的夜风,吃着月饼,听着故事,一种平静的、满足的幸福油然而生,感觉时光很慢,生活很惬意。而现在,忙碌的生活,过滤了“祭月”的习俗,中秋的晚餐虽比过去浓重和丰富,而在赏月这个节目上,也许是高楼挡住了人们与月亮的沟通,也许是手机、电视、麻将、各种娱乐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时间与空间,那种在月光下,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满足的、平静的、悠远的幸福已经渐行渐远了......

关于中秋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玄宗故事等。“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据西汉《淮南子》中记载,嫦娥登上了月宫,是因为她偷吃了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而为月精;“吴刚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描述,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玄宗故事”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亮在古时被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月亮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到飞上月球,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说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国梦。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2010年“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2年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2013年的初夏,我国神舟十号两次对接天宫一号。这一年的初冬,嫦娥三号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2019年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返回器成功带回月球样品,从而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月亮是情感的寄托,是思念的载体。从古至今,多少诗人以月亮写下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代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最后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比喻世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唐代诗人张九龄一厥《望月怀远》,道出幽怨与无尽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诉说秋思的万般惆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伟人毛泽东的思念如同他的心胸,深情而绵长、广阔而博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万家灯火阑珊处,春花秋月又几度。古老的月亮赓续到我的梦里,梦一个月亮,读一个月亮,爱一个月亮,短短的几个字,思念却付出了一生。那一年圆月,我们把一场心事搁在月亮的行宫,从此,爱情与月亮息息相关。城市的梦里有一片海,海的平面升起一轮皎洁,爱情在银色的光辉里,笑看着人间。红尘之上,我们对着人间起誓:不做嫦娥,不做后羿;不做织女,也不做牛郎;此生,只做我们自己。月宫与人间,隔着一个梦的距离,闭上眼睛,你就在我的身边,我们互赠着自己,三生烟火,拥有一世繁华与光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