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的人文情怀

 非一 2022-06-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农历五月,有一个节日持久穿越时空,在人间诗意唯美般绽放,那就是端午。端午节从悠远的时空中走来,经历时间的洗礼,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淀和积蓄,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端午又有“重五”、“端阳”等称谓,是古老文化的遗存,是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的体现。在历史上,关于端午起源的版本诸多,但尤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成为华夏大地上亘古不变的文化符号。

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和菖蒲,如此等等的活动,都是向民族气节致敬。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见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首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

图片

自从屈原慷慨赴死后,他的民族精神延续下来,成为华夏大地上年年都有的祭奠。这样的节日里有着悲壮的成分,但饱含的爱国情怀却又让人热血激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也有人为其叹息:“鬓符腰艾去纷纷,荷叶荷花匝水滨。思远楼前虽有曲,若邪溪畔岂无人。莫将楚恨悲儿女,聊把骚章托鬼神。浊酒满壶渔父笑,江边鸥鹭正相亲。”

图片

星移斗转,历史的进程里总有战火纷飞,那时的爱国只是局限在各诸侯国地域范围内,而今天则从一个楚国的凭吊升华为中华民族统一精神的传承,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使璀璨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多了一道彩虹。
文人笔下的端午也是异彩纷呈。老舍小说《赵子曰》里的端午是这样的:“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沈从文的端午是一种欢腾的画面,他在《边城》中的描绘,让湘西的端午风俗更有吸引力。汪曾祺的端午是对老家高邮鸭蛋的缅怀,系百索子,挂香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都是对家乡和童年生活最美的回忆。

图片

现在,端午节欢庆热烈的场面,是时代生活赋予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我最佩服作家王蒙对端午的深刻理解,他说:“端午,一粒粒梦想的糯米包裹成一枚坚实的粽子。粽叶,如男人的胸怀和大志,包容,让一切粘连,让一切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