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了端午节,我才懂得生死的意义

 布衣粗食68 2022-06-02 发布于湖南

01

诗曰:“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小时候,知道屈原是爱国诗人,用生命去表达自己的志向。

长大后,才知道屈原是一种精神,生死之间,总有一些不朽的传奇。

人生百年,看起来来日方长,其实只在须臾之间,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吃过粽子,看过龙舟,闻到了艾叶香,内心五味杂陈。古人已去,却依旧栩栩如生,生死的意义,赫然在眼前。

02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史记》里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战国时期,屈原寒窗苦读数年,应楚怀王之召,入朝为官。推动变法,增强国力。促进楚国和齐国结盟,维护地方平安。

因楚怀王轻信秦国使者张仪的说辞,和秦国结盟,和齐国结交,导致楚国大乱。屈原的主张不被采纳,从此流放汉北。

“吃一堑,长一智”,乱世里,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和齐国重修旧好。

楚怀王过世后,楚顷襄王接任。

屈原被流放到江南,从郢都抵达洞庭。期间,楚国连续多次让步于秦国,秦国的大将白起,一举攻下了郢都。屈原抱着绝望的心情,投进了汨罗江。

屈原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看到大家在苟且安乐,不知道前途一片黑暗,真的令人痛心疾首。

穿越时空,我们仍旧记得,只要是忧国忧民的人,为了别人而活的人,就会永生。

我们常常抱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殊不知,生死不能由自己决定,但是富贵却在人心。只要你的精神是高贵的,善举是伟大的,那么人就可以“永生”。

作家鲁迅在文章中点评:“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笔墨去唤醒人们,为光明的事业呐喊。因此他的文字,让人读过之后,精神振奋。

当鲁迅过世之后,诗人臧克家悲痛地写下:“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从遥远的战国,穿越到现在,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活着?唯有高贵的精神,才能一直活下去。

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一边享受幸福的生活,一边感激守护平安的工作者,或者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什么,就让人生灼灼放光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管好小家庭,顾及社会大家庭,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0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在很多地方,端午节这一天,会回忆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

出生在楚国的伍子胥,受到楚君的追赶,逃到了吴国。

在吴国,他励精图治,在水利、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吴王夫差不顾后果,听了小人伯嚭的建议,攻打齐国。

伍子胥认为,吴国应该防备越国,并力求稳定,而不是挑起战争。不料,夫差一意孤行,责令伍子胥自尽。于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弃于钱塘江。

伍子胥临终前,说:“请把我的眼睛放在东城门上,我要看着越国人灭掉吴国。”

时隔不久,吴国被越国所灭,夫差才明白,愧对伍子胥,痛苦不已。

伍子胥一直“活着”,但是夫差和伯嚭在生的时候,已经有了“死去”的结局,这不就是生死的对比、生死的转换么?

有句话说得好:“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其实只生活了一天,而重复了一辈子。”

总有人,浑浑噩噩过日子,不知道今夕是何夕,也没有想过明天的事情,对于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还有一些人,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甚至有这样的想法:宁愿当乞丐,也不劳动。享受嗟来之食,也无所谓。

端午节来临之际,想一想伍子胥的人生,看看夫差的言行举止,就领悟了“生等于死”的道理。

你今天混过的日子,明天要加倍付出才能挽回,若不能挽回,那就白活了。

具体来说,过节的时候,不想起父母,不关爱长辈,没有家国情怀,家庭就败了,不管赚多少钱,也没有未来;平时,不能警醒自己,常常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对社会处于怨恨状态,就会越来越渺小。

04

庄子说过:“生有何欢,死又何惧?”

看吧,在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的小伙子,使劲划龙舟,展示拼搏的精神。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在家庭里,家人欢聚一堂,老人准备了家乡的特产,迎接远方归来的儿女;儿女带来了远方的礼物,让老人开心。

不能回家的人们,打电话、发微信,和亲戚朋友倾诉情感,让大家都放心。

还有很多的人,关注国家大事,自觉维护秩序,体现了人间大爱。

诗曰:“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还是一个插秧的好日子,到处欣欣向荣,春雨、阳光、春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征兆。

因为有“生”,所以有“死”;因为“向死而生”,所以“从容坦荡”。

时光不等人,岁月不饶人。请你,每一个日子,都好好过;每一顿饭,都用心一点;每一次祝福,都深情一点;每一次拥抱,都久一点......

愿古人,精神永驻;愿你我,岁月静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