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发脾气,打吼冷战不管用?美国幼儿园的“解气”方式效果神奇

 优家教育 2022-06-02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当孩子开始发脾气,简直是所有父母的一场“噩梦”,孩子不但瞬间成为一个“小赖皮鬼”,同时还是一只“小怪兽”。
 
父母试过吼叫、试过言语“威胁”、试过打屁屁、试过冷眼旁观、更试过平复心情好言相劝。
 
然而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并非百试百灵,当孩子怎么说都没用时,这可如何是好呢?
 
在看美国幼儿园的神奇妙招,先听优宝讲一个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
 

所有图片源自:《菲菲生气了》
 

愤怒的菲菲
 
小女孩菲菲正在高兴地玩着大猩猩玩偶。
 
这时姐姐过来一把抢走了大猩猩,二胎家庭的吵闹日常就此开始。
 

 
“不行”,菲菲说。
 
“行”,妈妈说:“菲菲,是该姐姐玩了。”
 
看来姐姐并不是故意抢走妹妹玩具的,然而小孩子哪里管得了这么许多。
 

 
菲菲并不觉得是自己的错,她只感觉自己玩耍的兴致全被姐姐搅合了,而且姐姐怎么可以那么粗暴对待自己呢。
 
她不但气得怒目圆睁,辫子都飞起来了,还拳打脚踢,口中发出尖叫。
 
她的内心仿佛有一座火山,愤怒的情绪也逐渐被具象化,最终随着妈妈表明态度而彻底爆发开来。
 

 
妈妈就是不“向着”她,眼见被抢走的玩具是要不回来了,菲菲只能“砰”的一声摔门而出,朝森林跑去了。
 
她跑啊跑,一直跑到再也跑不动了,才低着头默默抽泣起来。
 
身边的小白鼠、羊齿草也被菲菲的情绪感染,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轮廓。
 

 
不管任何情绪终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淡化,菲菲的愤怒也随着四周风景变化而逐渐平复。
 
她抬起头来,看看石头、看看大树,看见变得挺直的羊齿草,看见小鸟在树上朝她唧唧啾啾地唱歌……
 

 
为什么这些景色与声音在她生气时从来都看不到、听不到呢?
 
如此思考着,菲菲爬上了一棵老榉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风儿开始和煦温暖,心情开始舒畅起来,菲菲终于回家了。
 
在绘本的封底,菲菲再次来到老榉树旁边,看来她又因为什么事情生气了,但这里似乎就是她与家人和解的钥匙。
 

 
就这?让孩子自己消化情绪吗?当然不是了,这层表象只是给孩子们看的,绘本要传达给父母的自然不止这些。
 
美国幼儿园在教育孩子管理情绪方面,与绘本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解气”方式名为——Time Out
 

学会按下“暂停键”
 
在面对孩子生气的问题上,第一步要先教会孩子理解什么是生气。
 
美国幼儿园通常是这样做的,老师会教孩子依据“身体语言”来理解生气。
 
“孩子,生气的话,你的身体会有这些感觉。比如:想说什么说不出来、心怦怦跳、手掌出汗、小脑瓜发晕,忍不住握起小拳头。”
 
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生气,才会知道如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生气管理”。
 
这一招不仅对小朋友管用,对成年人而言也很管用。
 
当你知道自己在“开始生气”后,大脑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在生气了,我必须对此有所控制。
 

 
第二步,让孩子明白他们在为了什么而生气。
 
这时老师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他们给孩子一道填空题,比如:
 
当_______发生的时候,我感觉_______。
 
有的孩子说:“当妈妈看手机的时候,我感觉不受重视,被冷落。”
 
也有孩子说:“当爸爸不按我的规矩玩小汽车时,我感觉失望、着急。”
 
孩子发脾气的理由千奇百怪,愤怒、失望、惊讶……感受各有不同。
 
不同的生气原因自然要有不同的对策,如果统一按“愤怒”来对待,自然触达不到孩子的内心。
 
就像小女孩菲菲,她的妈妈以为女儿只是因为玩具被抢走在发脾气。
 
但真正让菲菲感到难过并爆发的还是妈妈“不理解”她,不听她说话也不给她申诉的机会。
 

 
第三步,让孩子“好好生气”。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Time Out”(暂停键),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内在都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需要用爱、情感、关注去填满它。
 
对小婴儿来说,提供食物、妈妈的怀抱和轻柔的语言,能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感和爱。
 
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情绪的杯子就需要用更复杂、系统的关爱去填满了。
 
情绪会传递,当孩子发脾气时,杯子里原本的情感逐渐被坏情绪占据,再也容不下其他东西,
 
这时父母就要教会孩子按下“暂停键”,给坏情绪找一个安放的空间。
 

 
绘本故事里,菲菲的空间是那棵大树,它象征着一种抽象的能量。
 
这个能量可以转化为动能,好的动能,比如运动,而不是坏的动能,比如打人、自残等;
 
可以转化为声能,好的声能,比如唱歌等,而不是坏的声能,比如骂人。
 
当坏情绪倒出来后,杯子自然会被好情绪慢慢蓄满,孩子才会感到放松。
 
Time Out并不是要惩罚孩子,把孩子关到另外一个小空间里让他面壁思过。
 
而是说转换一个场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安静地陪伴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的情绪。
 

 
对于面对孩子生气的父母,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认为,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绪抹杀型和情绪引导型。
 
情绪抹杀型的父母,他们很难感知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并视负面情绪为禁忌。
 
他们希望孩子永远都处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然而情绪引导型的父母,很能包容孩子的情绪,他们不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只有懂得引导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鼓励,孩子才有能力将坏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样孩子才会成为情商高手。
 
不管多么沮丧,他们都会看得起自己,有生命力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
 
解决孩子的坏情绪从来不是父母的责任或义务,情绪,从来都是该由自己来解决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