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老汉口人过端午的讲究

 人文武汉 2022-06-03 发布于湖北

老汉口人过端午的讲究

——王琼辉

传统佳节端午已至,人们又可以松驰神经,好好休息三天了,或去东湖行吟阁散步,追思屈大夫,或去江夏搭帐篷,体练野营生活等,可谓丰富多彩。那么,以前老汉口人过端午有何讲究呢?

艾糕箬棕庆端阳,鳝血倾街秽莫当。头扎包巾穿绣袄,小家儿女马夫状。辟邪痛饮雄黄酒,浴垢新煎百草汤。午后后湖人似蚁,迎风一阵蒜泥香。一首清代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将清代汉口人过端午的生活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临近端午,武汉大街小巷都是粽叶香。家家户户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泡粽叶、泡糯米、包粽子,还没有到节令时,粽子就入口了。

除了粽子,提前准备流行端午旗。买端午旗是为了“收五毒”,即蛇、蝎、癞蛤蟆、壁虎、蜈蚣。五种动物,过去人们认为其危害大,端午前后五毒出没,挂五毒旗,可以辟邪驱邪。卖端午旗的小贩,也是提前半月开始。有竖、横两根杆,芦柴棒制成,飘扬的旗子,用白纸印刷成五彩色,中间是张天师收五毒符,五种毒物环绕四周。卖旗子的小贩走街串巷,把旗子扛在身上,边走边叫喊:“端午旗卖呃,端午旗卖呃······”有人要,小贩立马取出一根展开,买家拿了旗,插在正堂“天地君亲师牌”牌位旁的插瓶中,威风鼎鼎。

家中有了端午节的辟邪物品,小伢们身上也要带些,于是,就有了端午节的香包。十几岁的姑娘伢,提前半个月找到裁缝铺买些零头布回家,缝成心形、三角形、方形的口袋,口端上还穿了绳子,把从药铺买来的五角钱一包的香末子放进去,一拉紧,好看的香包就做成了。姑娘伢做好了,还相互比美,看那个做的好。

每年端午节一大早,菖蒲、艾挂上了门,粽子、盐蛋、芝麻绿豆糕、桃子李子等摆上了桌。小伢们挂上用红网兜装的盐蛋,戴好香包,大人就会讲一番:“少吃芝麻绿豆糕,多吃肠胃不易消;端午早上挂盐蛋,不许吃来只许看;桃子李子莫吃多,吃得多了要发屙(武汉话,即拉肚子)。”

以前学校不放假等到中午12时小伢们放学了,一家人聚齐,主人家在“天地君亲师”牌位前焚烧一炷香祭拜,祈求“张天师收五毒”,保佑家人平安。接着,全家开始“收五毒”,这类似一种搬家式的大扫除,墙角落里、床头床尾、灶台夹缝里······都要用扫把扫干净。有些夹缝实在扫不了,就放“磺烟”,磺烟外形类似鞭炮,有捻,一边熏,一边说些吉祥话,隔壁左右会互相祝贺:“今年五毒收得好,恭喜恭喜!”

收完五毒,全家上桌吃饭。据《武汉市·社会志》记载:各家过端午节,喜用大蒜烧鳝鱼,饮雄黄酒。原来,过端午节前,各家各户就用雄黄、大蒜坨泡坛酒,等端午节打上一壶全家喝,雄黄酒只能小口一口,喝多了会中毒。此外,还要蘸上雄黄酒给家中小伢眉心画上王字,以辟邪。过了端午节,雄黄酒用来治小伢生疮效果显著,擦一天消肿,擦两天收脓,擦三天四天,就差不多好了。

往事随风而逝,这些老传统也在改变,如今过端午没那么多讲究,但人们祈求家人安度酷夏,得以健康、平安、幸福的心愿永远不会改变。

端午节,传统的医药卫生节

——蔡璧申

过端午节的这天,一般天气晴朗,而且有点热,武汉就是这种天气。记得小的时候,如果是晴天,一早妈妈就会将木盆盛半盆水,放在太阳下晒。我不解,问妈妈。妈妈说,端午节这天,用太阳晒热的水洗澡,夏天不长疱,而且虫子不咬。我们隔壁的一位婆婆对妈妈讲:你用艾叶煮水洗澡驱蚊的效果还要好些,我们那里的人一直这样做。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果水晒得不太热,妈妈就会用热的艾叶水兑在里面。不仅如此,还要在门上挂艾叶。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撰的《风俗通义》中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由于民间信奉的这个思想传了下来,便有了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所以端午节还应该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在端午节系列民俗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有医药健身活动,我还记得,在端午节的正午,妈妈一定要用雄黄酒在我的额头、太阳穴点上一些,雄黄是有毒的,小伢不能喝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我不喜欢雄黄酒,主要因为看了戏剧《白蛇传》之后,那么美丽、善良的白素贞,完全是雄黄酒让她现出的原形。如今,明晓得是故事。,可是幼儿时期的情结怎么也挥之不去。白素贞与许仙是医药专家,他们为了给老百姓做好事,开了个药店叫保和堂,悬壶济世,坐堂看病。医药中当然有雄黄,雄黄是蛇的克星,白素贞晓得它的厉害,但她不愿意人们遭到疾病、毒虫的伤害,多么善良的蛇精。保和堂出了名,后来成了中药店的代称。

端午节还没有到,我们楼下的照相馆,在他的橱窗里面,换了戏剧《白蛇传》的剧照。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到这里都要停下脚步,欣赏一会。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一带居住的卫生环境不怎么好,南方地区大都潮湿,小孩子长疱很普遍。这时家里大人一般让我们在附近的汉正街上《保和堂》(与白蛇传里的保和堂一样的名字)买膏药,如果是小疖子,就买鲫鱼膏药,很小,一分钱十帖,一贴就好。如果是大疱,就加一点拔毒生肌散。所以我们那里居民很重视端午节的传统避恶去毒的习俗,艾叶是必备的,它辟邪,是有道理的。整个夏天用得上,还可以熏蚊。

保和堂在汉正街往下走,过了崇仁路没多远就到了,在街北面,高高的柜台,小时候我去买药。垫着脚还够不上。后来这药店不知到哪里去了?记忆渐渐模糊起来。那时候生病。就自己到药铺买药。我记得用的最多的药,是头痛粉”“柠檬精”“打食糖”(也叫宝塔糖)不贵就只要几分钱一包。保和堂是中药铺,但也备一些这些药,方便街坊,这也是行善之举。我家隔壁是个糖果店,也代售这些药品。还有酶花红。治肚子疼,很甜 ,有时候小伢肚子有点点疼,就吵着要大人买。

到了端午节,小伢们就嚷嚷:“芝麻绿豆糕呃,吃了不长包呃。绿豆糕不仅是应节食品,还是保健食品。我们喜欢汪玉霞的芝麻绿豆糕,虽然汪玉霞也在汉正街,但是很有一脚路,大人们愿意去。顺便还要买一些汪玉霞的喜饼回来。

夏天说到就到,这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所以又叫浴兰令节;以菖蒲泛酒辟毒,又叫蒲节。其实可以统称端午卫生节。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应弘扬传承。

我们小伢喜欢叫盐蛋粽子节。这是端午诗人节必须有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纪念秋瑾说,纪念马援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我们东湖还有一个行吟阁纪念屈原的。我们高中快毕业了同学相约在屈原亭子外照相留念,搬起指头算整整60年。   

划龙船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杨家河因为码头船舶多,上上下下很繁忙,龙舟竞赛受到限制,小规模的搞了几次,看得不过瘾,没有东湖的热闹。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

编辑:田联申

欢迎来稿 请注明原创

24338693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