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这10副古画,复刻一个朋友圈最潮的端午节

 宝妞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跟我学小古文陪你走过第2807

文|清於

来源|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图片

如果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在过端午这件事上,古人可比我们有仪式感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他们还会在端午这一天洗兰浴、画钟馗、插五瑞,孩子们则结伴捉蟾蜍

可惜的是这些多成了时光长河中的遗珠。好在,我们还有古画可以把我们带回现场。

今天,“爸爸真棒”请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现在从事艺术图书编辑并对古代绘画颇有研究的清於老师,她会在10副古画中,带我们进行一场端午穿越之旅,本文建议您与孩子共读,“爸爸真棒”还特别制作了“端午清供”的复刻视频,看完可以马上玩起来。

图片
图片
用佩兰洗一次芳香浴

关于端午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和屈原先生有关。

当年屈原先生面对外敌的侵略,誓死不屈,抱石投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尸身,往江中投放饭团、鸡蛋等食物。也有老医师往江中倒雄黄酒,药晕这些鱼虾。

因此,后来就有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纪念屈原的习俗。

图片

但另一种说法是:在古代,端午并非吉祥的节日,五月初五又称“恶月恶日”,农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这时候天气十分湿热,也有很多虫害开始威胁人们的健康。

因此,很多端午的习俗,都和驱毒辟邪有关。

古人认为,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旺盛的开始。端午过后,气温上升,地上的湿气开始蒸腾,湿热交织,蚊虫活跃,最容易滋生、传播病菌、邪气。

人这个时候容易湿热出汗,引发各种皮炎、湿疹和肠胃疾病开始多发。

因此,在端午这天,为了祛除湿热之毒,人们蓄采草药,沐浴祛毒。《大戴礼记》记载“蓄兰”来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草,而是菊科的佩兰。

图片

▲佩兰

佩兰也是中药材,它气味芳香,全草入药,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在这一天用佩兰煎水洗澡,可防止疾病。后来人们也用菖蒲、艾草这些有芳香味的草来洗澡。

图片
△仇英《临宋人画册》之一
图片
图片
让“癞蛤蟆躲不过端午”

正因为端午有“毒”、“恶”的特性,捉“五毒”便是端午的一项重要的习俗。

民间有谚语说:“癞蛤蟆躲端午——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你看这画中的小孩童,都兴致勃勃地捉起了蟾蜍。

图片

👆这张画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宋代苏焯画的《端阳戏婴图》,其中一个穿着红肚兜的小孩一手拉着石榴枝,一手拎着蟾蜍的一只脚正吓唬另一个幼小的男孩。

小男孩被吓得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双眉紧蹙,十分害怕。另一个小男孩大跨步赶来,似乎要抢夺红衣男孩手中的蟾蜍。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戏剧性。

那么为何要在端午捉蟾蜍呢?一方面蟾蜍属于阴中之阳,它虽然有毒,但中医讲究“以毒攻毒”,蟾蜍自然成为中药的一种。

蟾蜍分泌出的毒据说对皮肤病最为有效。另外,蟾蜍在古代有克制兵祸的作用,因此古代的官服上有蟾蜍的花纹,正因为人们相信蟾蜍是吉祥辟邪之物,用它作幡饰可辟五兵、镇凶邪。

图片
图片
五瑞图中少不了的钟馗

钟馗是驱邪斩鬼之神,古人常常在年末画钟馗,但到了明清,端午画钟馗也渐渐流行起来,可能就因为钟馗有辟邪的“法力”,人们画钟馗抵挡端午的邪恶。

近代嘉兴人郭似壎1928年画过一张《五瑞图》,这张画构思十分独特。画家画的是端午节时房中一景,但视角是从屋外庭院透过拱窗望向屋内,屋内桌上摆放着粽子、雄黄酒,远处墙上悬挂着一张钟馗像。

图片

画中钟馗以朱砂色绘成,他骑着毛驴,拿着利剑,仿佛在巡视人间。画家别出心裁地将题跋写在了钟馗画像上,看似是《钟馗像》的题跋,实则也是这幅画的题跋。画中的其他布景也充满了浓浓的端午味,如庭院里的枇杷果,屋中的端午清供。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清雅是“端午清供”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发现了,端午的习俗,大多是从辟邪祈福的角度产生的。

而上面提到的端午清供,也是古人端午节时必备的“仪式”。通常会包含五种时节植物,称为“五瑞”。这“五瑞”据说就是抑制“五毒”的。

图片

▲郭似壎的这幅《五瑞图》,瓶中仿佛只插了艾草

那这“五瑞”一般是哪些植物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画作中得知,五瑞花通常是菖蒲、艾草、榴花、蜀葵、栀子,但也会根据画家的喜好有所不同。

明代画家孙克宏画的一张《端阳景图》,画面中央是三根用绳子捆绑的艾草,围绕它的有蜀葵、栀子花、石榴花和枇杷。同样是明代的画家,刘广则在画中加入了百合花。

图片
图片

清代“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也画过一张《端午图》,这张画纯以水墨写成,但可以看到主角仍是艾草,搭配了蜀葵、蔷薇、榴花等初夏植物。

图片

“洋画家”郎世宁也画过一张《午瑞图》。在他的画中,艾草已经成为了配景,主角是蜀葵、石榴花等等。

如果单看花瓶这部分,可能觉得和西方的静物画没有区别,但画家在花瓶右边画了几颗粽子,将观众又拉入了中国画的情境中,可以说这张画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了。

图片

这些描绘端午的花鸟画中,最美的一幅,是明代画家陈栝的《端阳景图》,画中画了一只古瓶,根据古瓶上的冰裂纹可以推测,这只瓶子可能是龙泉青瓷。

瓶中插了石榴花、蜀葵、艾草、栀子花、萱花,花的穿插很有讲究,以艾叶为中轴线,疏密得当,大花苞、小花头搭配和谐,配色也淡雅温和。

五瑞花的造型与古瓶相得益彰,正如画家的题画诗所说:“蒲觞泛酒引薰风,照眼榴花别样红。更有戎葵添丽景,一时都聚古瓶中。”

这瓶插花也代表了明代中期的插花风格,当时的插花以文人花为主,大多是文人插花遣兴的,所插之花的品种较少,选择线性和可点缀的花材居多,插花时根据兴致随意穿插。

器物也是以瓷器为主,特别崇尚高雅的古瓷。画家陈栝将这些美丽的花朵插在龙泉古瓷中,他一定十分满意自己的作品,于是绘制了这幅《端阳景图》。

图片

可见,端午清供不但代表了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热爱。这些花材都比较容易获得,那么,为何不在端午来临时,带着孩子复刻一盆明代的端午清供呢?“爸爸真棒”专门请花艺师录制了制作清供的视频,如果今天有空,你也可以带孩子动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图片
图片
君民同乐的赛龙舟

最后一个端午习俗,就是我们熟知的赛龙舟了。这里的“赛”,比的是哪条船最先获得锦标

从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中可见这一活动的激烈程度:“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赛龙舟激起的浪花竟然逼退了飞行的鸟儿。宋代画作《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便是这一场景。

《金明池争标图》的作者传为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他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这张纵28厘米、横28厘米的方形小画上,有上千个人物及各种亭台楼榭、龙船舟艇。这张画所绘的场景是宋代的金明池,这里曾经用来训练水军,后来成为皇帝及百姓观看竞渡的地方。

图片

△《金明池争标图》

画中的一处富丽堂皇的楼宇,便是皇帝观看竞标、赐宴群臣的地方,名叫“宝津楼”,锦标自然就设立在此。可以看到水面上上下各插六杆旗作为距离的标识,两排旗帜中间有一根高立的挂着锦带银碗的杆子,这就是锦标了。

图片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右方的水面上有大龙船、小龙船正奋力驶来。大龙船看起来十分豪华,有三层楼阁,船上的人物也分工明确,面向画面的一侧清晰可见三人划桨,龙头处有一人站立,挥舞着旗帜,可能是“舵手”的职责。

大龙船的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船围绕着,每艘船上大约有十个船手,可以想象一下大龙船的规模。

图片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除了龙舟竞标,水面上还有其他的船只,如彩船、乐船、画船等,它们为这场活动奏乐表演。

如这只小船上立着红色的高架,表演的应该是水秋千的表演。这种表演实则是古代的“跳水”,但难度系数更大,要求表演者登上秋千,高高荡起,与横杆接近平行时腾空而起,在空中翻跟头,做转体运动,最后落入水中。

据说最厉害的是唐代一个表演者,可以正坐在水面上。

图片

△《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可见,竞渡时应是锣鼓喧天、乐声震耳、万人喝彩的壮观景象。元代画家王振鹏也画过金明池争标的场景,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池竞渡图》便是其中一幅。

这幅画尺幅更大,画中的一处楼台匾额上写着“宝津之楼”四字,可见这里就是宝津楼,也就是夺标之地。它的右侧大大小小的11艘龙船正并驾齐驱,看样子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图片

虽然卷后作者自跋叙述这幅画是“宋宁间三月三日开放金明池,出锦标,与万民同乐”,但赛龙舟的传统十分古老,起源于南方水乡的时令信仰,后来慢慢演变成具有半宗教性、半游戏的节目,到了北宋则是延续了唐朝五月竞渡与三月竞渡并行的习俗。因此应该和端午节竞渡无异。

图片

有趣的是王振鹏这张画被元代的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收藏了,这位公主素来只收藏古画。想必相中这张画,一方面是它反映的宋代风情,另一方面,她常年身处北方,对南方的水上赛舟活动十分好奇吧!

图片

更有趣的是我们熟知的清朝雍正皇帝。在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套《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他脱下了黄袍,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观看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

这组画表现的是雍正的日常生活,场景应该是圆明园。画作分为12个月,五月便是竞舟主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端午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柔软之处,希望今天这次“文化艺术之旅”,能带大家回到几百年前,真正理解端午的意义所在。

祝大家端午安康。

本期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