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朝清供:岁寒时节春意浓

 wyj剑神卓不凡 2018-09-18


吴昌硕《岁朝清供图·石鼓文八言联》


   “岁朝,岁旦。”

    岁朝,为阴历正月初一。

    古人以正月初一为岁之朝,这一天案头必定要有花果,称作“岁朝清供”,以求来年红红火火、衣食无忧,寒冬时节也沾些春意。而这些花卉果蔬的布置,也大抵从数九之初——冬至日便可以着手准备了。

    清供有两层意思,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鲜花、香火和食物;二是指古器物,盆景等供玩赏的东西,如文房清供、书斋清供和案头清供。

吴昌硕《岁朝清供图》


清供的起源得从祭祀说起。清供源于佛供,回溯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即“修禊,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的是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树丛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头上放着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觞,那些花瓶,杯盏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

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清供也分为有名之供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盘花案来供奉

清供又称清玩,其发源起于佛像前之插花。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

而新春以清供入画的画作,便称之为岁朝清供图。它蕴含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给节日平添祥和喜庆的气氛。清中后期,岁朝清供图在书画领域很是盛行,画家们以清供之品入画,兼工带写,敷衍成诗,使之成为图文并茂的文人画。这一风气在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中尤为兴盛,许多画家都创作过岁朝图,有代表性的就有李鳝、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其中,任伯年的天竹、齐白石的万年青都堪称佳作。岁朝图中,多福多寿的佛手,多子多孙的石榴,年年有余的鲤鱼、莲藕,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平安如意的花瓶、如意等,都是画家笔下常见的吉物。 

王雪涛《岁朝图》


  朝图》题材是中国宋代皇宫中开始兴起的一个绘画题材,主要是从宋徽宗时特别流行,采用的画法也是写生画法,形象逼真,内容也是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意思是春天很快到了,增加节日气氛。

    但到明清时,有所变化,他们将佛教的五件供器(蜡台、香炉等)画在画中,主要的是画花卉为主,旁边有五供器中的一件即可,如意大利籍画家郎士宁画的岁朝图也是花瓶和花卉,只是到齐白石的笔下才从皇宫中走入平民化,画中加入了鞭炮、茶壶等,都是表示大年新春到的意思。据介绍,清代每逢新春,宫廷画师们便要按时呈交“年例画”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们也往往于此时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举行“开笔式”,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大年三十的子时是一年之始。清代皇帝要在这新年、新月、新日、新时饮屠苏酒,举行开笔仪式。开笔式的地点在皇帝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子时快到的时候,皇帝便来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前坐,亲手点燃“玉烛长调”,亲手把屠苏酒倒入金瓯永固杯,手握万年青笔,书写下新年的第一笔。一般都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吉祥语。然后双手捧起“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金瓯,象征国家政权;永固,取政权永远巩固之意。

    心情好的时候,皇帝还会在“开笔式”上画上几笔。对自己的书画颇为得意的乾隆皇帝尤其喜欢作画。这便有了收藏在清宫的数十幅御笔“岁朝图”。“岁朝图”的构图都比较简单。有画柿子的,寓意“事事如意”;画着宝瓶的,寓意平安;还有一幅画着钟馗,钟馗的头上方勾画着一只蝙蝠,钟馗抬着眼,正好能看见蝙蝠,据说寓意“福在眼前”。


李嘉福《岁朝欢乐图》


除了皇宫,在民间的“岁朝图”也比比皆是。清时吴县画家沈俊,善写花卉翎毛,设色雅静,风韵不凡,他的《岁朝清供图》画的是柏结子,梅破蕊,茶瓶清供,晓窗迎新。画外自题曰:柏子香中霁日妍,一瓶清供晓窗前。玉梅破蕊先含笑,春色今年胜旧年。很有祈福纳祥之意。

郑板桥一年岁尾过市,偶见元人李萌一幅《岁朝图》,心内窃喜,虽“几于破烂不堪,但他慧眼识珠,果断买下,重新装裱以后,悬挂于书斋岁朝清赏,聊以自娱。同时赋七言一首以抒其意: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独到的眼光,识得三百年珍宝,于鉴古的同时迎新,也是别有情趣。

清乾隆年间有进士黄钺者,幼年孤贫,后经一番仕途拼搏,官至尚书。黄钺工诗善画,尤长画梅。一岁除夕夜与妻话忆三十年前蛰居古桑书屋时,“百钱买春,便可足岁,殊有食贫居贱之乐。因作《岁朝图》并赋一绝抒感:佳果名花伴岁寒,尊前无复旧时酸。须知一饭皆君赐,画与山妻稚子看。以示幼子童孙俾览之,无望寒士家风也。官做大了,尚能抚今追昔,勉妻教子,保持风节,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近代画家赵云壑的《岁朝清供图》中,但见炭盆熊熊,红烛高照,梅花笑,茶正开,牡丹呈艳,水仙展容,一派富贵吉祥之气。画旁一诗遣兴:“百事安排度年华,静瓶插了老梅花。满堂富贵多欢喜,阳羡砂壶饮清茶。现代画家郑师玄的岁朝图画了牡丹腊梅同一瓶,诗曰:斗室春生气自温,唐花瓶配水仙盆。莫将看作寻常物,元日都从吉日论。算是道尽了清供画的本意。

吴昌硕作为文人画家,几乎每年都画“岁朝清供图,作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他的岁朝图多有变化,最大特点是很少取材于牡丹。他的《缶庐别存》有一段曰:乙丑除夕,闭门守岁,呵冻作画自娱。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此话写于1889年。而他1915年的岁朝清供图中,仍不见牡丹形象,其实吴氏生活已经有极大改善,但仍不画牡丹,更显其富贵不移初志的高雅人格与画品。

汪曾祺说他曾见过一幅古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几案上,题款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应该说是岁朝清供的正宗了。 

钱松喦《岁朝图》


    这些文人随手涂抹,记录了当时民间插花和文人插花的真实情况,也给如今复原的中国传统插花提供了翔实直观的依据。


齐白石岁朝图


    古代中国赏瓶花,分为四大人群:宫廷奢华;寺庙空灵;民间喜庆;文人风雅。繁花似锦、金碧辉煌、帝王气象的宫廷插花,至今仍可在传世器皿的形制中一窥风姿;日本花道继承了我们寺庙供花的审美取向,以至不论哪个花道流派,都带着小野妹子式的清幽禅意;喜好花红柳绿的民间插花则是雅俗共赏,百姓对彩头和喜庆的偏爱甚至推动了当代花卉市场早期的繁荣;而文人爱好梅兰竹菊,除欣赏花的色香姿韵外,还赋予了花卉崇高品格,有细致的规范讲述插花的过程——《瓶花谱》、《花九锡》和种种描绘赏花情景的诗赋绘画,都是文人做的‘插花笔记’,也成为今人研究插花的重要资料。

    与欧美以花色艳丽、花形硕大为佳的标准不同,中国花艺对插花的评判标准始终是“意境美、线条美、内涵美”。“清供”归根结底还是看重一个“清”字,也因此为士大夫所称颂。


关山月《岁朝图》


    乾隆年间进士黄钺,幼孤且贫,后经一番仕场奋搏,官至尚书。除夕夜与妻叙话,忆及旧日寒微:“百钱买春,便可足岁,殊有食贫居贱之乐。”因而提笔作画,描就一幅《岁朝图》与山妻稚子、幼儿童孙鉴览,以示“无忘寒士家风也”。这一幅清供图,与敬佛、祭祖只怕无关,更像是文人的托物言志、训诫后生的产物。用意如此,也无怪视金玉珠宝为鄙俗,反而赞赏萝卜白菜的乡野趣味了。

    南宋时的另一位进士林洪,著有《山家清供》两卷,倒是与插花无关。这两卷书专门收录了山间瓜果、蔬菜、菌菇,记载如何采摘、烹饪、保存、乃至食疗药效。其中对山野饮食、粗茶淡饭的推崇,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远超一本食谱应有的境界。“清供”二字里的离欲和恭敬,林洪领悟得透彻,又转脸写进食谱里。这便是中华的文人,大俗大雅,不动声色。


黄宾虹《岁朝清供》


    若离开这些文人的珍视,清供和清供图样难以兴盛,中国的传统花艺也难以流传至今。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秦魁杰曾说,瓶花的思想境界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儒家的轻功利,释家的清静无为、息心去欲,道家的虚静自然、天人合一。彷如郑板桥路经扬州东郭市上,见有元人李萌《岁朝图》一幅,爱不释手,虽“几于破乱不堪”,但慧眼识真,掷钱买下。重新装裱后悬挂书斋,岁朝清赏,聊以自娱,并赋七言志意:“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残破的真迹背后,唯有美可以穿透三百年时光,打动后人。

    虽然插花看起来是极静的、瞬间的艺术,但四季如何在瓶中流转、时光怎样在草木间消逝,其中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每个花艺师慢慢去体会。


吴湖帆《岁朝春瑞》

《艺术品鉴》2017年1期*非常*栏目

(版权所有  如若转载  请标明出处)




2017年《艺术品鉴》  全新改版   品古见今    给您不一样的体验!

点击下方二维码,订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