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果树纯粹地自然进化,那水果会越来越好吃,还是越来越难吃?

 炫叶楓雪 2022-06-03 发布于广东

果树作为一种可以产出供人类和其它动物食用果实的树种,亿万年以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基因性状也逐步发生着改变。

被子植物的特征

大多数的果树为被子植物。通过有关植物化石的分析可知,被子植物最初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1亿40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早期,而在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空前繁盛。被子植物与之前植物界占据统治地位的裸子植物相比,形态特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拥有完整形态和结构的花朵,通常的结构为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花中形成独立的雌蕊,具备柱头、花柱和子房3个组成部分,可以受精产生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即雌蕊受精之后,形成花粉管,穿过子房胚珠珠孔后,释放两个精子,一个与胚珠珠孔附近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一个与中央极核结合形成胚乳核。

具备更为完善的孢子体结构,由植物的受精卵发育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形态,表现在植株的高度、伸展度、根系深度、果实的大小等等,都要别的种类的植物发达得多。

越来越退化的配子体,被子植物的拥有分离的雌性和雄性配子体,但是却不能独立活动,必须依托于孢子体,也就是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

果树的起源和分类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着对桃、李、梅、杏等果树种植和培育的记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果树栽培的国家之一,表明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果树,而且人们还根据需要相应地进行改良培育。考古学家们在不少原始人曾经居住过的洞穴内,也发现了一些似乎是食用植物果实的画面,可见,果树的形成历史要远远长过人类诞生的历史。

植物学家们根据一些特定的植物化石、果实化石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结合植物学、细胞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地质学、古气候学理论,推测出拥有完整果实的被子植物,大约出现在3000万年前,这些被子植物为了持续推进种群的发展,将孢子体的演化方向最终锁定在了种子的强大上,在这个进化方向的推动下,围绕着种子的成长、保护和繁衍,逐渐进化出了不同种类的果树类型。比较典型的有:

肉质化花托非常发达的仁果类果树(苹果类、梨类、海棠类等);

中果皮比较发达、内含一枚种子的核果类果树(桃类、杏类、樱桃类等);

种子分布在果肉里的浆果类果树(石榴类、葡萄类、猕猴桃类等);

种子外部包有坚硬果壳的坚果类果树(核桃类、栗子类、榛子类等);

外皮革质、内果皮瓣状结构的柑果类果树(橙子类、桔子类、柚子类等)。

果实进化的现实意义

果树生长果实,其目的指向性非常强,那就是将遗传性状尽可能地完整传递给子代,然后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子代能够在更适宜的环境和更广阔的区域生长发展,其实这也是所有植物共同的生存法则,只不过被子植物的适应性更强、保护措施也最完备,而且也拥有着果实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被子植物中的大部分都可以显性的方式开花、结果,种子的大小、颜色、数量、结构也各不相同,而果树作为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部分,将承载和包裹果实的果皮、果肉演化得非常发达,特别在颜色的鲜艳程度、营养物质的丰富程度、糖分或者脂肪含量等方面都在植物界中做到了极致,其主要的目的,还是在长期的演化中逐渐形成的,那就是通过外界的力度来帮助其实现种子的扩散,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作用和身体的移动,将种子使后代能更高效地“开枝散叶”。

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动物来食用它们的果实,果树一方面使自己果实变得更加鲜艳、更加酥脆、更加香甜,另一方面将种子外围的包裹物质变得更加适合动物的消化系统特点,使内部的果实既不会因果实的消化而提前在动物体内暴露,也不会因为消化不动在排出动物体外以后增加萌发的难度。

总结一下

人类对果树的培育,是以人类的需求出发,从追求果实的口感和营养等多个方面,人为地对果树基因性状进行调整和改变。而果树本身的生存法则是利用果实的口感和颜色,来吸引更多的动物将其吞食,从而达到在更大范围内生长繁育的目的,因此,排除人类的干扰,在纯粹的自然条件下,果树的果实也必然会向着越来越好吃的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