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精英|施施然:性灵绽放 诗画合一

 罗纳歌特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都市精英 2016-03-22 

图片

本期嘉宾:施施然  语音实录请点击下方音频▼

3月21日-施施然00:0029:04

图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生活不止是柴米油盐、微信红包,还有文学与艺术。

有时候,诗歌能使人仰望星空,远离欲望的诱惑和世俗的喧嚣,诗歌可以让人生留白,也可以直面生活的本质。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当代诗人,画家,毕业于广州美院国画系,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近年以古典与先锋并重,诗画交相辉映的鲜明形象活跃于诗坛及画界。诗作被译为英语、瑞典语、韩语、罗马尼亚等语言发表于美国、韩国、罗马尼亚、台湾、香港、大陆等海内外报刊选本,并多次应邀参加国际诗歌节。曾获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现代青年》“最受读者喜欢十大青年诗人”、“三月三诗人奖”、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等文学奖项。出版诗画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台湾)、诗集《青衣记》、《杮子树》、《诗书画施施然作品选》(新加坡)。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画展并被收藏。现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诗画合一”的探索中,受到瞩目。

“教科文组织向那些只将自由表达作为武器,放飞想象的翅膀,积极行动的人们致敬,从而承认诗歌是人类精神创造力的象征。对于既无形也无声的事物,无论是我 们身边难以言说的美好,还是世界上深重的伤痛和苦难,诗歌都能使其鲜活起来。诗歌升华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使人类更加强大、团结,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伊琳娜·博科娃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这一日,一起放慢脚步,等一等自由的灵魂!

世界诗歌日,与当代诗人、画家施施然畅聊是偶然的福至心灵的邀约,更是一种生活意境的升华。这位如画中款款走出的穿着素净旗袍的女子温婉淡然的坐在对面,恬静、知性。

诗歌创作是对灵魂的释放,那种剖空自己的激情迸发远超于随笔、散文、小说等创作形式。施施然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从小就跟随旗人出身的母亲去听传统戏曲,读《红楼梦》,京剧、昆曲、越剧;《锁麟囊》、《牡丹亭》、《四郞探母》等,受艺术、文学、戏曲审美的熏陶和启蒙,文学作品与戏文里所表现出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持续影响着她。她最早写散文随笔,后来开始写诗,是遭遇母亲离世的痛苦,精神上疼痛无依的状态下,接触到国外现代诗,产生共鸣,并从此爱上写诗。她说:每一位诗人其实都是天生的,这些人无论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境遇,最终总要走向写诗这一条路上。可能小的时候或年轻时并未发现,但当他到达人生的某一个转折点和契机时,内在的能量被外界因素引导点燃,很必然地会走向写诗。而写诗几乎是是一辈子的事,一旦写上,便欲罢不能。

施施然2009年开始写作诗歌,从《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开始创作了数首关于民国意境、风情的诗歌组成《民国组诗》,民国时期清王朝刚刚结束,西方文化像一股清风的风吹入国门,中西合璧,新旧交融,蕴藉活泼。抛却战乱不谈,那正是个大师辈出优雅浪漫的清明时期。对照如今这个快捷的泡沫文化时代,她希望生在民国,住在窗明几净的家中,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爱情和抱负。施施然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怀,用诗歌唱响内心的旋律,组诗一经在博客上发布,引发了许多爱诗的人转载,同时也引起诗坛和评论家关注。当她在直播间轻声为我们吟诵,民国之风氤氲开来,那时那景近在眼前——

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

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

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

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

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一群

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

 两条有风骨的弧线,向身着灰装的

不老建筑的文艺复兴里延伸。那里有我们

窗明几净的家,和一双晶莹的儿女……

 就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我常常就这样

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四月天的

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

        施施然认为“好诗”概念,首先是发自于内心的声音,它来自灵魂深处,用独特的陌生化的语言、结构铺设出来,要蕴含自己的思想,对世界本质的发现,最终,个人经验与读者大众的经验产生共鸣。但一首真正的好诗,它其实也是需要专业的读者的,至少,他应该是个内心敏锐的人。

施施然儿时的梦想是当作家或者画家,但从未想过要当个诗人。是成长经历,以及后来的写作和思考,使她逐渐成为一位诗人。在她看来,诗歌是很自我的事情,所有的诗人都是因为有话要说而写诗,没有人是为了成为诗人而写诗。

谈起首次对自己“诗人”身份的认知,施施然说那是始于2012年因《走在民国的街道上》获奖,到厦门领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诗句印在台上一面很大的背景墙上,步入会场,被其他诗人认出来,并有人随口念出她的民国组诗中的诗句。那一刹那的共鸣与触动,使施施然感受到写作者的尊严,在欣慰之余,她认为必须持续写下去,写出一首好诗是一个诗人应有的担当。

但正所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很多事情都有多面性,每个人的认知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在施施然收到鼓励与肯定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批评的声音。施施然感谢这些不同的声音,但她认为听到不同的声时,首先要清醒的加以判断,如果是恶意的,完全可以忽略掉,不要受到打扰。而如果是建设性的批评,则可以帮助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飞快地提高自己。例如一次诗人西川对在台湾出版发行的诗画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交流看法,就使得施施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在诗歌创作方面进入了全新的格局,从唯美和小资情调,进而转向直面现实中的丑恶,和对内心的挖掘上,诗文本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体积感。她认为这种深层次的写作者之间的交流很重要。

       这几年施施然陆续受邀一些国际国内诗歌活动,她选择性地参加了一些。她说能够接到邀请,首先应该看作是一种荣誉,是来自诗坛同行的认可。尤其一些国际诗歌节可以开阔视野,帮助诗人进入一个更高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也使得她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外文,被推荐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但她认为留出大量时间安静读书提高自己,对一个诗人来说是更根本更重要的。除去写作,她还于2012年拿出一年时间,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从此进入到更专业的绘画道路上,诗画都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除了诗作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等中外文学刊物,她的画作也被藏家多方收藏,在参加《诗歌之王》节目录制时有过交集的摇滚歌手周晓鸥和一位节目导演,也表示很关注欣赏她的诗画,各购买收藏了一幅。

施施然画风唯美,她笑谈对自己来说,诗歌是现实,画画是理想,写诗是掏空自己的过程,也是激化内心情感与思考的爆发。施施然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在绘画中净化自己,她完全做到了在个人的世界中通过作诗与画画平衡了自己的现实和理想。

关于诗歌施施然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看到的世界是多姿多彩是绚丽的,诗歌就是彩色世界之上的花香和光亮;

如果你感受的是世界冰冷黑白的那一部分,诗歌就是冰冷世界上金属碰撞之间的声响和最深层的呐喊;

诗不仅仅是美,更是真实和清醒。事实上诗歌不需要我们,是我们凡俗的生而孤独的人生需要诗歌,需要诗意。

这就是施施然,诗情画意总相宜 缘来缘往施施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