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桥命名的传统村落

 新用户4822sJuW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沙河卷)》

主编:李自岐   副主编:冀彤军

文字:冀彤军

摄影:李自岐、张富民、薛小彦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以桥命名的传统村落

 ——小屯桥村

村落概况

 沙河市新城镇小屯桥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区。东距沙河市区、京珠高速沙河市出口、107国道和京广铁路沙河市站均约十五千米。省级干线南(和)——石(盆)线从村北经过。西距新(城)——武(安)公路0.5千米。南距武安市子罗村4千米。褡午铁路从村北环绕村西通过。村域面积约三平方千米,其中耕地三千余亩,853户,3430口人。居民中分布霍、胡、张、柴、邢、李、王、刘、郭等25个姓氏。其中霍姓为大户。均为汉族。

村周环绕数座低矮丘岭。黄虎山(亦称黄磨山)位于村西1.5千米,禾山(亦称寨山)位于村东1.5千米。村北1.5千米为三王村煤矿,村西、南均有季节河流过。

该村为典型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互的丘陵区地貌。地质岩性多为奥陶系石灰岩石,部分地段伴生瓷土矿。地下数百米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硫铁矿资源。村周建有多家水泥厂、煤矿、瓷土矿、陶瓷厂、铁矿等。地表土壤以次生黄土形成的石灰性褐土为主,兼有其他土属的土壤特性。其中黄土母质为主要成土母质,土层深厚,质地均匀。土壤养分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成长。另有洪冲积母质(砂壤质褐土)土壤,以沙土或砂石与土壤混杂为主,多数不分层次,农用价值较低。村东部分梯田土壤中含有少量石虹。

主要树种有槐、苯椿、杨、柳、洋槐、梧桐、泡桐等。灌木主分布有野荆、合里葛针、酸枣等。村边小河滩常年长有芦苇和蒲棒。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沿革与现状 

考民国二十九年(1940)《沙河县志·疆域志》:“古城在今县(指沙河城)东一里。隋置县于此,五代晋开运间移今治(指沙河城)。明初为河水冲圮。弘治间知县葛祯奏迁西山小屯,去县三十五里,曰'新城’(今新城村)。十八年复还故治(指沙河城)”。由此,明弘治年(1488)前,新城村称“小屯”,小屯村西南约一千米处有座青石券砌的石桥,名“小屯桥”。是时,小屯桥一带尚未建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原县衙被河水冲毁,搬迁小屯村,故将小屯村改名“新城”。当时,有人口从外地迁来,多做“驮脚”(方言,指跑运输)生意,为生活方便,这些人在 “新城”西南方向2千米 “小屯桥” 附近建立房舍。日久,小屯桥一带形成村落,故名“小屯桥村”。

明万历前期(1573—1598),小屯桥村属西乡管辖。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属西大路管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属西路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沙河县第四区管辖。1949年12月,沙河县变更行政区划(一区驻留村,二区驻褡裢,三区驻新城,四区驻册井,五区驻渡口),小屯桥村属三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小屯桥村沦陷为敌占区(日伪在村西2000米处挖封锁沟,建日伪军炮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将小屯桥村划入第四区管辖。1958年8月,实现公社化,小屯桥村隶属新城人民公社辖。是年12月,沙河县并入邢台县,小屯桥村隶属邢台县新城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5月,恢复沙河县建置,小屯桥村隶属新城人民公社辖。1962年7月20日,设邢台市新城矿区,小屯桥村隶属邢台市新城矿区管辖。1987年邢台市新城矿区解散。同年,小屯桥村隶属沙河县新城人民公社(乡、镇)管辖。1987年7月,沙河撤县设市,小屯桥村隶属沙河市新城镇辖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东建成褡午铁路章村火车站。20世纪70年代,建邢台市水泵厂(今已破产重组)。2010年,村西北1.5千米建邢台发电厂。现在,村内办有学校、建起农民剧场(舞台)、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乒乓球室、农村书屋、小商店、诊所、新型文化体育广场等。 

建筑与文物 

传统建筑物集中在古桥东侧,前墙多用青砖垒砌,两山头和后墙用石头加青砖腰线垒砌。平顶房较多,部分布瓦硬山挑檐式瓦房。个别瓦房一端建有耳房(如霍守本旧宅)。屋顶为梁、檩、椽、苇箔或巴砖(正方形,厚度约三厘米)上敷麦秸泥,用石灰、石子、炉渣捶制。多见四合院,有一进两套院、一进三套院之别。各室门窗朝天井院开口。街门留在主房(一座宅院中的最高房屋)对面,如街门直冲主房门口,即在进门过道内侧砌一道影壁(传统风水文化认为可阻挡所谓的凶煞)。临街门楼下方砌有石阶或砖阶。台阶数量讲究单数,如一层、三层、五层等。门楼多为跷角布瓦挑檐,门洞上方装有 “过木”,外有一层或两层装饰性木板。装饰板上彩绘花鸟虫鱼、吉祥动物等。有的农户将彩绘图案画在门楼两侧墙壁上,有仙鹤、翠竹等。多数传统居室靠墙处垒土炕,土炕前垒灶台。较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是位于胡家过道的几户宅院。其中一座宅院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造。原为胡姓富户住宅。坐西面东,街门留在宅院东北角,青石台阶,两侧摆有青石门宕。门户上砖雕人物(已毁损),进街门一间过道,过道顶头墙壁(实为北房东山头外墙)画有吉祥图案。西房为五间两层式平房。东配房为一层瓦房。南、北两厢为一层平房。室内顶部为木架横梁结构。整座院落古色古香。紧挨此院南北并排四座传统民居,均为胡姓富户住宅,四座宅院之间均留偏门(通道),土改时分给几户穷人后,宅院之间的通道用砖堵死。现在仍能看出旧时通道痕迹。

最古老的建筑物是位于村西的石桥。该桥用长条青石甃成半圆状桥洞。桥身东西长十余米,桥面宽8米,桥洞高约二点七米。桥头券洞上部中间青石上嵌刻兽头。小屯桥村名的来历与该桥有关。据村民介绍,桥头原有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碑,今已无存。据说,该桥是明清时代顺德府通武安县和山西省的必经之路。现为沙河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较古老的建筑物还有位于村东的华藏寺。原寺始建年代未详。据传,寺内原有三尊石佛像,后遭毁圮。1991年,经沙河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在距旧寺址东300米(原邢台水泵厂子弟学校搬迁后遗留地址)处重新规划,恢复性建设了现在寺院。1997年,原“华藏寺”更名“正觉寺”,不久,又复名“华藏寺”。寺院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含平台)。地基深2.5米,离地面高度1.8米,双层飞檐,四角攒尖,分东、西、南、北四门。寺院东侧建有僧人和居士办公、住宿房舍多间。

小屯桥村东2.5千米有一座禾山。禾山脚下有一天然水潭。水潭边建有黑龙庙。庙侧有一通清代同治二年(1863)重修碑。 

街道与交通 

旧时,小屯桥村有3条出村路。往西通白错村的道路长约二千米,宽3米,土石路面。往南通新章村路长约一点五千米,过新章村即进入武安市境。南(和)——石(盆)公路从村北穿过。往东通向华藏寺的路长100米,宽4米,过华藏寺可到永年县上庄村。沙午铁路从村北穿过,村东建有章村火车站。

村内有10条街道,其中5条南北走向街道,均长约五百一十米,宽约四米。上述街道于2007年以来陆续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小巷(俗称“小过道”)遍布村内,相互贯通,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旧时,村民外出全靠步行或骑驴、骡、马等,个别富户乘轿子。20世纪60年代,有人购买自行车(脚踏车)作为出行工具。70年代,公共汽车自村北褡(裢)——石(盆)公路通过,村民出行乘公共汽车到县城赶集或办事。此后,出现小拖拉机、三马车等。1990年前后,出现摩托车。2000年以来,多数家庭置买电动车、小轿车等。沙河市区至白塔镇开通11路公交车专线,另有多路公交车经过村境。村民出行十分便捷。

生产与生活 

 小屯桥村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粮食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甘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豆、芝麻、花生、向日葵、蓖麻、棉花等。蔬菜种植有白菜、蔓菁、萝卜、莙荙菜、菠菜、茄子、北瓜、南瓜、冬瓜等。同时还有部分果树,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杏、大枣、石榴等。近年,由于养殖市场行情不稳定,村民养鸡积极性有所下降,现有养鸡场十几家,养鸡数千只。

旧式农具多为耧、犁、耢、耙、锄、镢、锨、镐等。20世纪70年代购进小拖拉机,犁地用双轮双铧犁。80年代普及现代化农机具。现在,耕地用上旋耕机、耩地用上播种机,收获用收割机,脱粒用脱粒机等,农业实现机器化。

小屯桥村一直保持着明代以来的“驮脚”传统。明清时期,多用牲畜充作脚力。20世纪60年代,用马车跑运输。80年代以来,不断加大运输力度,逐渐形成一支闻名全县的专业运输队伍。90年代,小屯桥村的运输能力发展成为沙河市运输产业龙头。现在,全村拥有拖拉机、铲车、三马车、轿车、面包车等各类运输车辆近千辆(台),其中大型载货卡车(汽车)二百余辆。与之相配套的有多家汽车配件商店、加油站、汽车修理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生活相对困苦,常常是糠菜充作半年粮。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民生活日渐好转。现在,家家吃上麦面、大米。餐桌上可见肉、蛋等高营养食物。现在,村民全部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组织,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民间文化与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里有高跷、秧歌、乐器演奏等民间文化活动。现在,高跷表演已经失传。秧歌活动得到创新和发展,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妇女们集中在一起进行自娱自乐性表演。乐器演奏传承人刘广社,不仅会二胡、板胡、横笛、唢呐、葫芦丝等民族乐器,而且对西洋乐器如萨克斯、小提琴、西洋号等也很精通。

手工技艺传承有编织、剪纸、刺绣等。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勾织花纹图案的一种传统美术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者多为妇女,故又称“女红”(也称“女工”)。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考小屯桥村刺绣始于明末清初。当时,从不同地方汇聚到此居住的“驮脚”人将这一手工技艺传承过来。刺绣针法讲究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台布、枕套、靠垫、门帘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装饰品。刺绣最出名的为霍氏三姐妹。其中霍巧云,女,1949年生,高小文化,自幼学习女红,喜爱绘画。稍长,从长辈手中传承到刺绣工艺。此后,向两个妹妹及邻居姑娘传授刺绣技艺。二妹霍青云,1963年生,三妹霍美鱼,1966年生。该三姐妹的刺绣作品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兼绣虫、鸟、花卉和山水。能自行创作图案,绣艺精湛,色彩层次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民俗与信仰 

小屯桥村较具特色的是婚俗。自古以来,青年男女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谈对象前双方家长均要查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禁忌“十二属相”相克。如男女青年见面后,相互没有意见,即换“红书”。约定婚期举办婚礼。旧时,举办婚礼当天,讲究新郎官坐蓝轿,新娘坐红轿。现在改用轿车,也讲究新郎官坐黑车或蓝车,新娘乘红车。新娘进洞房前燃放迎头鞭,进洞房后吃饺子(新郎吃饺子时需脚蹬棒槌,寓意“脚蹬棒槌转大运”)、新郎官婶子或伯母(当地称“大娘”)为新娘铰脸等。最后举行拜天地仪式。新郎、新娘正始入洞房。形式尽管繁琐,但烘托出喜庆热闹气氛,为农家娶新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村民中以佛教信仰者为多,其次为道文化信仰和民俗文化信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四月初八、七月十五、腊月初八等佛教节日期间,善男信女聚集华藏寺举办法会和纪念活动。信仰道教文化的人群中,真正出家当道士或在家潜心修道者不多。所信仰的道教神灵有玉皇大帝、三宵元君、真武大帝、无生姥姆(神话中的女娲)、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等。民俗文化信仰的神灵更是五花八门,有佛教文化中的观世音(称南海大士),也有道教中的真武大帝、玉皇大帝、女娲(俗称姥姆或无生姥姆),还有天地三界、全神各祖、门神钟魁、隋唐英雄秦叔宝、尉迟恭敬德、《封神演义》小说中的丞相比干、财神赵公明、三国英雄关云长,龙王、山神、土地、槐仙、杨仙等。民俗信仰影响较大的是龙王。村东禾山脚下有黑龙潭,潭旁有龙神庙。庙内供奉三尊龙神像。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黑龙潭前举办祭祀龙王盛大庙会。届时,周边村庄群众成群对结队到黑龙潭举行拜祭仪式。

其他村庄的关公神像一般单独建庙供奉。而小屯桥村有一位名叫郭增的老人家中,却把关公神神码贴在临街过道(迎门)上方,而把门神(神码)贴在街门后的墙壁上。不知为何,这位老太太竟让关公站在门头上,门神藏身门旮旯。 

史人物与事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以解放全中国为宗旨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随即开始。当时,大批解放军南下作战。根据战争需要,原驻西柏坡的八路军后勤装备部队,配合南下部队将军用织布厂迁移小屯桥村。从外地运棉线,用脚踏织机日夜织布,并将织好的军用棉布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驻该村的军用织布厂才移至邯郸市(今邯郸市国棉四厂前身)。现在,当年军用织布厂占用的民宅保存完好,成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清末民初,小屯桥村出了位远近闻名的中医,名叫霍聚生,字霍毓秀,号霍老毓。霍毓秀1869年生人,自幼聪明好学,尤喜医术。稍大多方拜师,终成一方名医。一生注重医德,钻研医术,扶危济困。民国初年常在武安、沙河、永年三县坐堂行医,知名度较高。霍老毓所带弟子中最为著名的是北掌村庞善同和西冯村周立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庞善同成为沙河县医院第一代坐堂中医,周立凤成为沙河县丘陵区知名度较高的中医。1938年霍老毓卒于家中,享年69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