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彤问道广阳山

 新用户4822sJuW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沙彤问道广阳山

 作者:沙彤(注,本篇发文有重大修改)

大雁南飞的季节,太阳褪去火啦啦的烤人淫威,艳丽秋阳将光辉洒在身上,让人从内到外暖融融的。栽种329省道两侧的火炬树被秋风染得红黄间杂斑斑斓斓,偶尔一两株枝繁叶茂的柿树掠过车窗,柿子被秋霜涂上一层红胭脂,像待嫁少女似的撩开绿色纱巾,向有情人绽露出羞涩笑脸;野菊开花了,五颜六色点缀山坡或沟壑间。硕大的棒子穗钻出玉米叶子,敞开胸襟,将金色梦想向世人展示得坦荡无遗;进入成熟期的谷子谦卑垂下沉甸甸穗头,向用汗水将它浇灌大的农人表示着感恩情怀;大豆在秋风中摇响串铃,纠结多半年的心事在窄荚的瞬间倾诉得“刷刷”作响……

在这秋香醉人季节,我踏着漫山野花,走进渡口川,来到广阳山……

广阳山

广阳山下小河水

广阳山下小河水

刚下过一场透雨,湍急的山溪从深山奔流而出,蜿蜒东去。溪水清澈见底,偶尔有鱼儿摇头摆尾在河卵石上追逐嬉戏;觅食山鸡远远瞅见游人,瞪圆惊恐的眼睛,转动着好奇脑袋四处张望,游人刚走近,小精灵扇动翅膀扑愣愣飞了……

嚯!好一座绝嶖气派的广阳山!

时值上午十点。秋阳辉映,山体透亮,金光闪烁。碧绿的灌木、嶙峋的怪石、诡谲神秘的洞穴,向游人暗示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悠远与神秘;长在悬崖畔的乔木或笔直或弯曲,尽心尽职向游人讲述着亦真亦幻的传奇。

曾有人撰文,二千多年前,道教最高神尊老子离开故乡——楚国苦县曲仁里隐阳山,骑牛出关,在陕西终南山函谷关接受关令尹(旧时官名,如府尹、道尹、京兆尹等)喜之邀,著《道德经》毕,骑牛来到广阳山。从此,广阳山便成了道教仙山。

于是,又有文人骚客说了:“哟,这里就是真真正正的道教鼻祖太上老君修行宝地。”

其他骚客反驳:“屁话!老子西出函谷关在陕西,著《道德经》于函谷关草楼台。他老爷子啥时来过这儿?吃饱了撑的?”

沙彤“哈哈”笑了,心想,吵啥哩?争啥哩?一个讲的是历史,一个说的是神话。恁俩这般争论,哪搭儿对哪搭儿呀!真是道不同不可与之为谋。

广阳山旅游派讲的是天上神仙太上老君的故事,毫无疑问,这只能是一个美丽传说。而历史上的“老聃”是否真在这儿住过,那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吃饱了没事干时研究的事儿。但不管“历史上的事儿”准与不准,有关老子“修行广阳山”的“说道”,绝不是空穴来风。

查明·万历《沙河县志》(人物志·隐逸)记载“李老聃隐居渡口北山中,有石洞名为'老君洞’,前有石牛,今遗址尚在。”到清·乾隆年间,沙河来了位名叫杜灏的知县,这家伙中过文举,有写书的瘾,像是书呆子,遇事爱较真儿,也许经过一番考证,也许根本没的考证,就凭他的常识判断,反正杜老师在他编纂的《沙河县志》中,对老前辈姬自修、谷师颜合纂的明·万历《沙河县志》有关广阳山观点进行反驳。原话是这样写的“旧志载流寓五人,老聃、冉子、苏秦、窦建德、杨业。按:老聃为周柱下史,今谓隐居于沙,茫无根据,其妄固不待辩而知。”到民国编《沙河县志》时,撰者避开 “老君”是否修行广阳山话题,只是介绍广阳山貌的雄伟与壮观,以及“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和历代文人赞美广阳山诗文。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轻捋白云,答案杳茫。望着携带香烛祭品登山拜庙的善男信女,瞅着身穿道衣头挽扎髻行走飘逸的道姑,扣问蓝天,蓝天无语;借问清风,清风拒言,我只好沿着石阶向山顶奋力登攀……

太清宫

太清宫

山门

老君洞

老君洞内部

道教斋醮仪式

道教斋醮仪式

老君讲经台

草帽洞外观

草帽洞内部形状

天梯

霜洞

老君舂臼

曲径通幽,嚯然开朗。斗拱飞檐、琉璃瓦罩顶、气势恢弘的“太清宫”呈现眼前。庙内供奉太上老君、释迦、孔子和其他用玻璃钢浇铸而成的尊神塑像。

《史书》记载,公元二千五百年前,一位因为喜欢研究天象学的函谷关(今陕西省境内)尹(究竟是古代官名“尹”,还是姓“尹”,笔者不感兴趣)喜,结草建了个草楼关,观测天体。这天,尹喜瞧见“紫气东来”,预兆圣人过此。于是吃罢饭,早早站立道旁恭候迎接,果然瞅见一位骑牛老人从东边过来了。尹喜少不得盘查一下“身份证”,得知来人姓李,名聃,籍贯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是当时周国家的守藏吏(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一位身居穷乡僻壤的区区小县尹,得见朝廷管理图书的大员,自然奉为上宾,少不得热情款待,并为老李头特意盖了别墅“草楼关”(是专为老子盖的?还是老子未到之前有的?鬼才知道)。反正这个老李头儿看着不错,就在草楼关好吃好喝住下来。俗话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大概老李头白吃白喝住久了,自己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从腰包掏银子付饭费和住宿费吧,可能是老李头舍不得,也可能出门时装的银子不多,早已花光了。于是心想“咱老李头别的本领没有,过去在国家图书馆看的闲书不少,也能写两下子。既然住了你的店,吃了你的饭,就给你这个小县尹诌几句文词吧”,便毛笔蘸墨写下千古不朽名著《道德经》。哈哈哈……,真让人笑掉大牙了,你这个老沙简直胡说不道,你看见来?沙彤说“我没看见,瞎猜的。但沙彤也想问你,老子写《道德经》的事儿,你亲眼见来?也没有吧。你肯定是听别人说的吧?或是看书上写的。哦,你吃的那叫别人嚼过的馒头。没听到哪位圣人说过吗?“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还得亲口尝一尝”。

还有人写书说“老子在函谷关著毕《道德经》,飘然而去,不知所终。”沙彤又想,这个老李头儿怕是吃了人家的饭,醉醺醺写的书,尹喜并不喜欢,李老头没法交差,开溜了呢?于是,又有人反驳“老沙,你真能瞎编,你咋知道的?”沙彤偷偷乐了,反驳说“我生的真比老子晚,老子不肯见咱就升仙去了。但你亲眼看见不是老子自己跑的,是尹喜跟着老子一起跑的?”

都是千古扯淡,说着玩的,世上许多事何必当真。

反正不管怎么着,《史书》说老子著毕《道德经》后便没了下文。于是后代文人附会:“尹喜见老子不同凡响,撵着老子修行。并隐居到了广阳山。”是吗?你咋敢说不是关令尹喜追着老李头讨要饭钱和住店钱来到广阳山了呢?

这时又一位好抬闲杠的家伙,打趣沙彤“你既然啥也没见,咋知老子不是来到广阳山了呢?”我搬出清乾隆本《沙河县志》说:“你看看,你看看,人家杜灏老先生不比你生的早,杜老师都说“老聃为周柱下史,今谓隐居于沙,茫无根据,其妄固不待辩而知。”老师都不让辩了,你还分辨个啥?这个好抬杠的犟家伙就以我之矛还攻我之盾,说:“这里讲的是神仙。你没看过《西游记》《封神榜》,孙猴子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土行孙一个土遁数千里开外。老子是神仙,咋就不能来咱广阳山修行?”我“哈哈”大笑,说:“徒儿,你中了老沙的计了!”既然你也肯讲讲神仙,咱就人云亦云,都讲神仙话吧。

笑话终归笑话,反正《史书》对老子升仙前的行踪描述,的确为后人留下千古之谜。同时,也让老子仙逝前是否在广阳山修道的故事变得扑苏迷离,疑云密佈。

踏着石阶继续登攀,偶然发现岩壁刻有油光发亮的掌印。导游说,这是两千多年前,老子在广阳山挑水时留的遗迹——“老子手掌印”。

老子手掌印?春秋时代保留现在?真亦假亦?看来,我遇到了同道中人——一个姑妄说之,一个姑妄听之。

离开“手掌印”,再攀栈道,一孔天然石窟赫然呈现。洞深十余米,高宽均约三米余。洞内石雕老君像,旁卧独角牛和牧童徐甲塑像。据说,老君的牛是头神牛,能腾云驾雾日行千里。某天,该牛不甘寂寞,挣断缰绳,跑到八里庙村啃食庄稼。被八里庙人发现,打断一只犄角。老君闻讯后先礼后兵,让弟子徐甲到八里庙村赔礼道歉,八里庙人不接受道歉,老君遂利用“神权”,将拐杖朝河心连戳三下,念叨:“滔滔河水地下流,到了西左村再抬头。”从此,广阳山下的河水流到八里庙村西渗入地下,潜出西左村地界后才涌成河流,一路东去。人们还说,青牛犄角被打断,老君面色一沉,指着河水说:“水呀水呀快倒流,别回头!别回头!”说也怪,那水果然调头流回老君潭。见河水逆流老君潭,老君担心他住的庙被潭水淹没,就用牛鞭在山根捣个窟窿,念叨:“水!水!向北流,流到北沟歇一会儿,到了西左村南湾再抬头。露出头,别发愁,没人用,顺着大河往东流。”从此,伏季一过,广阳山东北侧西左村“里河湾”的老泉眼喷涌出水,过“外湾”流入套湾河,再流到溅水河汇入东河。至今,西左村人仍称河湾一带为“老泉眼”,管西山坡叫“水泉顶”。

神话编得楚楚动人,却道出两个深层次问题:一是老君是“人”不是神;二是老君喂的不是神牛。何此谓也?老君有人的七情六欲嘛。本来是自家牛吃了别人庄稼,自己不占理在前,还让学生徐甲赔礼道歉来着,只因为对方不接受空口说空话的道歉,也不排除想索赔实惠的经济补偿,但老李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利用“神权”,“戳”断八里庙村民赖以灌溉的水源,岂不令人可恼?再说老君喂的也不是啥“神牛”,因为,八里庙村的“凡人”就能打掉“牛犄角”。嗟夫,民间故事历来同情弱者,贬低权贵,哪怕你是位“神仙”。因为,老百姓只是“我惹不起你,但能编故事损你”,过过嘴瘾,借此排泄窝憋胸腔的怨气。当然,这也就成了鲁迅笔下“爱之深,恨之切”的“阿Q”。老百姓活在矮檐下,不这样又能咋着?

广阳山腰还有处天然石窟。窟口不大,洞也不深,内壁恰似螺旋上升的草帽,人呼“草帽洞”。过草帽洞,拐弯处建有八角亭,俗称“老君台”。走过“老君台”,道路愈加崎岖。不多远,又有一洞。洞口幽深,凉风嗖嗖,寒气逼人,导游说它叫“霜洞”。并说,如遇丽日清晨,烟蒸霞蔚,常有紫气从洞口涌出。过霜洞一箭地,是一个菱形石窟。不知何代,有嘎小子发挥超级想像力,说该洞是女人生殖器,对面山头那块石头是老和尚,正偷窥女人隐私哩,所以管这个洞叫“尿窟窿”。看看,看看!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传说,听起来粗俗,但也不乏传神。

广阳山奇山妙水,可供佐证老子修行的大自然遗迹俯拾皆是:如陈列广阳山下风景如画的老君田、老君牵牛饮水的老君潭、老君用仙术将温泉搬运山阴的温泉、相传函谷关令尹喜居住过的尹家寨”(其实是清代大学士殷伯岩的居所遗址)等等。几乎每一处景观都浓缩一串与老子文化息息相关的神话传说,每一泓山泉都流淌着渗透隽永道教文化的民间故事。

罗汉洞

罗汉洞

罗汉洞

罗汉洞

罗汉洞

罗汉洞

历史上的广阳山,被传说成老子修行地。于是,历代达官显贵、巨贾豪绅、文人墨客纷纷登临此山附庸风雅。为此,悬崖峭壁间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万仞当空壁立秋,

水声山色自悠悠。

何如谢却人间事,

赤脚骑牛洞口游。

这是明代沙河知县萧泮题写石壁的四言绝句,诗迹尚存,遗韵悠悠,引人遐思。明清时代,先后有著名学者史与禄、大学士申涵光、殷伯岩等人在石壁镌刻下美丽诗篇。

不同时代文人镌刻的诗篇,将各自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广阳山大自然神奇,表述得淋漓尽致。广阳山西侧有创建于唐代的佛教圣地漆泉寺,东侧悬崖间有汉代佛教石窟 “罗汉洞”,广阳山下渡口村遗存元代建筑九龙殿、三霞元君殿等……登山远眺,广阳山无处不闪烁着道文化的自然之光。

众说周知,道文化的精髓是“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大道无我”“顺天应人”。道教历来崇尚自然,尊重大自然规律,追求生态平衡,倡导和谐发展。《道德经》开篇即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辈不解其中味,爱登高山唱道情;假作真时真亦假,千古不乏痴梦人。

至于老子是否在广阳山修行的辩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确有着中太行东麓不可多见的美丽山水;有着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生活着从历史那边走来又前赴后继朝历史那头儿奔去的父老乡亲……

1992年,广阳山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自此,广阳山成为中太行风景旅游的亮点项目。

美丽的广阳山,沙彤为您祈祷,广结道缘,造福渡口川的一方父老乡亲!

乔羽题词

河南鹿邑老子学会办《红杏报》刊登介绍广阳山文章

2015年,沙彤应邀在沙河市宾馆为全市党政干部讲广阳山文化

沙彤与中国鹿邑老子文化研究会专家、秘书长陈大明在广阳山合影

沙彤在广阳山考察

作者简介:

沙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邢襄文化》编委,出版过诗集、多部报告文学集;主编和编著过多部文史类读物200余万字。有小说、散文、诗歌、游记等文章散见于杂志与报刊。

沙彤公众号,始创于2016年,已发表67篇原创作品。其中多篇为报纸或杂志采用。


作者近照

本公众号文章目录:

1.太行仙阙小戈寥村

2.再探太子井

3.驴背上驮来的古村落

4.神龟戏水北盆水

5.说古道今三王村

6.延庆寺史话

7.专家看传统村落

8.梅花拳达人刘太安

9.柴关与周世宗

10.曹国舅修行封峦寺

11.黄巢起义的传说

12.听沙彤讲故事

13.东石善考察记

14.相约王相岩

15.邢西有座首阳山

16.哦,美丽如画的黄岔村

17.庄稼院扭出秧歌队

18.走马太行山

19.黄河黄,流水长

20.又见八月茜花开

21.画家村里读王边

22.情飞衡水湖

23.太阳雨

24.垂钓者

25.南掌北掌话春秋

26.嘿,错了也是白错村

27.太行水乡南洺水

28.莲花峰下渐寺村

29.千年川寨隐太行——王硇

30.邢台,中华道教文化之源初探

31.峰门村,您好吗?

32.沙河,传统村落秀太行

33.以桥命名的传统村落

34.探秘阴河沟

35.台上村抗日石匠韩秋锁

36.东郝庄画匠郝广富

37.新编聊斋故事

38.西冯村“广阳号”考察记

39.三王村抗日画匠乔五金

40.店上财主与黄马褂

41.燕王扫北留王庄的传说

42.前升村小仙庙的传说

43.魏清元大战凤凰山

44.胜利村李姓始祖的传说

45.河头寺的传说

46.白错村郝家拳考察记

47.从北冯村敬老孝亲饺子宴说开去

48.周公山、周公与邢西婚俗

49.仰望星空,俯察牛城

50.走进高庄听故事

51.北掌护国寺传说

52.民国警长王树棠

53.沙河岸畔话温阳

54.有个小屯叫新城

55.凤凰眼”的传说

56.鹿城冈的传说

57.苏国、苏护、苏庄考辨

58.漆泉寺与韩国僧人慧觉

59.老爷山故事新编

60.小城故事多

61.卧牛城的传说

62.情动秦王湖

63.《梅开盛世》词作者:沙彤

64.红枫山游记

65.情系南台沟

66.“埋兵岭”考察 记

67.沙彤问道广阳山

68.邢西古村落守望者;《邢周报》记得李海毅

69.腹有诗书气自华;《牛城晚报》记者 尹彩红

70.温家沟之旅

欢迎进入公众号,沙彤为你讲故事

声明:因为涉及文字、图片创作人权利,未经本公众号允许,任何带有赢利性质的商业网站不得私自转载本公众号文章与图片,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