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节

 zqbxi 2022-06-03 发布于江西

        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龙抬头,春龙节,青龙节的别称。

    《旧唐书德宗本纪》诏曰,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晋纪重阳。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贞元六年二月,百寮会宴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羣臣赐宴七韵,是日,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黍粟各一斗。

     《新唐书李泌传》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三日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帝悦,乃着令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燕会。

timg.jpg

  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

  中和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始于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由于农历二月初一是“龙抬头”(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所以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寓意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天气也将增多。中和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活动,在民间有祭春龙等习俗,饮食常以“龙”字命名。

  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早在唐代,农历二月初一就已经具有了令节的性质。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谓之“迎富”;顺便再挖些野菜,带回家尝鲜儿,叫做“挑菜”。

  到宋代,二月二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令节,称为挑菜节、踏青节。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和记载,如,北宋张耒就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南宋陈元靓所撰《岁时广记》引《壶中赘录》亦云:“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青节。”

  然而,在唐宋时的二月二及其活动中,我们还看不到“龙抬头”的影子,将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的时候。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迄今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条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于元代。

  一些民俗学者推测,龙抬头的节日,最初是形成于黄河流域地区,而后逐渐向其它地区传播开来,以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个节日,就连一些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从节日的名称看,各地区之间存有较大差异。除龙抬头节这一名称以外,我们所知的还有龙抬头日、龙抬头、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等等,而通常,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习惯以节期作为节日名称,直接称之为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天,传统民间也有不少禁忌,比如,“晨忌汲水”,怕触了“龙头”,惹龙王爷发怒;还有,妇女也不许动用针线,以防不小心扎伤“龙目”、刺穿“龙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龙抬头节作为一个形成于农业时代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但近些年来,凭借着其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节日传统,又渐渐回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中和节的由来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从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但中和节是个例外。它源于一个皇帝的倡议、一个大臣的设计。这个皇帝就是唐德宗,这个大臣就是李泌。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九个皇帝。贞元四年(788)的某一天,唐德宗提出想在二月创置一个节日,问大臣们日子选在哪天比较合适。根据史书记载,唐德宗发出个倡议的原因是,从前每到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朝廷百官都有大型的宴会活动,但是上巳节往往和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在时间上重合,当时寒食节放假,且假期长,这就影响了公会。因此他认为可以在二月创造一个节以举行公会活动。 

  皇帝发出倡议,大臣李泌就开始设计。不久,一份诏书就颁布出来。根据这份诏书,一个创造的节日正式诞生了。它定在二月初一,名为“中和”,与上巳节、重阳节一起成为朝廷认定的三个节日,届时公务人员可以休假一天。 

  稍后,李泌又为中和节设计了一些活动,包括裁度、官员给皇帝进献农书、献生子、酿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这些也得到德宗的认可,并著于法令,颁布实施。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中和节就这样华丽上场,并揳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中和节的习俗 

  中和节的习俗来源于李泌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书献种上春服 

  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编者注)之种”的做法。 

  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二)节日宴会 

  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 

  贞元五年的中和节是第一个中和节,节日里唐德宗大宴群臣,并且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的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即为明证。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梁肃的《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载了扬州一带的中和节宴会。当时参加的人员达百余人,“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歌舞管弦当然也少不了,“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与会人员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 

  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三)赐尺赐衣 

  “裁度”,即“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与测量多少的量、测量轻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 

  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四)献生子 

  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就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中和节的内涵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贞元之时,朝廷政治方面,则以藩镇暂能维持均势,德宗方以文治粉饰其苟安之局。民间社会方面,则久经乱离,略得一喘息之会,故亦趋于嬉娱游乐。”中和节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出现的,它创置的最初动机也在于“嬉娱游乐”,不过,从设计的结果和实践情况来看,中和节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动机,成为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表达中和理想和重农倾向的节日。唐德宗有诗:“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很好地概括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天地之大德曰“生”,恰好是春天的特性。在贞元五年的诏书中,唐德宗强调仲春二月的特点是“天地同和”,各种植物都发芽了,创设中和节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植物生长,以发扬春天的特性,所谓“生德区宇均”。 

  将节日命名为“中和”,则显示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中和理想。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如果能用中和之道治理天下,国运就会长久;如果能用中和之道养生,那么寿命就会长久。今人周来祥先生则认为:“'中和’(或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从远古到清末,源远流长……在发展中,'和’的内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中和作为一种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是天下之德、之道,中和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我国素来以农立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根本,而无论是百僚进献农书、司农进献穜稑之种,还是百姓互赠百谷果实的“献生子”,都具有劝农的象征意义,并符合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 

  尽管中和节在后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样兴盛,但它余韵流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诸如进春衣、进农书、献生子等活动,乃至休假一日的规定,都在宋金时期为宫廷或民间所实践并得以传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向民间传统的转变。直到近世,仍然有人将农历二月一日称为中和节,甚至有人认为二月二日龙抬头节其实就是中和节。今天,在山西永济,仍有中和节“背冰”习俗,山西乡宁云丘山则有中和文化节,2011年,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

中和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帝王亲自赦准的民俗节日

2011年 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丘山中和节以民俗类名列其中。此前的2009年,云丘山中和节已被确定为山西省示范保护基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丘山中和节是云丘山一带的传统节俗,起始于唐代,历时千年,传承未衰。据专家、学者考证和挖掘:“以中为心、以和致用”的云丘山中和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其内涵是以中正为精髓,以阴阳动态平衡为原则,包括三个元素和四个祈求。三个元素分别是指: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四个祈求是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祈求美好姻缘,如意婚配;祈求子孙绵绵,后继有人。

云丘山中和节从农历二月一日开始,四面八方的乡民便摩肩接踵上云丘山朝山拜顶,他们举旗幡、擎灯笼、扭秧歌、唱山曲、抬驾楼、打花鼓到云丘山的土地庙及各个庙宇里迎神赛会,祭祀拜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山的青年男女持鞭杆、擎花篮、拜神塔、朝牝门、摸娃娃、吃枣花、祈求生产、生育繁衍。云丘山中和节,是人们迎接播种的节日,是老百姓放纵情怀的狂欢节。千年的节日、千年的庙会、千年的活动是天与地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阴与阳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其“中正、中庸”、“合宜”、“和谐”的中和之道是中华民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根本原则和理想目标。中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蕴含着“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正是基于此,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唐德宗采纳大臣李泌的意见,取《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下旨改正月晦的节日为二月朔的中和节,中和节由此得名。从诞生之日起,中和节就被打上祈求丰收,重农为本的标签。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五谷播种的时令,文武百官进献农书,皇帝亲自主持仪式祭祀天地神灵并举行盛大的宴飨与群臣共庆节日。各地民间纷纷效仿,出现了互送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等习俗。中和节也就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帝王亲自赦准的民俗节日。

中和节起源于唐,兴盛于宋,五代时期的辽国也保留着过中和节的习俗,只是更加重视其政治功利性和实用性。元代后期,中和节逐渐与同样有着“重农耕、祈丰年”节俗内核的“二月二”合成一个节日,丰富了中和节的节日内涵。清代有农歌曰:“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和节和“二月二”已经完全合而为一了。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保存有“二月二”的习俗,目前,中和节已基本被“二月二”所替代,与之相关的诸多民俗活动已难觅踪迹,和中和节有关的史料记载和研究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中和节已基本成为中国节俗文化的空白。但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唐尧故地临汾地区的乡宁县仍传承着过中和节的习俗,这无疑将会丰富中国传统节俗文化,并为其增添绚丽多彩的一笔。

乡宁中和节习俗主要集中在县境南部的云丘山及周边村镇,盛行并流传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等县市,并辐射至豫西北、陕西东部等地区,其中以云丘山最为集中和典型。

云丘山中和节习俗以祭山拜神、祈求化生繁衍、祈求五谷丰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要内容,并不断与二月二的相关习俗相融合,现在的中和节已演变成从农历二月一日开山门至农历三月一日关山门长达一个月的节会,节会期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中和节“正日”。据方志记载,云丘山中和节除战乱期间略见萧条外,一直绵延至今,极盛时参与人数达十万之众,足见其规模之盛,传承基础之牢固。

云丘山中和节习俗既继承了二月二“引龙驱邪”的相关生活习俗和禁忌,又延续了中和节“农耕为本”的传统习俗,并在传承中自觉与云丘山独特的自然山川地貌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生育信仰习俗。云丘山的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道教文化、佛教遗存、儒家思想更是丰富了其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不同时段、多种组织方式和民俗活动形式既有时间上的交叉渗透,又有空间上的互为补充,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融合演进,使得云丘山中和节形成了一整套集祭祀、崇拜、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复杂的民俗活动现状。其民俗活动以二月十五云丘山朝山拜神、祈子求育为核心,以中和节期间互送祝福、引青龙避毒虫、迎神赛社、祭祀龙神、土地神和树神的相关民间习俗和禁忌为主要内容。

具体民俗活动有

◎互送祝福

中和节期间,当地群众用青囊盛五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俗称“献生子”,以此来提醒农耕开始,并祈求祝愿五谷丰登。还要互赠当地特有的油炸面食 -- 花馍、寓意“造化”的枣花以及刺绣娃娃和绣有“五毒”、“石榴”等图案的各种绣品,送给未育亲友寓含创造生命,化育儿女的美好祝福。

◎引龙避虫

云丘山周边居民在二月二日清晨到井中挑水,家中有新生儿的,要在井边放置黄表纸,用以告谢龙王,祈求龙王保佑;挑水回家沿途一路泼洒,寓意引龙回家;清晨当地老百姓都要吃麻花、杏仁饼、干馍片,俗称咬蝎子尾巴,之后在门口贴一张画有葫芦收五毒的图符,上用朱砂书:“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入葫芦”,后又在房子周围撒白灰,以引龙驱邪避毒虫;有的村还讲究在这一天,把磨盘的上半扇抬起用石头支住,引龙抬头;人们要在二月二当地理发,并将理下的头发压在水缸下面,祈求平安。此外,云丘山周边居民还要在这一天上山采苍术,将其放入水缸浸泡,民间流传有喝了泡有苍术的水能强身健体的说法。

◎迎神赛社

每年自二月初一始,各村社依次举办自己的有迎神赛社性质的“会儿”,域内百姓自发组织花鼓、高跷、秧歌、旱船等民间娱乐活动,为二月十五过“中和节”作准备。

◎祭祀龙神

节日期间,人们都要到龙王庙和形似“苍龙”的云丘山顶峰祭祀龙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有炒豆(当地称“炒麻麻”的讲究,寓意“金豆开花”,与青龙的传说相契合,还有吃“龙须面”、吃油糕(龙胆)的饮食习俗。此外,当地还有一些诸如妇女在此期间不动针线,避免伤龙眼的生活禁忌。

◎祭土地神

中和节正日之前,当地居民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院中祭拜土地神神位和神龛,点五柱香以求五谷丰登。还有抬装有土地爷神像的驾楼游村串巷、到土地庙祭拜等各种祭祀活动。当地老百姓认为二月二为土地爷的生日,即社日,人们都要提前为庆祝社日准备黄酒,在二月二这一天,当地百姓不仅要喝黄酒,还有用黄酒祭祀土地神。

◎祭祀树神

云丘山周边老百姓至今流传有“认树爷、祭树神”的习俗,一般每村都有一棵老槐树被认为是神树,人们认为树上住着许多神灵,故当地人从一降生就要认此树为祖,并要终生祭拜。每逢中和节,云丘山周边各村全体老少都要祭拜各自的树神(有些村庄认为树神为胡仙),求树神保佑。

◎朝山拜神

中和节正日(农历二月十五),四面八方赶来的乡民都要举红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驾楼到云丘山参加隆重而盛大的朝山祭神活动。人们不仅要祭祀土地庙,还要祭祀子孙娘娘、玄天大帝等各路神仙,最后登二顶(玉皇顶、祖师顶)祈年告天。

◎祈子求育

中和节庙会期间,未生育儿女的夫妇都要前往云丘山子孙娘娘庙里“摸娃娃”,到形似男根的“神塔”和形似“女阴”的媳妇缝以及形似“胖娃娃”的山崖跪拜祭祀,以达到祈子求育的目的。此外,云丘山周边地区的未婚男女还要制作精美的鞭杆和花篮,以挂花篮和挑花篮的方法相亲。如今,求爱祈子和生子还愿已成为云丘山中和节的主要习俗活动,每逢节会,周边地市的群众都会慕名而来。

◎物资交流

中和节因其处在农业生产的节点,又有众多老百姓的自觉参与,生产资料的交流也就成为节日的又一主要内容。节会期间,中年人给儿女买枕头、备嫁妆;老年人为孙儿孙女们选购虎头帽、猪头鞋;周边村民则选择在此时购买农具和春耕种子。

据云丘山碑刻记载,清嘉庆年间,乡宁云丘山中和节习俗已由农事性节日的礼仪、习俗和节庆方式逐渐融会了多重的社会意识与目的,其内容与习俗也趋之于丰富、繁杂,演化成以敬奉天帝、祭神祀祖、祈祷驱灾、驱恶避瘟为内容的规模盛大、仪俗完整的祭祀性节日。

云丘山中和节习俗文化内涵丰厚,既有以太阳崇拜和神山崇拜为代表的自然天体崇拜,有以祈求丰收为代表的土地崇拜,还有以神话故事和地理地貌为依托的龙神崇拜,并隐约延续着对伏羲、女娲的祖先信仰。特别是其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生殖崇拜,不仅表现了人类最为核心和原始的认知和信仰,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信仰遗存和父系社会的信仰确立。庞杂的信仰体系构成云丘山中和节民俗活动的支撑点和原动力,并和复杂丰富的民俗活动一起集中保留了华夏农耕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传递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崇高境界,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的世界观。此外,中和节民俗活动体系兼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包含着天文、气象和物候的知识,体现了适应自然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体现了重视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又有所作为的哲学观。

中和节丰富的祭祀内涵,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沟通人神关系的作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和节习俗已内化为当地老百姓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并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具有和谐共建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