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史之董狐——项圣谟

 蓝鹰书院 2022-06-03 发布于北京

明代末期画家项圣谟,可以用全才来描述他的绘画题材,他画面之中的物象包括了山水、树木、人物、花竹等等几乎我们能够见过的所有物象。

《大树风号图》

《大树风号图》描绘了在天地之间,坡石之上,一棵大树笔直的挺立在大风中,或许是风太大的缘故,以至于树上的小枝条都向四处飞散开来;一位身着红色上衣、白色下衣的老者站在树下,一副“任它东南西北风"的豪迈气概;飘渺的远山更加显示出老者的孤单与寂寞。

《大树风号图》将远处优美的环境与近处的孤树、老者割裂开来,使观画人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老者的生存环境的不易;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树与笔直站立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画家在现实生活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画面中的题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愤懑、不满的心情,也正是因为这首题诗,画家被后人称为“画史之董狐”。

                    《雨满山斋图》

《雨满山斋图》描绘了在烟雨迷蒙之中,遥远的崇山峻岭之上,树木青翠,寺庙掩映在峰峦之间若有若无,两座峰峦之间一挂瀑布犹如万马奔腾、倾泻而下,近处的坡石之间,树木丛生,半座桥搭在坡石之上,桥头一位高士停下脚步,仿佛被周遭的美景吸引。

《雨满山斋图》局部1

《雨满山斋图》山峰和树干采用大手笔勾线(见图片局部2),笔意浑厚而质朴,浓墨点苔,显得远山苍翠欲滴、生意盎然,树干的皴擦细腻,使得树干挺直、凹凸感显露无疑;树叶采用介字形和圈叶行(见图片局部1),浓淡相宜的墨色形象地描绘出了远近树木的虚实。

《雨满山斋图》局部2

《雨满山斋图》构图虽然简洁但是严谨。位于画面中间的瀑布很好地过过渡了观画人的视线,并且与山脚下的溪水互相呼应,使这幅画面达到了精妙的平衡。

整幅画结构严谨、意境情新,在烟雨飘渺的深山里面,葱葱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下生机勃勃的草丛,将山脚下的精致衬托得格外浓郁;掩映在云雾之中、半山腰的屋宇、与瀑布相连的溪水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幽静、深远。

                     《雪影渔人图》 

《雪影渔人图》描绘了远山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虬劲的树木也被大雪压弯了枝头,一座茅屋孤零零地矗立在江边,一望无垠的的江面上,一位渔人坐在小舟之中独自撑船的场景。

这幅画中画家用独具匠心的构思,把背景处理得朦胧而简洁,既写实又有些写意的味道;画家巧妙地把孤单、渺小的渔人置身于无限广大的空间里,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在大自然之中恶劣天气之下的无助。

《大树风号图》、《雨满山斋图》和《雪影渔人图》虽然绘画题材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内容却有些相似,从这三副画中,观画人都能够找到画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以及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勇敢面对的勇气。

      《蒲蝶图》

《蒲蝶图》描绘了湖石边,一棵菖蒲努力地向上生长着,一只蝴蝶展翅停在菖蒲上面,旁边杂花丛生。

这幅画通过努力向上生长的菖蒲和杂花,表达了画家积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活在明代末期的项圣谟,不仅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也是书法家和收藏家。他的画作,不仅结构严谨、用笔简洁细致,而且意境高雅、气韵悠长;同时,他的绘画题材有许多是描绘普通人民的现实生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这是在当时的画家之中是并不多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