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文景卷14——张释之:富贵,是要拿脑袋赌一把的

 新用户03284505 2022-06-03 发布于湖南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接着说汉文帝与名臣的互动,今天说说张释之。

初,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资治通鉴

张释之,司法界大佬,很有名很受敬仰,经常被后世同行拉出来祭奠、膜拜,妥妥的一代名臣。

张释之在家里排行第三,故名唤季——伯仲季叔,季排第三。

刘邦:这么巧,老刘我也也叫刘三儿,名唤季!

张释之与二哥同住,二哥名唤仲。

刘邦:巧了不是,我也有个二哥,也叫仲!

张释之家里还算有钱,西汉有个规定,家产达到多少,可以做个(虚)官,比如郎官什么的。张释之由这个途径做了骑郎,指望遇贵人一飞冲天,结果运气不好,十年得不到升迁。

当时做骑郎,马啊装备啥的,都得自己置办,不菲的费用,张三儿想想算了,十年都没熬出头,说明自己没这个命,再做下去,把二哥的家产败光了,兄弟都没得做了,于是打算归隐。

结果这个时候,贵人踩着七彩祥云而来,送给张三儿一场大富贵——袁盎投靠汉文帝,发迹了(发迹过程在这《资治通鉴》文景卷(13)—— 文帝与名臣,袁盎:是的,在下正是这种鸟!),知道张三儿有点能力,推荐了张释之……于是,张三儿做了“谒者仆射”,郎中令的属官,掌上传下达,官儿虽不大,但接近皇帝啊,有机会表现!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汉书

这是张释之第一次见到汉文帝,跃跃欲试,要露一手,给文帝上一课。文帝那会儿对外摆出海纳百川、招贤纳才的模样……但做过领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见的人多了以后,发现真正的人才并不多,堪用的更少,都是些信口开河的家伙。

文帝皱着眉头看看张三儿,提醒道——

卑之”,低调点,鳖牛逼哄哄的,你这样的我一天得见十个!

毋甚高论”,鳖吹牛逼,尽整些没用的;

令今可行”,讲些实在的,能执行、能推广的!

张释之甩开腮帮子,摇动舌头,讲了秦汉之间各种段子,并点出秦国为何会失败,汉朝为何会兴盛……文帝很惊喜,收获满满,不错不错,这厮有点东西!

……登虎圈,上(文帝)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资治通鉴

某日,文帝去皇家动物园上林苑溜达,“虎圈”,专门关老虎的地方,可见人人爱撸猫。文帝一时兴起,对管理上林苑的上林尉说,闲着也是闲着,我给你出个题目吧,“诸禽兽簿”,上林苑有多少动物啊?你平时台账做得怎样啊?

事出突然,上林尉当即懵逼,左看看右看看,答不上来。这时一边的啬夫,就是打杂的,踊跃抢答,皇帝问得很多很详细,啬夫一一作答,难不住他。文帝很满意,做干部不就应当这个样子?上林尉不称职!

文帝立即让张释之下单子,拜这个啬夫为上林令——人的通病,现在一些领导也是如此,干部任免都在自己一念之间,全凭个人喜好。

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以审也!” ——资治通鉴

张三儿磨磨蹭蹭,半天才上前——

老大你觉得绛侯周勃这人怎样?

老周啊,是个长者,厚道人!

东阳侯张相如这人怎样?

老张啊,也是长者,厚道人!

张释之切入话题——周勃、张相如这二人,都是长者,但他们讨论事情的时候,仿佛口不能言,你能说他俩没能力吗?

现在你因为这个啬夫能讲能说就提拔他——

1、秦国喜欢重用刀笔吏,这些人没啥见识、也没啥上得了台面的能力,只以苛查为忠诚,相互纠弹,就一张嘴,还说不到点子上,这就导致皇帝听不到真实有效的声音,最后亡国了——张三儿这一条是强词夺理,胡说八道,主管干部不该知道自己辖区内事务吗!

2、老大你因为啬夫能说会道就提拔他,这会影响世人的判断,导致大家伙都以为这是用人标准,于是都去苦练嘴皮子,而不干实事,长久下去,成了风气,只会说,不会做,没有真才实学——这一条勉强说得过去!

帝曰:“善!”乃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资治通鉴

文帝认为张释之讲的很有道理,遂没有提拔啬夫。

双色球,中了七个号码,卧槽,头等奖啊——眼睛一睁,梦醒了!尼玛,啬夫到手的一场富贵被张释之搅黄了……我问候你十八代祖宗!

文帝对张三儿很欣赏,“召释之参乘”,让他上自己的车,作为陪乘,这是极大的荣耀——帝王的参乘,历来都是名臣!

徐行”,车子慢慢走,文帝与张三儿谈笑风生,问秦国的失误,张三儿毫不避讳,一一正面作答,文帝极为满意,好吧,今天就让你成为醉大赢家——“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公车令”,九卿之一卫尉的下属,秩六百石,貌似官还不算太大,蛋事,极重要,掌管皇宫南门,是的是的,你没有记错,司马门!

司马门,历来皇宫极其重要的通道,彰显皇权威严的所在!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资治通鉴

之所以说司马门是皇权威严所在,就是因为管你多大人物,到了这里,都得下车下马!某日,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武,兄弟俩入朝,没有下车,直接驶过司马门。

张释之不惯着,不知道这里现在是我张三儿管事吗?——

1、立即追上去,喝止车队,不许这俩熊孩子进大殿;

2、立即弹劾太子、梁王,“不下公门,不敬”!

我估计真实情况是,太子刘启不下司马门啃腚不是第一次了,别人都睁只眼闭只眼,不当真……哪知换了张释之做公车令,他较真了!

刘启:尼玛,晦气,遇见这么个傻逼!

薄太后闻之;帝免冠,谢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资治通鉴

这事儿整的,惊动了薄太后,文帝的老娘,太子和梁王的祖母。

文帝赶紧“免冠”,“”,是请罪的意思,没管好这俩娃娃!尽管史官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事当时影响有点大,以至于最后是由薄太后出面,下诏,赦免了这俩兄弟。

蛋事,在当时,张释之的所作所为让文帝眼前一亮,别人都假装没看见,偏你头铁,你就不怕吗?——很短的时间内,张三儿两次升级,“中大夫”“中郎将”。

多说一句,这事实际没完,后来刘启登基,张释之非常害怕,担心景帝心存芥蒂,秋后算账办了自己——因此,将事情连续起来看,我揣摩,张三儿不是头铁,他是摸准了文帝性格,赌一场富贵!

释之为廷尉。上(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资治通鉴

这是张释之担任廷尉以后的一个判决,事情经过很简单——

文帝车驾路过中渭桥,有一人莫名其妙从桥下出来,惊了皇帝的马,侍卫立即逮捕了此人,交给廷尉审理。

张释之审问后判决,“犯跸,当罚金”,这人违反了回避皇帝仪仗的规定,罚款即可。

文帝大怒,他惊了我的马,幸好此马柔顺,否则啃腚人仰马翻,可能我就嗝屁了,你们再也看不到我!你们不后怕吗?你们不爱我吗?这么严重的事情,你就判他罚点款?

张释之回复,老大息怒——

1、我们爱你,但法律,天下人都是一个标准;

2、这个事情被你这么一说,似乎滴雀有点严重,但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啊,罚款了事;

3、现在为了给皇帝泄愤,更改法律,加重处理,这会让百姓产生误解,觉得皇帝的喜怒高于法律;

4、另外,当时事发的时候,你直接一刀杀了不就好了么,犯得上送我这里吗?

5、现在送到廷尉府,“廷尉,天下之平也”,我这里的判决是天下刑法的标准,一旦倾斜,其他地方的判罚必定发生错乱,进而会导致人民群众不知所措,这才是醉大的危害!

一席话,有理有据有节,文帝被怼得没话说,沉默半天,“廷尉当是也”,张三儿你说得对,听你的——文帝还是讲道理的。

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资治通鉴

这是张释之又一个判决,事情也很简单——

高庙”,就是纪念刘邦的地方,有人偷盗了高祖庙神像前的玉环,被捕,下廷尉……张释之依法判之,此人违反的罪条是“盗宗庙服御物者”,当弃市!

文帝闻讯震怒,大骂张三儿,偷盗先帝器物,这是大罪,应该灭族啊,仅仅弃市,不足以表达我愤怒的情绪啊!

皇帝气急败坏,张三儿也有点慌,于是“免冠顿首”,就是拿掉帽子,头低下去说话——

1、此人犯的这个事,按法律,弃市已经足够了——老大我知道你很生气,但这事不赖我,这个罪,只能这么判;

2、其实,同样的罪,还得分析具体情况,判决还有一定区别——事实上,他甚至可以不判弃市的,我已经按上限判了;

3、今天此人盗宗庙器物被灭族,假如未来有愚夫取了长陵(刘邦的陵墓)一抔土,老大你怎么加重判他?——今天盗玉环这事,你要是灭他的族,大家可都看眼里,未来哪怕很轻微的,仅仅取了长陵一把土,都会有人揣摩你意思,判人家灭族……这就难看了,你的孝心是体现了,但你的名声也就坏了,你仔细想想,哪个重要!

文帝跟老娘薄太后商量了一下,认为廷尉张三儿说得对,自己后世名声更重要……你办事我放心,这次还是听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