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柳:端午佳节话乡情

 乡土大河南 2022-06-04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端午佳节话乡情



作者 | 沙柳

原创 | 乡土中原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年少时过节的情景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往事历历,终难忘怀。今昔对比,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那时生活清贫,物资匮乏,但每个传统节日总是洋溢着神圣的仪式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端午佳节在农历的五月份,正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春种夏收最繁忙的季节。但无论日子多么忙碌,生活多么清贫,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节日的殷殷期盼和虔虔诚意。

春暖花开时节,母鸡开始陆续下蛋了。老妈尽可能多的积攒下每个鸡蛋,还特意留下燃烧过的豆荚灰,洗净了黝黑的瓷坛子,只为腌制端午节要吃的咸鸡蛋。

鸡蛋腌制大约在端午前一个月左右。那是一个晴朗的、较清闲的日子,一家人欢天喜地像过节。母亲小心地把洗净的鸡蛋放入搅拌好的豆荚灰里,据传用豆荚灰腌制的鸡蛋味道更好。然后让灰泥均匀地涂抹在鸡蛋上,蘸足盐,小心翼翼地放入瓷坛子里。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轻拿轻放。半天的忙碌,鸡蛋差不多装满了一坛子。母亲用塑料薄膜把坛子口封严实,把坛子放在室内不碍事的小角落里。等到端午节到来时,鸡蛋刚刚腌制好,不咸不淡,新鲜味美。

端午的习俗中,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便是染五色线和制作香囊,这是女孩子们最热衷的一项工作。彩线是用采摘来的各种花瓣染成的。五月的乡村,多的是凤仙花、红花、月季花,还有石榴花。有时也会从大人们那里讨来些染线织布的颜料,用这些颜料染出的线,色彩会更加绚丽,不易褪色。

彩线染好凉干后,把五种颜色的线合拢绕在一起,系在两个手腕上,再小一点的孩子,脚腕也给系上。那时的女孩子没有什么装饰品,看着绕在手腕上的五色彩线和凤仙花染红的漂亮的指甲,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天地间,自己就是那位最美丽最快乐的仙子了!

佩戴香囊,更是每个小孩子的骄傲和期盼。我从母亲的抽屉里,扒出花布片片,用剪刀剪成方形,做成个小袋子。再从菜园边割来艾草,把艾叶凉晒好后塞入布袋子里做成香囊。把艾草的茎剪成许多小段段,用五色线串起来,然后和小香囊穿连在一起,挂在脖颈上,别提有多么趾高气昂了。过节的浓浓氛围,渗透到乡村的每个角落,洋溢在大人小孩儿的心中。

艾草可真是家乡的一宝,是端午佳节不可缺少的一员。听说家乡现在大力发展艾草产业,惠济民生,这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早年家乡端午的习俗中,没有龙舟和粽子。这大概是家乡位于群山环绕的平原地带,水域较小,没有举行龙舟赛的条件吧。其次家乡多以种植小麦为主,糯米稀缺,那时是没有办法吃上粽子的。

端午节的早晨,爷爷早早把院子洒上水打扫干净。父亲把摆满了杂物的大方桌子腾挪擦拭干净,搬到院子里大枣树下。母亲把一大筛子煮好的鸡蛋、大蒜放到方桌上,我们用艾叶、枣树叶和花瓣浸泡了一晚的水洗了脸,一家四代便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平日里少有的温馨喜庆的家庭氛围,让我们的心里装满幸福。

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蒜瓣,现在也还是不知道,但却很喜吹吃八成熟的蒜瓣,脆嫩里藏着丝丝甜香。老祖母在堂屋里上了香,袅袅香雾里,感受着生活的安宁与美好。

早餐过后,父亲把我们小孩子叫到他身边,把饮剩下的雄黄酒,用食指仔细涂摸在我们的耳朵上。据说这样可以防夏虫进入耳朵损伤听力。最后,父亲又把剩余的黄酒沿屋子角落洒下,说是防蛇进入室内。那时都是土坯房子,雨天常常有蛇虫爬进屋里,浓浓的酒味大概可以驱散这些可怕的虫子吧!

那时的节日,饮食简单,却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那场景,仿佛一幅幅画面,让你忍不住翻阅着、怀恋着!

长大后的我们成了家,有了孩子,挤身于城市的上班族之列。家庭与事业,家务和工作,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经济的拮据和柴米油盐的繁琐,如同无法挣脱的紧箍咒,让人身心具疲。节日再也不能激起任何的兴趣,紧张匆忙的上班生活,人更像拧紧的发条,不曾有一刻的停歇,传统节日更时常被无情忘却。即便有时家人提醒,也常常在当日不经意间又被疏忽掉了。那时的我们,太过于追求进步,追求发展,以至于潜意识里,早已没有了节日的存在。

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人也有了过节的闲情逸致。可是,心中却再难找回那时的幸福和喜悦了。即便节日的各种小纪念品、小艺术品琳琅满目地映入眼帘;即使有了法定假日;即使媒体不遗余力的渲染过节的气氛;但过节的那份诚意和期待是真的找不回来了。

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吸引孩子们的事物太多了,哪还有什么殷殷期盼和焦急等侍之心呢?除了车子房子、服饰化妆品、薪资职位之外,恐怕再没有令现在的年轻一代动心的东西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吧,每个节日来临之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就怀想起了从前,怀想起了那段纯粹的乡村岁月,和岁月里那段并不富裕的却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节日。


作者简介

沙柳,女,河南社旗饶良镇人,1968年出生,教师。早年在《南阳广播电视报》(现《南都晨报》)《南阳日报》白河副刊等刊物发表散文、儿童故事等。现供职于新疆喀什大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