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传承人于仁谦:旗袍融西学 丝线连四海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6-04 发布于山东

在济南芙蓉街深处,有一家传承120多年的“玉谦旗袍”店,与周围的喧嚣相比,可谓繁华中一处难得的宁静之所。小店门脸不大却名扬海外。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玉谦旗袍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远近闻名,经常有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侨慕名而来。店主于仁谦是玉谦旗袍的第五代传人,谈及钟爱一生的“手艺”,已过花甲之年的于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旗袍是有灵魂的,穿的不合适它会哭的。” 

  

玉谦旗袍第五代传人于仁谦。殷江宏摄

传承五代 潜心中式服装制作 

冬天的济南,寒风中透着一种干冷。于仁谦身着一袭薄款灰色长袍,头戴黑色礼帽,配上一副墨镜,悠然地走在仍保留着许多民国建筑风格的芙蓉街上,仿佛缓缓走过了玉谦旗袍店的百年时光——就在这条街上,于家几代人一针一线精心缝制出来的无数旗袍,不知曾经惊艳了多少岁月和流年。 

据于仁谦介绍,玉谦旗袍店创办于1890年,于家人从章丘来到济南在芙蓉街开了这家店面,主营男士长袍、马褂、中山装,女士旗袍等。“那时芙蓉街已是济南府的中心地段,商贾聚集,买卖好做。为了生存,祖上这门手艺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玉谦旗袍传至于仁谦,已是第五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于仁谦的父亲白天到当地服装厂上班,晚上经常帮助街坊邻居做衣服。于仁谦很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小活计,递个物件、镶个花边、盘个扣子,多年耳濡目染,慢慢掌握了许多剪裁制作衣服的技巧,父亲看其感兴趣,便倾囊相授。 

几年后,于仁谦从报纸上看到日本服装文化函授班招生的消息,决定自费去学习。“当时我的工资32块钱,一个普通家庭每月能攒五六块钱,而函授班的学费是200多块,要攒好几年才行。”于仁谦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于仁谦把从父辈学到的传统技术和西方现代服装理念相结合后,对中式服装的文化和制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技艺再进一筹,可谓受益终生。而今,于仁谦独创的量体设计方式,以及一次上身无需多次修改的“绝活”在业内备受推崇,均与这段学习经历给其带来的感悟不无关系。 

丝线连接五湖四海 台湾同胞圆梦济南 

上世纪80年代,玉谦旗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芙蓉街重新开张。于仁谦在父亲的指导下接手了店铺。有一天,一位台湾的老人来济南探亲,专程到芙蓉街请于仁谦的父亲再为其做一次旗袍。原来,她四十年代出嫁时就是在玉谦旗袍做的嫁衣。于父摇头拒绝:“我已经老了,没办法再做了。”对方很遗憾,问挂在店里的旗袍是谁做的。于父告诉她是小儿子。“老于家后继有人呀!”老人的一句话一锤定音,把做旗袍的任务交给了于仁谦。 

于仁谦回忆,当时大陆的布料和颜色还比较单一,老人从海外带回来的几块布料震惊了全店。“颜色鲜艳亮丽,料子是真丝的,看起来流光溢彩,十分华丽,我以前从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布料,压力很大。”现在想来,于仁谦仍然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老人和同去的侄女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当时有一块布是真丝烂花绒的,超薄且带有弹性,加之是双面色,不仅剪裁和缝制难度很大,就连熨的温度高低也会直接影响颜色效果,直到现在这种布料仍是业界攻克的难题。于仁谦为此请教了许多业界人士,亦查阅了很多资料,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了旗袍的制作。而今,真丝烂花绒制作已成为于仁谦的一项绝活。 

据悉,老人穿上旗袍后非常满意,多年夙愿因此得以完成。在其回到台湾后,许多海外的华侨慕名而来。除了旗袍,还有外国驻华参赞从北京专程赶来芙蓉街做中式长袍。如今,于仁谦手里的丝线连着五湖四海,为近万名世界各地的友人做过中式服装。 

多年钻研练就绝活 一次成型无需修改 

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和练习,于仁谦的眼睛就像一台摄像机或扫描仪,大脑像计算机,“顾客的音容相貌都在我的脑子里”。与其他中式裁缝的平面设计有所不同,于仁谦量体需要五十多个数据,做一件服装就像做一个人体软雕塑一样,因此能一次成型无需多次修改,很多业内人士都难以置信。他说,这种功力,没有三四十年是练不出来的。 

于仁谦坦言,执着地坚持这么多年,起初是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孩子将来有个谋生的“饭碗”,后来则是深深地喜欢上这一行。他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创造了立体计算法和经纬立体测量法,准备开发成一种大数据量体方式,目前正在和上海一家公司商谈相关合作事宜。据其介绍,虽然很早有人开发了人体测量仪,但给出的数据却非量体裁衣所需。如果他的大数据测量法成功面市,很多外地的朋友就不必千里迢迢赶到济南,省出许多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 

研发量体大数据 冀打造中式服装国际品牌 

走进玉谦旗袍店,只见各种绫罗绸缎琳琅满目,尤其是几款已经做好的旗袍,静静地散发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致。在于仁谦看来,衣服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与人的修养气质、神态动作自成一体,因此在设计服装时会综合考虑对方的性格特征,甚至包括学识、职业等多种因素。 

量体、剪裁、缝制、车褶子、合肩线、缝暗扣、开叉止点,玉谦旗袍有几十道制作工序,大部分由于仁谦独自完成。谈及工厂化流水线的加工方式所带来的冲击,于仁谦直言,中式服装特别是旗袍必须要定制才更合体,工厂式生产并不适合。他说:“旗袍是有灵魂的,穿的不好它会哭的。” 

已过花甲之年的于仁谦感叹时光易逝,还有许多事情未能完成。 “我曾去欧洲考察,穿着中式服装走在大街上,那些两米高的西方男士都冲着我竖起大拇指。”于仁谦说,中式服装在海外有很大的吸引力,希望未来能成立一个中式服装国际品牌,使中国的传统服饰走向世界。他坦言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到,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鼎力扶持。 

“中国的传统技艺大多在惨淡经营,但这些手艺人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资金,而是一个发展的空间。”于仁谦说一直想扩大规模,但因为空间有限,只能把工作室放在家里。他直言,现在政府规划的很多产业园更欢迎高科技项目,若能把更多传统文化项目纳入其中,将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