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才能让高管团队发挥高能?

 A探索者 2022-06-0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当务之急,是打好手中这把牌,重塑治理机制赋能高管团队有效工作。

文7700字|阅读约20分钟

  • 作者 | 苗兆光,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训战咨询专家
  • 来源 | 华夏基石E洞察(chnstonewx)
  • 管理培训咨询业务合作 |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图片

我们建高管团队,就是要让高管团队完成他们要完成的任务,这是建高管团队的方向。但是,我们又知道,高管团队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核心资源。既然是核心资源,对企业来讲,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企业没有办法脱离现在的队伍而谈干部管理。所以,你必须立足于现在,立足于你手中的牌,如何打好它,如何充分地把手中的资源开发出来,牵引出一个合格的高管团队。我们也讲了团队是具有整体性的,它的能力要远远大于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良性的团队是互动成长的,是互相促进成长的,不是消耗的,所以,需要思考氛围怎么去建,氛围场怎么去建。

当有了要素,有了团队成员,有了建设的方向,建设的氛围等,我们怎么保障团队高效地运行起来?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高管团队有效运行,需要保障机制,高管团队有效运行的五大机制:治理机制、成长机制、进出机制、评价机制、薪酬机制。

首要的是治理机制,高管治理机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制度的安排,既保持企业价值系统的存续,又防止组织失去成长的状态、走向无能。

01


高管的七大工作内容

机制的中心还是要保证高层的任务和工作有效完成,那么高层管理都有哪些内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1.定方向。

定义和再定义公司的使命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我们一个公司的方向是由公司高管来决定的。有一个朋友提过一个问题,他说,定义公司的业务,定义公司的使命、方向,不是老板的责任的吗?为什么要去强调高管呢?其实,我们说定义公司业务的时候,包括现在的阿里巴巴这些大企业,遇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些大企业的业务要去怎么调整,它都是需要高管一起参与的。

图片

我们说定义方向,除了要对整体去调整,因为每个领域都会面临调整,那么你就得去重新定义公司方向,包括你的雇佣关系。面对的环境变化了,那么你的公共关系应该去怎么调整,活动怎么去开展,这些都叫定方向。所以,定方向仍然是全体高管的责任,有对全局的,有对重要绩效领域的,里面还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规划,制定年度经营的目标和计划,这都叫定方向,这应该是高管团队的第一项内容。

2.明文化。

明文化就是定义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不仅包括公司总体的价值观,还包括关键领域中的价值观,还有确定行为标准、员工榜样等。公司围绕着公司确定的方向,围绕着你要做的事情,你要设定什么样的价值观。除了公司总体的价值观,也包括在一个领域内你的价值观,比如在人力资源领域,你要设定什么样的价值观,你怎么对待你的员工。你在营销领域怎么对待你的顾客,怎么对待你的经销商。这些都叫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务边界。业务边界和行为边界仍然需要高管团队作出定义,这叫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你要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你是词穷的,你会发现在大家的理解上,时间长了就是纸上谈兵。文化的东西就是你给他说多了,他就不听,就像现在你教育孩子似的,你一开始讲过马路,要左右看,时间长了,你再说这一句的时候他就不听了。我们要去确定行为标准,要去定义,给他找到榜样,找到人。这些也都是高管要做的。

3.建组织。

你要发现你的组织能力,哪个地方有短板,把这种短板找出来。建组织一定是高层的责任。你不是所有的板都短,你只有在短板上去抓,你的业绩才是有效的,你得在短板上配置资源和人。所以,我们做组织,你要找到你的整体的组织里面哪个地方薄弱。你要有洞察力,尤其是成长型企业。在多数情况下我称之为高层要“起到脑部职能”,比如说在营销体系里,市场职能通常会弱;比如在产品端、在研发端,规划的职能可能会弱;在总部,决策能力弱。这些短板我们怎么去抓?另一个,建组织里面,要注意端到端流程的有效性,为什么你搞产品研发周期特别长?为什么你在研发过程中出的钱特别多?这些流程为什么你的交付成本比别人高?这些都是端到端流程,可能是系统成本造成的,我们高管就应该对端到端的流程负责。

4.抓增长。

洞察机会,不管是长期的机会,还是短期的机会,除了简单的规模的增长,我们可能更关注有效的增长,有质量增长,可持续增长,这些都是高管责任。到了基层,他可能盯的都是KPI,对高层来说,我们还是要盯机会和有效增长,把我们理解的有效增长转化KPI。

5.带队伍。

带队伍的核心,我们也总结出两点,一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搞梯队建设,这个是高层的职责。你要有对宏观整体的认识。我们不像基层干部,你直接下指标,要培养几个人,而对高层来讲,你要的是评估宏观的队伍是不是有战斗力,会不会长期出现脱节。比如队伍里面年龄都是40多岁,没有形成梯队,后继乏人。这些是宏观的问题,你要判断。还有就是包括激发队伍活力,创造环境,干部队伍职业化的建设,都是高管的责任。

6.处关系。

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需要高管去经营的。比如核心供应商的关系,核心经销商的关系,大客户的关系,银行的关系,还有投资人、政府这些主要的关系,高层要去经营。这些关系其实是公司核心的资源。比如,银行你搞不定,当你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的时候,没人去管你。跟银行没有良好的沟通肯定是不行的。而这些关系靠基层来经营肯定是不行的。还有礼仪性的活动,有些必须高管出面。你高管不出面,人家就觉得你不重视。我研究华为发展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点,华为在几十亿的时候,其实当时的高管队伍也没几个人,他就有100多个副总裁,为什么有那么多副总裁?设了那么多VP?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早期他们的产品质量经常需要售后,产品一出问题客户就着急,那你派基层的业务员就不行,好在华为任命了一堆的副总裁。一出质量问题,客户一看,来了五六个副总裁,有直接赔礼道歉的,有直接去干活的,客户一想,华为的产品不行,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就给客户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问题就处理掉了。所以我们的高管团队,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处理关系。

7.化危机。

现在中国的企业,面临环境的高度不确定,环境的变量也比较大,我们也不知道社会的情绪什么时候就冒起来,不一定谁撞到枪口上,迅速就扩大成一个危机事件。那么对于高管,你怎么建立一种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

我们大致把高层的工作分成类,就是这七项。

02


团队成员协同的三个维度

我们把这七项内容再做一个分类,围绕着这些工作,公司要提升它的整体性,虽然很多任务是复杂的,但它要表现出整体性来。我们团队要体现整体性,要让团队成员来协同的时候,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图片

1.决策。

高管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决策,比如,公司目标提出来了,我们决定多大的目标?遇到重大的人事政策调整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决定?公司业绩下滑的时候,奖金怎么发?这些决策都是要做的。这里面我们关键是要理清楚集体决策事项和个人决策事项。那做集体决策事项的时候,我们沿着什么样的程序去做,这是运行机制。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办法,合理的方法、流程、程序,那很难有效地决策。那么,界定哪些是个人独立的决策,哪些是集体决策,这是我们要明确的。

2.共识。

我们发现在高层里面有一些会议,有些活动,叫共识会,尤其对共识的内容也是要建。

共识也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决策前提的共识。我们公司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环境?可能有的人认为,明年我们是有无数机会的,应该扩张,而可能有些人就觉得外部的环境不确定,我们应该保守,不应该去扩张,这叫决策前提,是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去达成共识的,要拿出来足够的信息做判断。很多事情大家在认识上如果统一了,那决策是顺理成章的。那么在这个环境下,尤其那些事实前提下,它的共识的形成,只需要把信息判断摆在他们面前就行了。但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接触的信息,接触的环境,接触的事实不同,因为在各个位置接触的视角是不同的,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现象。所以,高管运行机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共识。很多会议就是共识会,并不牵涉决策。

另外一个,是对决策内容的共识。我们都知道集体决策还好办,这个过程是打开的,一个事情大家要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日本人做这件事就特别强。德鲁克论述过美国人早期跟日本人打交道的情况,发现日本人拖拉,他要采购美国的一个设备或者一个流水线,先来一拨人,这一拨人来了以后,问题一大堆,你给他提供很多资料,这帮人啥态度也没表示就回去了。过一阵子,又派了一堆人,跟原来的那批人都不一样,来了以后,问相同的问题,写写画画,啥也不表态又走了。结果反反复复来很多次,美国人就说日本人是啥意思啊,这么拖拉,有点懵了。但是,没想到过了两三次之后,日本人就决策了,决策以后日本人就特别迅速,要求美国人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协议怎么签,交付过程怎么弄,一条一条,特别的迅速,特别的敏捷。这时候美国人就着急了,发现自己的反应系统不够啊。后来美国的专家研究发现,日本人在共识机制上特别强,他们强调决策前的共识和决策后的共识。决策前,大家都把决策前提统一,统一完再讨论,讨论的过程里大家逐步收口到一个地方,一旦形成了共识,在行动上就迅速了。

图片

我们都知道,站在大系统来看,决策和行动,决策上花时间多,在决策过程上花时间多,行动上就可以少花时间。决策上要是没有共识,对前提没有共识,那么你还有个教育过程,两者是相加的,它有一个均衡点。在共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在执行上是能够反映出来的。我们高管就需要有共识。

我研究过大企业跟小企业的区别,好企业跟一般企业的区别。好企业,尤其像华为,像阿里,他们在一个“何为正确”上下功夫特别大,一旦这件事做正确了,后面就不遗余力。我们大多数企业在“何为正确”上花功夫少,所以在执行当中摇摆,犹豫不决,资源不敢往上叠加,走一步看一步。这都是共识做的不好的表现。

3.对齐。

什么叫对齐?在高管里,很多事情是一个人决策,别的人跟进。比如,关于市场的决策,很有可能就集中到负责市场的高管决策了,但是高管决策完以后,没有通过共识的方式转化为整个公司的任务,这个团队还要去一起干,这里面就有一个配合的问题。配合的时候,需要有个对齐会,研究怎么去配合,计划上怎么衔接。其实,高管的对齐会,应该是在共识和决策之后解决怎么去匹配的问题。对高层来讲,通常是以战略任务划分的,基本上每个人盯的都是全局的事,但全局的事一定又是交叉的。举个例子,我们遇到危机了,要去公关,高管都要出来应对这个事儿,那公关部门把策略一定,把事项一定,你会发现,公共关系部的干部出来说话,可信度反而低。很多时候派一个技术型高管出来讲,反而容易让人相信。所以,对高管的工作划分,完全是基于这个任务谁出来干可能更合适。

这个过程当中面临着一个策略统一和对齐的问题,即三个整体性。在高管的运行当中,都可以围绕这三类来划分。我们的协同机制,要么是决策会,要么是共识会,要么是对齐会,有可能三合一,也有可能二合一。

03


高层治理的六条规则

我们基于任务,进行三维的协作,可以提炼出来一些高层治理的规则。

1.谁在某个领域承担主要责任,谁就应该拥有实际的最终决定权。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很多时候说高管要集中,一想到集中,就集中到老板手里,其实未必。高管应该是一个平行组织,谁在哪一块最专长,在他的领域里,他就有最终的选择权,这是一个原则。我们研究历史上大企业的时候,发现这个原则是被验证了的。那些明智的CEO,他是不允许有越级汇报的,不像现在很多老板,非常希望下属越过自己的副总找自己汇报,他总觉得这是亲民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因为你会无意地损害高管的权威。我们不应该允许在一个高的决策事项里面,他汇报,他表达了意见,还有更多的其他的意见进入。这即是拥有实际的最终决定权。

2.任何成员都不应该对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做出决策。

这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小米的一个高管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了,在小米的原则里,我虽然是管生态链的,你问小米的手机有没有问题,我会说可能小米的手机在产品上有很多问题,但是,那不是我的主管行为,除非在高管讨论的场合,我在别的地方不去发表意见,一旦我发表意见,就形成对人家主责任人的干扰。这叫不发表意见。尤其对于高管来讲,你公开表达分歧,在组织里面传递的信号,就会让执行力受挫。

3.高管团队成员之间不能相互干扰。

当然,你相互喜欢、尊重更好。但是,最低的要求就是不干扰,尤其是不互相批评对方,甚至不互相表扬。为什么这些原则这么重要?高管团队里面,等距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你过度地去肯定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公关,这会破坏高管之间的关系。

4.高管团队首先是一个团队,其次才是正式的组织。

我从开篇就讲的是高管团队。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个团队,而不是一个委员会?昨天我们在讲华为轮值案例的时候,提到了一本书叫《水牛的腾飞》,华为曾经集体学习了这本书。这本书里面讲了个水牛式的组织,里面有一个绝对的老板,那头牛就是老板,头牛不动,其他的牛不动,头牛一动,其他的牛就疯狂,后来西部牛仔把头牛打死,别的牛群龙无首,一个一个被绞杀。为什么我们说这是一个团队?对团队来讲,里面的老大是一个领导者,他不是老板,不是任命别人的人,不是决定别人工作的人。他是要把大家组织起来有效工作的人。把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叫CEO,是从通用汽车开始的。通用汽车的第一任CEO——斯隆,写了一本书,《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之前都叫总裁。斯隆就说,执委会的委员长叫CEO,首席执行官。其实,他这个概念,就是因为高管是一个集中决策的团队,而负责人是让大家做出有效决策,对这个负责,我们说他是领导者。

5.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每个高管都应自己作出决定,但应该把本领域内最重要的事项保留给团队做出。

我们说每个高管都独当一面,但应该把哪些事情交给集体决策呢?我们有营销,有研发,有供应链,有人力资源,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面,每个高管都应该思考自己领域的事情。但是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至少应该把每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事项交给团队做决策,集体来讨论。比如说涉及到业务风险,里面内容的变化,资金的配置,关键人事的决策,都属于集中讨论的地方。

6.高管成员之间要进行系统而密切的沟通。

为什么叫系统的沟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领域的事情能够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尽可能地把自己领域的信息开放给自己的同事,而不是去捂着藏着。这是治理原则。

04


高管的三类分工原则

高管到底应该怎么分工?我们可以分成三类事项来谈。

图片

1.关键任务有人盯。

在高管里面,每年的战略性任务,往往不是按照部门下去的,它是综合的。比如说你要去把哪个市场打下来,把哪个客户打下来,你打下来客户可能就意味着动用研发资源,意味着动用交付资源,意味着动用营销资源,这叫战略性任务。这个战略性任务,如果在分工上直接下营销多少活,下研发多少活,你会发现,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地方根本综合不起来。

对高层来说,我们要把拿下客户当成一个任务,有关的资源,他都能够去调整,这叫“关键任务有人盯”。所以,高管是按照战略任务来分的,每个人都要背战略任务,这个战略任务对应的指标,就是这个人扛的目标。

2.关键流程有人看。

什么叫关键流程有人看?我们的管理人员是按照分层来做的。每个普通员工是盯一个岗位,他盯的不是流程,他盯的是流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由他来做的。往上走,部门经理就是盯着这个部门的几个岗位的流程。再往上,到了总监,他可能盯着跨几个小部门的流程,再往上,跨的越长。到高管来讲,严格意义上,端到端的流程是要高管来看的。我们都知道,流程上在节点之间是很难通过的,如果没有人去关键节点堵塞的时候去盯,就过不去。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去评估,给他承担责任,他就过不去。所以说,管理人员的级别越高,盯的流程就越长。这叫关键流程有人盯。到了高管,公司端到端的流程,一个一个高管盯的是一个完整工程。

3.关键资源有人管。

比如说人力资源,谁对人力资源的队伍的完整成长承担责任?可能是有专业化的队伍,一些关键性的队伍,也有一些是重要的客户,也有可能是客户的平台,也有可能是技术,这些关键的资源也应该有人对其负责。

05


高管治理中的惯例默契

我们在治理上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即高管治理中的惯例默契。

很多时候,高管治理并不是有明确的流程,而是有很多过去形成的默契和惯例,这正是团队意义所在。尤其对高管团队,你什么都要拿文件说话非常困难,其中形成的惯例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团队有个磨合、啮合的过程,没有经过啮合的团队,只能是草台班子。所以,一个团队你很难把它完整换掉,完整换掉的损失太多了,因为这里面形成了很多默契,很多关键的因素。但是,在形成惯例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没有遇到过的事,这里面也有些原则。

图片

一是尊重专长。谁强谁说了算,谁经验丰富,谁说了算。

二是责权对等。他拥有责任,他就拥有权利。

三是程序和参与。应该有程序可循,应该有参与。

四是事权尽量归个人,人权尽量归集体。这也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事权尽量归个人?因为对事情,无论是长期的事情,还是短期的事情,到最后可衡量,他能够衡量这件事情的好坏,所以这叫事权归个人。基本上,你叫个人来做决策的时候,哪怕他出了问题,哪怕他做的不对,但因为他能够追溯,他就能够尽责。只要尽责,哪怕做错了,也是做到了他的最高水平,所以事权归个人。第二,人权归集体。为什么人权归集体?因为人用错了,很难追责,人是流动的,你今天推荐了一个干部,选拔上来的时候干部还是可以的,你哪知道干部回到家里他经历过什么事情?受过什么打击?最终他变坏了,这时你很难让一个选拔干部的人承担终身责任。

五是单一事项尽量归个人,政策事项尽量归集体。一个事如果只是一个单一决策,就让其归个人。如果是政策的事项,尽量归集体。政策、策略等,牵涉到动用资源比较多的,长期适用的,尽量归给集体。

关于治理机制,大致梳理出以上这些原则。

(注:本文是在原文基础上的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