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小镇 中国古代名医系列】医圣——张仲景

 goldolive 2022-06-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国医小镇浮雕景观“张仲景”片段




东汉末年,河南南阳。恰逢隆冬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冻伤了耳朵,他们纷纷求助一位名医。这位名医想了一个办法,将羊肉、生姜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与药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状,煮成一锅汤药,给病人服用。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只耳朵也逐渐变暖。这种药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现在饺子的雏形。而这位名医,就是医圣张仲景。
图片

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图片

坐堂大夫

相传张仲景出生在南阳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笃实好学,在史书上看到名医扁鹊的故事后,便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热心医术,但在东汉末年举孝廉的制度下,张仲景还是承袭了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当上了长沙太守。

图片

张仲景虽身居要职,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然而在那个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坐堂大夫”这个称谓就是后人用来纪念张仲景的。
图片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百姓颠沛流离,各地接连爆发瘟疫,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十室九空。面对当时流行的瘟疫,张仲景痛下决心,与瘟疫宣战,而这场战争,一打就是数十年。
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的职位,隐居岭南,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刻苦研读古代医学著作,广泛借鉴前人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四处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寻找治疗伤寒病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这本十六卷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终于面世。


图片

其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到现代,《伤寒杂病论》也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