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纯仁:父亲是副宰相,他却超越了父亲,成为又一代名相

 海曲上人 2022-06-04 发布于山东

之前我们聊了下宋代三百年来的第一名相,也是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

但有意思的是,在《宋史》之中,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1027年-1101年),传记的字数却比父亲范仲淹的还要长。可能因为纯仁的官位比父亲要更高吧。

范仲淹最高的官位,是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面说了范仲淹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改革家、慈善家。

而他的儿子纯仁,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是个纯粹的仁慈之人。

文章图片1

之前有关范仲淹的内容请见:

两宋三百年第一名相——范仲淹(上)

两宋三百年第一名相——范仲淹(下)

范纯仁,字尧夫,苏州吴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这一年,他父亲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担任校长(掌府学)。

纯仁天资聪颖,八岁就能讲解所学的书。十一岁母亲亡故,懂事的他哭得像大人一样。

作为次子,他一直在家侍奉父亲尽孝,直到父亲亡故三年后,才出来做官,后来两次做到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位极人臣,超越了父亲。

不过纯仁能有这样的成就,靠得并不是聪明,而是因为他从父亲那里继承到的遗产。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提到,范仲淹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范氏义庄)之中。没有为子孙留下什么钱财。但却把他伟大的精神财富传承给了孩子们。

北宋的铜钱淳化元宝

据宋人笔记记载,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有一次让年纪轻轻的纯仁去苏州运一船麦子,有五百斛(一斛为100升)。船返回的时候,暂时停靠在丹阳。然后遇到了父亲的朋友石延年(字曼卿)。

范纯仁问候他,说您来丹阳多久了。

石延年便回答说,自己遭逢了丧事,却无力运灵柩回故乡,在这里已经停留两个月了。

纯仁一听,二话没说,就连船带麦子一起送给了石延年。自己就一个人骑马回家了。

到了家问候父亲,父亲就问他:“这次南行,有没有遇到故人啊?”

纯仁说:“遇到了石曼卿(古人称字表示尊重),他遭遇多次丧事,无力回家,却没有人能帮助他。”

范仲淹就责备儿子:“你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呢?”

纯仁回答道:“我已经送给他了。”

这段记载中没有记录纯仁的年龄,但是考虑到石延年在1041年去世,所以这件事很可能发生在1038年,是在范仲淹当润州(镇江)知州的时候。

算下来,那年纯仁才11岁。所以更能看出他的了不起。

(这样也才能解释为什么范仲淹放心让一个孩子来办这件事情,而纯仁一个孩子也可以单骑回家。因为苏州离镇江不远,而丹阳离镇江更是很近

范文正公在睢阳,遣尧夫于姑苏取麦五百斛。尧夫时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久近?」曼卿曰:「两月矣。三丧在浅土,欲丧之西北皈,无可与谋者。」尧夫以所载舟付之,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留滞丹阳,时无郭元振,莫可告知。」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与之?」尧夫曰:「已付之矣。」——《冷斋夜话》

五百斛的麦子说送人就送人。但其实范仲淹家中一直很简朴,平时吃饭连肉都很少吃。这个传统到了范纯仁当了大官时也都没有改变。

有一次,范纯仁留自己的同僚、秘书监晁端(字美叔)在家中吃饭。

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哎呀,范丞相家的家风转变了啊!”

听到的人忙问是怎么回事。

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吃饭,总是咸菜、咸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咸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家的家风转变了吗?”

人们都大笑不止。

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家平时生活俭朴到了何等程度。

范氏自文正(范仲淹)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忠宣(范纯仁)正拜后,尝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变家风矣。”问之,对曰:“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人莫不大笑。——《曲洧旧闻》

这样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何能不成器!

后来有位范氏亲属来请教范纯仁该如何处世,纯仁就告诫这位亲友说:“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而这两个字,塑造了纯仁刚正而又仁慈的性格。在纯仁为官的过程中,他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三十三岁的纯仁担任许州的观察判官(知州助理)以及襄邑县知县。当时有军·队的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纯仁就直接把犯事的人抓了,并处以鞭杖。不过当时牧地不归县官来管。所以军·方非常愤怒,把这件事情捅到了朝廷。

纯仁抗辩到,朝廷养兵的钱可是从田税(农业税)而来,你把农田都破坏了,哪里还有税来养兵啊。宋仁宗也是位明君,便决定此事不予追究,并把全国的牧地都划给县官来管。

这种硬刚的事情在纯仁的生涯之中还会有很多。

到了宋神宗年间,因为纯仁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所以被贬出汴京,主要在各地为地方官。

熙宁六年(1076年),纯仁开始担任庆州知州,这是他父亲抵御西夏的地方。一年西北闹饥荒。结果纯仁不经请示朝廷,直接开仓赈济。

他的僚属劝他走一走审批流程(更何况当权的变法一派和他不对付),纯仁却说:要是等待朝廷批复那就来不及了,后果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吧。(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朝廷果然有人弹劾他,并派使臣来调查情况。不过那年秋天大丰收,老百姓们都说:“是范公让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牵连他呢?”争先恐后地将粮食归还。等到使者到来,粮食都已经还清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用仁慈之心行仁慈之事,人们自然会投桃报李。

纯仁后来到了齐州(今天山东济南),这个地方民风彪悍,人们以偷盗抢劫为常事,这片地方后来还搞出一部《水浒传》。当时地方监狱里面的囚犯都已经爆满了,都是些因为屠贩盗窃而以入狱的人。

纯仁就问“:这些人何不让他们保外(假释)而输纳(还债)呢?”通判说“:这类人释放了,回去又闹事,官司往往待他们犯病死在狱中,我们这是间接给百姓除害啊。”

纯仁反对道“:法律上不至于判死罪,却用这样的方法杀掉,这样难道合理吗?”

于是把犯人们都叫到庭下,教他们改过自新,并释放了他们。

一年之后,齐州的盗贼比前年减少了大半。

这就是以心换心,刁民盗贼一样也能被感化。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重新当权,纯仁也被召回。

不过司马光要把王安石的新法尽数废除。纯仁赶忙拦着,说:“王安石制定的法令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不能因人废言”。

司马光很震惊,质问范纯仁,你忘记当年王安石如何打击我们吗?怎么还为他说话?朋友们也劝范纯仁,你好不容易才重返朝廷,千万不要违拗司马光这个新宰相呀。

范纯仁不为所动,感慨一声:如果现在为了讨好司马光而得到他的喜欢,那还不如年轻时讨好王安石而致富贵呢。

为此,范纯仁后来又遭朝廷冷落,但他并不沮丧。他的个性,跟他的父亲一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后来纯仁官居高位,多年间为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那些人升了官,却压根儿不知道是被谁推荐的。

朋友劝范纯仁,你只要说出是你推荐的,他们自然感恩于你,主动聚拢到你门下了,可你为什么不说呢?

范纯仁答道,我举荐他们,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品行,而朝廷也能得到正直能干的人才,我又何必把公事变成私恩呢?足见其无私的心迹。

文章图片7

荣华一生,终归落幕。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十五岁的范纯仁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荣誉官职)。谥号为“忠宣”。官府给他立碑,大书法家宋徽宗亲自写了碑额:世济忠直之碑。

当然,他也同样为后世子孙留下了遗产:

他常常教育子弟说:“即使是再愚蠢的人,责备人的时候则很明智;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宽恕自己的时候则总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贤!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正如下面的碑篆所言:一生受用,忠恕二字。

文章图片8

扬历四朝,敷陈八事。一生受用, “忠恕”二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

曾子说:是啊。

孔子离开后,门人就问曾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啊。

曾子就说下那句名言:孔夫子的大道,只是忠厚宽恕而已。

——《论语·里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