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伶:端午节与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的渊源关系

 水利天下 2022-06-05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日前,水利部亦正式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着传播水利知识,宣传生态文明之宗旨,【水利天下】公众号开办【上善若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与时俱进、健康向上的水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己任,进行水文化传播、分享与交流。本期为第42期,分享人是李伶老师,本文经作者同意授权本平台原创发布,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





一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伶老师


【作者简介】李伶,1940年生于江苏句容县,1961年参军,2001年退休。原为第二炮兵(火箭军前身)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次荣立三等功。著有长篇小说《鸳鸯谷》,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青山垂虹》《狼烟》《惊世鼙鼓》《西安事变的序曲》《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报告文学集《悲壮的女性》,电视剧《泽国晨钟》等。其前瞻性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为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长远目标, 其姊妹篇《西藏之水救中国一地下水篇》被舆论界誉为“为缺水的中国提供了一条地下路径”。选题追求:我写人不知,人知我不写。





二 文章全文




端午节与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的渊源关系

  

提起端午节,众所周知:纪念“屈原投江”。倘若再问:人们为什么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给儿童拴香包等习俗祭祀端午节,很多人就答不出来了。其实,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当你得知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与端午节的渊源关系后,上述之谜便迎刃而解。

胥溪功成伍子胥鞭尸三百

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是苏州至太湖的苏太运河,古称胥溪。

为何称溪?古人谦虚,往往将大成绩往小里说。比如运河,这是千年后的称谓。宋代之前,人们把运河称“沟”“渠”“溪”“渎”等。苏太运河最为古远,故其名中占了“溪”字。称其“胥溪”,与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公元前559一前484)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伍奢任太师。因谗言所惑,平王杀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还下令“画影图形”,捉拿奢之次子伍子胥,逼得子胥逃到了吴国,成了吴王阖闾(又名公子光)的重臣。在公子光执政的公元前514496年,弃楚投吴的伍子胥推行兴城、兴水、兴兵的战略计划,帮助吴王公子光,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史称“胥溪”。这条运河工程就是促使吴国强盛的关键性工程。由于胥溪的“脉动”,整个太湖地区,包括四周流入太湖的上百条大小河流两岸的农林牧产品,还有砖瓦、石料等,仅靠一船一篙,就可轻松地运至姑苏(苏州)城内,这就大大加快了姑苏城的建城步伐而使姑苏成了诸侯争霸中吴国的坚固堡垒。

胥溪凿成之后,伍子胥还利用太湖这个辽阔的水域,使吴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強大的水师。这支水师之所以強大,在于水兵的训练有素和舰体规模的厐大。仅那划水的桨柄和宽厚的桨板就有好几丈长。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为父兄复仇,带着这支水师出胥溪,进长江,入楚都郢城(湖北荆州以北)。一路上,凡遇楚兵伏岸截击,船上吴兵便以那些巨大桨板拍苍蝇似的,将岸上楚兵拍成“肉泥”。因此,楚兵闻风而逃,吴军则迅即攻占了郢城。

这时,楚平王已经去世,继位的楚昭王也早已逃离了郢都。复仇心切的伍子胥没能逮住昭王,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将其尸首挖出,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这就是成语“鞭尸三百”的由来。

《吴越春秋》这样记载了伍子胥“鞭尸三百”的简要过程:

“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这段记载颇为形象:伍子胥在楚平王的尸体上抽了三百鞭后,还两脚踩住其肚子,右手剜出平王的眼睛,指责他为什么听信谗言,冤杀我父兄?

这个“鞭尸三百”的辱尸行为,从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来讲,是不道德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对伍子胥的行为称之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汉书》还说:“(伍子胥)败楚师,屠郢城,妻昭王母。”意思是说,伍子胥不仅“鞭尸三百”,还把楚昭王之母、亦即楚平王之妻强奸了。

据此,有人将伍子胥列为中国历史上“十二大盗墓狂人”中的最毒者。

吴人感恩端午节初見端倪

吴军伐楚之后,吴国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中脚拇趾中箭而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伍最高官职,称相国公。

495年,继位的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诈降中“卧薪尝胆”。伍子胥慧眼识敌,建议杀勾践一举灭越。夫差不从,却急于进图中原而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先灭越后攻齐。这时,亦即公元前484年,夫差听信太宰伯噽谗言,诬伍子胥联齐反吴,赐宝剑,令伍自刎。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果如所料,伍子胥死后十一年(前473),勾践领着越军从姑苏东门入城,夫差自刎,吴国就此灭亡。

悲惨现实使吴人大彻大悟,伍子胥兴吴功盖天下,他是姑苏城最早的建城人,也是苏太运河和我国第一水师的创建者,更是吴国成为春秋霸主的功成者。早在伍子胥被害之后,那些穿梭于胥溪的船夫们总会触景生情地想起伍子胥功成胥溪的伟大功绩,每每船上进食,常将携带的锅巴、饭粒等撒于水中,表达对伍子胥的感激之情。但食物每至水中,就被魚群争食以尽。于是,船夫们便以芦叶包食,沉入水中。这就出现了粽子祭祀的雏型。为何选定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据我考证,五月初五,既非伍子胥的生日,也不是他的祭日。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这是借用两个“五”的谐音,隐喻伍子胥的“伍”、吴国的“吴”,加上端而直立的“午”。以兹蔽开夫差的封杀。

夫差自刎后,吴国灭亡了,统治吴国的越王恨透了伍子胥。再后来,越国被楚国所灭,楚军对伍子胥更为憎恨,这样的恨伍氛围足足延续了2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懂得报恩的吴人逐渐以隐喻方式,丰富了祭祀伍子胥的具体做法。伍子胥以巨舰攻楚,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缘由。伍子胥“鞭尸三百”,引出了避嗅、阻毒和驱虫的联想,这就是端午节挂艾叶、送香包、喝雄黄酒等习俗的背景。如此代代相传,无形之中,就把饮食文化、军体文化、医药文化以及儿童文化等揉为一体,成了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投江端午文化走向世界

虽说文化无脚走天下,但其理想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往往依赖名人的推介。端午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屈原功不可没。

屈原(约公元前340一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先后流放至汉北、沅湘流域。

据史书记载,伍子胥死后206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流放中的屈原深感楚国前途无望,自己的政治理想亦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以身殉楚。

屈原一生心系国家,尤其流放期间,他以卓越才华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深得百姓崇爱,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这些作品融入个人人生遭际和政治理想,以忧国忧民为主旨,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骚体”流派。西汉刘向辑录屈原等人作品所成的《楚辞》,成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江殉国,楚人以吴人投粽江河祭祀伍子胥的办法,以寄托对屈原不屈精神的缅怀和歌功。

因为屈原的名人效应,加上他那丰硕的诗歌杰作,以及以身殉楚的人格力量,纪念他的端午节习俗大放光彩,其影响力随着他的不朽诗作很快响彻世界。

相比之下,端午节缘自胥溪的历史故事则渐为人们忘却了。

造成这种楚人唱响吴人歌的历史现象是有原因的。我国帝王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王家基因。而伍子胥竟以“鞭尸三百”相“回敬”,岂能容忍!加上他助吴伐楚,这在楚君乃至其后历朝君王眼里,都是不可饶恕的反叛罪孽。站在这样的历史制高点上看问题,端午节缘自伍子胥说匿名于世是不足为怪的。而“屈原投江”说则为端午节注入了新的元素,使之成为我国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页教材。

由此看来,端午节缘起的伍子胥说和“屈原投江”说,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现象,不应受历史局限的影响而有意或无意地排除什么、隐匿什么。

综上所述,我将端午节的两种缘出归纳为“一脉相承”说,不知妥否,欢迎指正!

作者著于20226月3日


本期【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大家有需要交流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分享,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者:薛国强
校审:李   伶

李伶:重大发现|西藏与北方旱区存天然输水通道,藏水北调不是梦
河海大学学者发现长白山天池是藏水北调“地下河调水”的天然出水口,不啻我国水利史上一声春雷
【科研速递】河海大学学者在青藏高原大尺度流域水量平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李伶:鬼斧神工,“地下河”直通沙漠!藏水北调或梦想成真?


本公众号设有投稿专栏,诚邀各位专家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