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钩沉]百多年前国人从对于照相的深度误解到趋之若鹜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6-05 发布于吉林

作者:一林冷月   2022-06-05

如今网红打卡地的“长枪短炮”,普通人的手机随拍,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这些普通画面本身也已然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但是你知道吗:在一百年多前照相术刚刚传入我国之初,还被认为是洋人“妖术”,能“摄取灵魂”的邪恶诬盅之法。当时民众对于照相误解颇多,甚至引发了中西冲突。为此,有照相馆动了歪脑筋,将错就错、反其道而用之,宣扬拍摄照片能摄去“衰运”,由此吸引了大批民众。当然,照相摄影的真正发展,还得有赖于大众落后传统观念的改变以及科技的普及。

  

尽管后来人们慢慢的熟悉并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但照相时不免还是心理压力极重,面对镜头表情木讷,甚至一副生无可恋的可怜模样...

随着西方势力不断侵入,西学东渐,人们接触的舶来品越来越多,眼界不断开阔,对于照相和摄影的态度也开始从恐惧排斥转而变成接受甚至喜欢。

  

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掌控者慈禧太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的木讷摆拍到后来的戏装作秀,玩儿的不亦乐乎...

  由于有了皇家统治者的开一代风气之先河,照相在清末即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镜头前摆出种种萌态,甚至连木笼里的犯人,都敢对着镜头吐出舌头...

  

  

  

当时中国各地照相馆已经呈现遍地开花普及之势,而且非常专注写实,主要拍摄肖像、个人与家庭留念照以及团体合影,因此“真”字也为商家青睐,成为晚清民国照相馆名字选用最多的汉字之一。追求馆名中国传统意蕴的同时,这些照相馆开始追求画面的意境之美,在灯光运用、背景道具、人物姿态、表情抓拍等方面,摄影师在模仿西方摄影造型的同时,又把中国人所认同的庄重、内敛、隐逸等精神追求融入照片拍摄和制作中,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照相馆审美范式。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首:当时所拍摄的一大批影像资料,拍摄和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市井风情...已然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旧貌、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对于后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电影,这这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照相从实用转向时尚,照相馆名也越来越有了国际范儿,社会名流尤其是明星如周璇、胡蝶等人的照片,成为都市风尚,普通百姓竞相效仿。照相馆印制大量明星、富豪大腕儿肖像进行商业销售,并在大众出版物上刊登,在普及摄影术的同时,所代表的时尚品位以及审美情调,也引领大众社会生活渐趋走向近现代化。

  


  

通过照相和摄影技术近现代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直观珍贵影像,让我们从中感知领悟这一天翻地覆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那些鲜活的细枝末节。展望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已以及拍摄手段的日新月异,一定会为我们展示出更加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美妙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