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窃听风暴》:存在的可能性

 新用户8785tsO9 2022-06-05 发布于北京

前言:《窃听风暴》是视频网站可以免费观看的一部德国电影,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每年都会重看一遍,每看都会有新的感受。前两天我又看了一遍,为此留下这篇笔记。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恐怕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电影在全面颓败和衰落的情势下所出现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杰作,奇怪的是,它的祖国却拒绝了它——在柏林电影节上竟然一无斩获,却在美利坚受到了热烈欢迎——被授予了当年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我听到过许多关于《窃听风暴》的评价,一般人对电影品质均表示了首肯和赞赏,但一旦涉及到故事内容时,又颇含不屑或轻薄,其中负面之反应说的最多的乃是他们皆会质疑在铁幕时代的东德,似乎绝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所塑造的那个"斯塔西"之特工,也即电影中的那位窃听者——他在受命侦听作家的过程中,被作家的思想和行为所感化,最终,在作家面临危机关头时他默默地营救了他,但整个营救过程作家本人却又始终浑然不觉。
       铁幕坍塌后,作家亦因写了一部关于这位窃听者的长篇小说而一时间声名大噪,他通过东西德合并后所公开的当年史塔西的档案馆之资料才了解到涉关他个人的故事,以及那个监听过他的“窃听者”,而在此刻,这名曾经贵为特工的窃听者却落泊为一名藉藉无名的送报员。
      "在铁幕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位良知醒觉者,纯粹是瞎编。"持此一观点者还拿出了当年东德的一位著名知识分子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那个人曾说:没有,当年东德的"斯塔西"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当年在东德的那个可怕的系统内其实没有这么一类觉醒的人。
可能。
       倘若我们再次回到当年东德的现实——残酷的现实,在冷酷无情、凄风苦雨的铁幕治下完全可能"没有一个"像《窃听风暴》所反映和刻画的那个"窃听者"式的人物。在当时,他所供职的"斯塔西"乃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庞大系统,亦或是一密不透风的组织结构,而具体的人,至多也只是附庸于这个结构的零部件,是规格化整齐划一且又失去了个性面孔的零部件。
       由此可见,在上世纪的铁幕时代,没有那样的一类人物当然没有问题,从现实的发生学角度看,很可能亦完全如是,也由此,仅仅这么一句否定之句式在无形之中亦准确地描述了铁幕时代之存在的社会生态。
      可是问题或许还存有另外一面。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打引号的"现实主义"——更准确地说是消费主义浪潮,居然悄无声息地荡涤和剔除了人们在审美意义上的审视和思考涉关这个世界的能力,以致我们似乎只知服从貌似铁板一块的"现实法则",而完全忽略了人生在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只承认哲学意义上的实然,却视而不见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可能的应然。
这是可怕的。这也将意味着我们从根本意义完全丧失了改变世界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自觉自愿地泯灭或抹除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乃至义务。更有甚者,乃是我们似乎不再相信人之身上还有良知和正义这一高贵的风范与品质。
     《窃听风暴》中的那位特工从坚信铁幕思想,坚定执行任务,到惊讶、震惊、怀疑、思考和最终的觉醒,这一切之刻画与描写,编导皆是诉诸于现实之可能性的,也即诉诸于未来的"枪口抬高一寸",电影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皆存有又还在沉睡的良知和正义之心。
      我,作为一名曾经在现实中的窃听者(我们当时的正式名称是:侦听员),我承认,当年我从未像影片之特工似的有过那么一种思想的演变过程,但我亦知,倘若当年我看了这部具有深刻反思意义的电影,我恐怕会因此而思考"可能性"的。
      今天,我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心潮起伏,久难平复,各种伤悲和疼痛,由此我也知道了我没有像我的许多同代人似的被时代所改变,所裹挟,我仍然还是原先的那个我,那个九死不悔的理想主义者的我。
                                    2022年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