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不是我预料的那样 文/金汇昆 “你看,这样一改,你的作文不一样了吧。”昨天晚上辅导时,我跟小于说。 “是的,整个升华了。”他笑着说,这笑容中似乎有光,完全不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的样子。第一眼看到他,我对他印象并不好。 “那么,你一定要认真地改这一篇作文。”我嘱咐道。 “好的,老师,我姐去年在北京批改高考试卷时,她给我记下了几段好句子让我背下来,就有'草木一秋,人生一世’这样的句子,我姐说当时的阅卷组长既有不满,又有赞誉,他说虽然这些句子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能产出这样的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他笑着跟我说,这笑容里能够看到掩盖不住的才华了。 “然后,你就用在文章里了,但是我给你删除了。”我笑着说。 “为什么删除?”他认真地问。 “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和整个文章的风格不搭调,这句话倾向于微微消极的抒情、感慨,而文章的整体风格是昂扬向上。”我解释道。 小于没有再就作文的事情问些什么,而是转移了一下话题。 “老师,您是我所有语文老师中唯一一个热爱文学的老师。”没想到,在简单酝酿之后,小于竟然给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确实是我没有料想到的,一时间我竟不知如何回应。 “文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当然,我最终还是回应了一句。 “老师,您觉得阅读小说会改变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吗?”小于又问道。 ![]() “那得需要一定的量,达到一定的境界,粗浅、浮泛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就像从量变到质变,需要量的积累。好书就是力量,只有能用起来才是力量,用不了最终等于没有。”我笑着说。 “老师,我和我爸、我妈经常共读一本书,然后我们就交流那本书。感觉可爽了,和您聊天我也感觉可爽了。”小于一语道出了他学习的“秘诀”——亲子共读。 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完全断定他——小于不是我预料的那样。小于是新转来的学生,我第一眼看到他,他正坐在班里的角落里,他的同桌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那时,我就眉头一皱,觉得这孩子也肯定调皮、捣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接着,我就再看小于的“面相”,微胖的身材,微长的头发,薄嘴唇,但脸上的肉不算少,虽然不至于说“横肉”。所以我猜想这个孩子不好沟通,性格也许死板,不爱说话。于是我就时刻谨慎。直到前天晚上晚自习的时候,小于主动第一次和我交流,问我他拟定的题目是否合适。 “鉴史谱新,青年启航。”看到这四个字时,我马上给予肯定,顿时教室里想起了掌声,我知道这是给小于的掌声。那时我意识到小于的“群众基础”还挺好。从这件小事儿起,我改变了对小于的印象。 “老师,我能再和您聊聊我关于文学的观点吗?”小于又说。 “可以,但是现在不行,今后有时间再聊。因为你们在学习,咱们长时间聊天会影响其他同学。”想了想,我这样暂时结束了和小于的聊天。 小于的话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孩子确实要深入读一些书的。 榷山 壬寅榴月(06.05)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