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上皮组织的认识.

 一叶绿地 2022-06-05 发布于四川

来源于 KPZG.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它们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称游离面;与其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一面,称基底面。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位于机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的上皮,细胞游离面常具有不同的结构,以适应各自的功能。上皮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但一般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透到上皮细胞间隙中。

按其功能,上皮组织主要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是构成腺的主要成分。此外,体内还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能感受特定理化刺激的感觉上皮,具有收缩功能的肌上皮等。 

上皮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细胞数量多,细胞外基质少。

皮细胞具有极性,一端朝向体表或管状结构内表面,称游离面;另一端与游离面相对,称基底面,此面借基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接;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所需营养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通过基膜渗透到上皮细胞间隙中。

上皮分类.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

根据结构和功能将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两大类。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腺上皮是构成腺的主要成分。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分布广泛,除关节腔的软骨面外,身体体表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都衬贴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具有典型的上皮组织结构,上皮细胞紧密排矾成层,细胞之间有少量黏合质起黏合作用,黏合质呈PAS阳性反应,说明含有糖蛋白(黏多糖)类。用硝酸银处理所显示的细胞界限就是黏合质。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间有一些特殊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连接。

被覆上皮可根据上皮细胞的排列层次和细胞形态进行分类。 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在垂直切面上的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单层上皮又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可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和变移上皮。

细胞层数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其他:肺泡、肾小囊壁层等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上皮等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气管、支气管等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等

角化的:皮肤的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互相嵌合。从垂直切面观察,细胞扁薄,胞质很少,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透。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立方形,核圆、居中。该上皮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和某些腺的导管等处,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细胞为柱状,核长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其长轴与细胞长轴一致。该上皮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等器官,有吸收或分泌功能。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中夹有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这些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观察貌似复层,而实为单层

复层上皮.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因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在上皮的垂直切面上,细胞形状不一。紧靠基膜的一层基底细胞为矮柱状,为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部分干细胞向浅层移动。基底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再上为几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最表层的扁平细胞已退化,逐渐脱落。这种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的连接凹凸不平,可增加两者的连接面积,既保证上皮组织的营养供应,又使连接更加牢固。位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的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于硬,并不断脱落,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表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食管、肛管、阴道等腔面和角膜表面。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复层立方上皮是由两层或数层细胞组成,表面细胞为立方形。上皮深层的细胞为立方形或多边形,附于基膜上。中间层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此种上皮少见,可见于肛管和女性尿道近开口处。汗腺导管是较典型的复层立方上皮,由2-3层立方形细胞组成。

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表层细胞为矮柱状,胞质内含较多糖原,游离面常有分散的微绒毛。深层细胞为立方形或多边形,附于基膜上。中间层细胞多为横行的梭形细胞。细胞间形成嵌合连接,利于上皮的伸展。此种上皮也较少,见于眼结膜穹窿部、尿道海绵体部、肛门、咽、会厌喉面和一些腺的大导管等。有时也见于软腭鼻面和喉。有人将釉器的上皮也归入此类。位于咽、会厌.软腭和喉的上皮和胎儿食管的上皮,其柱状细胞的游离面常见纤毛,称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细胞。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如膀胱空虚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膀胱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其表层细胞大而厚,称盖细胞。一个盖细胞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

变移上皮变移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上皮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在与外界接触摩擦频繁的表皮和口腔上皮等是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其浅层细胞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角化现象,使之具有较强的抗摩擦、抗溶解和抗渗透能力,从而增强了保护和防御作用。胃肠黏膜上皮则由具分泌和吸收作用的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而肺泡和毛细血管等上皮则为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以适应于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 

腺上皮.

在机体内,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为腺

腺上皮腺上皮

在胚胎时期,胚体某些部位的上皮向其深层的间充质增生,形成细胞索(有的可反复分支)。细胞索内出现管腔,其末端的细胞分化为腺上皮,围成腺泡,又称分泌部。其余部分分化成导管,将分泌物输送到某处上皮表面。其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腺的间质和被膜。这种腺称为有管腺或外分泌腺,如汗腺、唾液腺等。有的腺在发育中其导管退化、消失,称无管腺或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其分泌物通过腺上皮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对特定的器官或细胞的代谢功能有特殊的调控作用,这种分泌物称为激素。这些器官或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外分泌腺可分为单腺和复腺。 分泌部的形状为管状、泡状或管泡状。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态分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等。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组成.中央有腔。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常称腺泡。腺细胞多呈锥形,由于分泌物不同而形态各异。根据腺泡的分泌物种类不同,将腺泡分为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三种。导管直接与分泌部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将分泌物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有的导管上皮细胞还可分泌或吸收水和电解质。

特化上皮.

体内还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感觉上皮、肌上皮和生殖上皮等。

感觉上皮内有特殊分化并具有感受特殊刺激的细胞,如味蕾、嗅上皮,内耳位觉和听觉感受器及视网膜等;其中的视网膜是由神经组织构成,则为神经上皮。生殖上皮仅见于睾丸生精小管。肌上皮是指某些腺泡细胞基部具有收缩功能的肌上皮细咆。

特化结构.

扁平上皮扁平上皮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极性是指上皮或上皮细胞两面的结构和功能的某些差别。上皮组织的细胞与其功能相适应,常分化形成多种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有的是由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的,有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如有些上皮细胞游离面常有微绒毛和纤毛,以扩大表面积或推送黏液和异物的排出。上皮的基底面有一层薄膜结构,称基膜,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上皮细胞的侧面除有少量黏合质外,还形成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使细胞彼此紧密连接。这些结构的形成及其发达程度,往往与上皮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功能特点相关。这些结构也并非上皮组织所特有,也见于神经组织、肌组织、结缔组织。

上皮细胞内细胞器和上皮细胞膜上的许多酶、抗原、受体及膜蛋白等的分布,往往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显示极性差异。除纤毛和少数部位较厚的基膜外,都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上皮或上皮细胞朝向身体表面或器官腔面的一面称为游离面或细胞顶面,不同上皮的细胞游离面因接触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有的上皮细胞顶面分化出微绒毛和纤毛等特殊结构。 

·   微绒毛.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直径约0.1μm,在电镜下清晰可见。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变短。光镜下,密集的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纹状缘(小肠)或刷状缘(肾小管)。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 纤毛.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一般长5-10μm,直径0.2μm。纤毛中轴的胞质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包括2条中央微管和周围的9组双联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把上皮表面的黏液及其黏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上皮细胞的侧面.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没有明显的细胞外基质,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在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为细胞连接,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   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在紧密连接处的膜内,蛋白颗粒排列成2-4条线性结构,它们又交错形成网格,带状环绕细胞。紧密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  中间连接.

中间连接 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相邻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膜的胞质内面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组成终末网。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   桥粒.

桥粒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丝状物,间隙中央有一条与细胞膜相平行而致密的中间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胞质中有许多直径10nm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袢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像铆钉般把细胞相连,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结构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在超薄切片上,连接处相邻细胞膜高度平行,细胞间隙仅约3nm,内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用冷冻蚀刻复型等方法显示,缝隙连接处的胞膜中有许多规律分布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它们聚集为大小不等的斑状。每个连接小体直径7-9nm,由6个杆状的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管腔通连,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上皮细胞的另一面是基底面(basal surface)或底面,一般均附着在基膜上,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

·  基膜.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由于很薄,在HE染色切片一般不能分辨;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基膜较厚,可见呈粉红色。用镀银染色,基膜呈黑色。在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基膜的功能除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基膜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质膜内褶.

质膜内褶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质膜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   半桥粒.

半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半桥粒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也有附着板,张力丝附着其上,折成袢状返回胞质,主要作用是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更新再生.

上皮组织的更新.

正常状态下,上皮细胞不断地衰老、死亡和脱落,并由新生的细胞不断补充更新。新生的细胞一般来自于上皮内的未分化细胞(干细胞)增殖补充,如表皮和食管等处的复层扁平上皮及气管的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是由深层细胞分裂增殖补充;胃和小肠的单层柱状上皮则分别依靠胃小凹和肠腺陷窝处的未分化细胞增殖补充。

上皮组织的再生.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复层扁平上皮表面的细胞不断退化脱落,由基底层的细胞不断增生以补充脱落的细胞,这是生理性再生。当上皮组织受到炎症或创伤等因素作用引起上皮组织的损伤时,由周围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生,修复创伤表面,这是病理性再生。上皮细胞很易脱落,临床上常用尿液、痰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检查脱落细胞,或从食管、口腔、子宫颈或阴道等部位刮取上皮细胞制成涂片,观察细胞的形态,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   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损伤后,由损伤边缘或基底细胞增生并逐渐向缺损的中心区迁移,开始为单层上皮覆盖创面,以后再增生分化成复层鳞状上皮并角化。胃肠黏膜被覆的柱状上皮损伤缺失后,也由邻近上皮的基底细胞或由残存的腺体的腺颈部上皮增生,覆盖缺损区的表面。新生的上皮细胞起初为立方形,以后增高变为柱状细胞。

·   腺上皮再生.

因腺体受损的情况不同而异。如腺体受损只是腺上皮的损伤而基底膜未被破坏,则腺上皮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完全可通过残存的腺上皮细胞增殖而使原腺体完全修复;如果腺体受损时腺上皮及其基底膜同时被破坏,则难以再生。构造较简单的腺体如子宫内膜腺、肠腺等可从残留部细胞再生。肝细胞有活跃的再生能力,可分为三种情况:①肝在部分切除后,通过肝细胞分裂增生,短期内就能使肝脏恢复原有大小;②肝细胞坏死时,无论范围大小,只要肝小叶网状支架完整,从肝小叶周边区再生的肝细胞可沿支架延伸,恢复其正常结构;③肝细胞坏死较广泛,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转化为胶原纤维,或者由于肝细胞反复坏死及炎症刺激,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形成肝小叶内间隔,此时再生的肝细胞难以恢复原有肝小叶结构,成为结构紊乱的肝细胞团,如肝硬化时形成的假小叶。

上皮化生.

上皮组织的化生是指在某些病理因素的作用下,或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理化因素的刺激,某些已分化成熟的上皮可转变成另一种上皮,称为化生。 

·     鳞状上皮化生.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者或慢性炎症损害时,可转化为鳞状上皮。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通常仍为可复性的。鳞状上皮化生可增强局部的抵抗力,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上皮的功能。

·   肠上皮化生.

常见于胃体和(或)胃窦部。根据化生的形态及所产生的黏液可分为小肠或大肠型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黏膜糜烂后黏膜再生时。

上皮肿瘤.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后者则是常说的癌症。医学上将癌症分为两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来源于间叶组织(肌肉、血液骨骼、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上皮组织肿瘤上皮组织肿瘤

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最为常见,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大部分起源于上皮组织.。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癌生长速度快,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发生在皮肤、黏膜表面的可呈息肉状、菜花状、蕈伞状,肿瘤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实质器官内的常为不规则结节状,呈蟹足状或树根样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较干燥。光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腺管状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网状纤维染色可见网状纤维位于癌巢周围,而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大多数癌早期易发生淋巴道转移,到晚期可发生血道转移。

例如,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组织。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或摄入刺激性以及腌制性食物等均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癌症预防小知识:戒烟控酒,维持正常体重,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高能高脂饮食,忌高温油炸食物,忌腌制高盐食材等。

组织工程.

上皮作为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当发生较大面积的上皮缺损时,通常需要上皮移植(自体或异体)来修复,但存在供区损伤或数量不足的问题。近年,应用组织工程构建上皮修复创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用于上皮组织工程的干细胞主要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及表皮干细胞。

常用支架材料有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L乳酸和聚DL乳酸等);胶原、壳聚糖、脱细胞真皮基质、透明质酸、人脱细胞羊膜、琼脂、角蛋白等。支架材料的作用在于为细胞提供增殖、分化的空间,同时重塑其外形。现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分为化学合成的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和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一、上皮细胞.    来源于KPZG.

上皮细胞是位于皮肤或腔道表层的细胞。上皮细胞根据器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分类.

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等,而通常所说的上皮就是指被覆上皮(大部分上皮覆盖在身体表面或衬贴在有腔器官腔面的称被覆上皮。)

上皮细胞按细胞层数可分为单层和复层两类,按形状可分为柱状和鳞状。

柱状上皮细胞: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器官、肺、胃、肠、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等部位。

鳞状上皮细胞:被覆于全身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道、阴道的全部以及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分为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

作用.

皮肤外层的上皮细胞普遍角质化,有保护和吸收的作用。

腔道中的上皮细胞多分化,有分泌,排泻和吸收等功能。

消化器官和肺等器官表面的上皮细胞,对于消化吸收、交换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角化病

角化病的病因是角化毛孔被角栓闭塞,呈毛孔性角化小丘疹,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有库辛氏症候群。也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为注射或服用皮质类固醇以后,才发生此种皮肤病。常见于异位性倾向的病人,或遗传性,多发于同一家族。所以,还没有开始医治时,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诊断毛囊角化病是属于哪一种。治疗的药物包括维甲酸霜剂或凝胶。这些霜剂或凝胶大多会有一些不良的反应。

角化损害主要发生于掌跖部,表现为:

点状角化型:似掌跖点状角化病,有时仅可摸到粗糙的角化点而不易看到;

 鸡眼状角化型:为本病的典型病损,多对称分布于双侧掌跖,为鸡眼样角化突起,中央略凹陷,并常融合成片;

疣状角化型:似寻常疣,但多发而对称分布,可融合成片;

 皮角样型;

角化斑()疹型:多发生于躯干,褐色,米粒到指甲大,表面粗糙,基底呈皮色或暗红色;

⑥其它少见的类型还有汗孔角化症样、老年疣状、苔藓样、毛囊炎样及毛细血管扩张样等,同一患者可以有多种角化病变存在。

除了角化性皮损外,躯干、四肢等处还可见到色素异常改变,常为色素沉着(弥漫性褐色斑),杂有色素脱失(白斑),称为砷黑变病。特别是在脐部的五彩纸屑样色素沉着,是慢性砷中毒的典型佐证。角化病可以癌变,多为鳞癌。Fierg追踪观察了262例服用砷剂的患者,发现有40.4%发生了掌跖角化,有8%并发了皮肤癌,其中以Bowen病最多。砷剂所致的Bowen病还可合并有内脏肿瘤,Bowen病的出现平均比内脏肿瘤早6.26年。

组织象多种多样,主要有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网状型(腺样型)三型。所有类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其特点是瘤下界平坦,并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一条直线上。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

初起损害为一个或多数淡黄或浅褐色界限清楚的扁平损害,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天鹅绒样到轻度疣状。直径不超过1cm,以后缓慢增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直径不超过3cm,表面常附有油腻性鳞屑,故称脂溢性角化病,不少损害表面可见角栓。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等处;除掌跖外,亦见于四肢等其它部位。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疾病检查.

角化病 

角化病的病因是角化毛孔被角栓闭塞,呈毛孔性角化小丘疹,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有Cushing’’sSyndrome。也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为注射或服用皮质类固醇以后,才发生此种皮肤病。常见于异位性倾向的病人,或遗传性,多发于同一家族。

1.好发部位出现典型的皮损,呈粘贴样外观;

2.组织病理:角化过度和乳头状瘤样增生,可见角囊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构成。

辅助检查.

1.本病容易诊断,有时要和黑素瘤和色素基底细胞癌鉴别,检查专案可以选用检查框限“A”

2.Leserˉtrelat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C”

疾病诊断.

1.婴儿期发病,常有家族史。

2.损害只限于掌跖,对称分布。患处皮肤变厚、发硬、光滑、发亮、干燥,呈淡黄色,边缘截然。常于冬季发生皲裂。

3.一般无主观症状,裂隙较深时有痛感。有些病例赫汗。

4.病程终身不变,外伤后可加重。

5.与角化型足癣等鉴别。

疾病治疗.

某些地区系由于饮用高砷水所引起(一般为三价砷)。因重视环保工作而使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因应用含砷药物(如中药雄黄)而引起发病者仍时有发生。砷剂进入体内后与含硫基的蛋白质结合,表皮角蛋白因含有较多巯基,故含砷量高,同时由于砷剂抑制了巯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因而可产生较多的黑色素。

1)二巯基丙磺酸钠0.25g/d,肌注,用药3d、休息4d为一疗程,可重复使用数个疗程;或用二巯基丙醇每次2.5mg/kg,一日13次,肌内注射,用药3d、停药4d为一疗程,一般可用23个疗程。

2)口服青霉胺0.20.3g,一日3次,用药57d,停药23d

3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每日1次。

4)皮损局部可外用2.5%二巯基丙醇软膏或皮质类固醇霜。

在治疗最初几周,可能会出现红斑、烧灼感或脱皮现象,怀孕妇女也不可以使用,所以,这些药物不是要买就可以买。要在医生的监督下才可以使用。医生也要检查皮肤,才能够给予适当的剂量的药物,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毛囊角化病不能够完全消除,只能够使到它不会很明显,此病也不能够完全根治,除非是属于某种病所引起的毛囊角化病。

疾病分类.

脂溢性角化 常发生于老人的面、颈、胸、背与发际处,原因不明。表现为轻度隆起,棕黄色,大小不等,大至蚕豆,表现有角质鳞屑或油腻样外观的脂溢性结痂,逐渐出现色素沉着。位于颈部的有时呈半球样外形,发黑,光亮,需与基底细胞癌、黑痣相区别。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用冰冻或电凝法去除。

脂溢

老年性角化.  最多发生于老人皮肤的暴露部位,如前额、面颊、耳轮、手背、前臂等处,男子还可发生于脱发的头顶。开始仅出现小而色红的区域,界限分明,有少数扩张的血管,以后逐步发展为偏平与隆起两型。扁平型的表面为发干、灰色、粗糙的皮肤,以后出现皮痂,经若干年后可发生恶变。恶变的最早表现为向周围浸润,多发展为鳞状上皮癌,除发生于耳部的转移较快外,一般部位转移很慢。隆起型的界限分明,局部皮肤上出现灰、黑而厚的角化,以后可发展为棘细胞瘤。治疗可采用局部冷冻、电烙、电凝或激光去除。

皮肤暴露部分的小片暗色鳞屑病变,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或在夏季出现于年纪较轻皮肤较白的人。少数会变为恶性皮肤癌。

光化性角化病.   常曝晒在阳光下的人很可能长小小的皮肤瘤,这叫做光化性角化病,它出现的形态有好几种,例如不易见但摸得着的粗糙斑块,或是粉红色、扁平、稍带鳞状的斑点,直径小至l厘米以下,大至2厘米。它们是人体最常见的瘤,但是不幸的是,这其中的1%~25%会变成恶性瘤,有时是在长瘤10年或更久之后才转变的。这种角化病是日晒引起的皮肤伤害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它呢?方法是避免日晒、使用防晒油、戴帽子、穿长袖衣及长裤。而已经患此病者,或以前得过皮肤癌者,还需要遵守低脂饮食的原则。因为根据一项最近的研究显示,光化性角化病患者如果将脂肪的摄取量降低到每日总摄取热量的20%以下,那么新的角化瘤的出现数量就会减少2/3。

光化型

***角化指皮肤角质层出现过度的增生、肥厚,属于皮肤疾病,可导致皮肤粗糙且出现角质栓。形成角化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机械性刺激、非感染性炎症、病毒感染、肿瘤等,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

1、机械性刺激:局部皮肤反复摩擦或反复挤压可以导致局部皮肤出现角化,例如神经性皮炎导致过度搔抓、刺激,局部皮肤会出现角化增生,脚底的皮肤由于反复挤压和摩擦形成的足部胼胝、鸡眼,也是局部角化增生。此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促进皮肤角质松解的药物,如尿素乳膏、水杨酸软膏等进行治疗,或者使用物理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冷冻等,去除过度角化增生的皮癣;

2、非感染性炎症:如慢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由于局部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肥厚。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炎的药物,如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来抑制局部炎症;

3、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其他病毒感染病变,如寻常疣、扁平疣,需要采用物理治疗的方式来去除疣体,如激光、冷冻等,即去除局部的角化增生;

4、肿瘤:如角化棘皮瘤、鳞状细胞癌可能会存在局部皮肤的角化增生和肥厚,此时患者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切除肿瘤病灶,以达到治疗效果。

患者出现皮肤角化的情况,除了可以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外,同时也需要避免机械性摩擦、抓挠、局部挤压,可适当多摄入一些胡萝卜、鱼类、鸡蛋、苹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利于身体皮损部位的恢复。

***皮肤角化单从字面上指很多疾病,比如掌跖角化症、角化性手足癣、湿疹等,但一般的皮肤角化指毛周角化症,即通常所说的鸡皮肤,可能属于一种遗传性疾病,与维生素A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目前只能做到对症治疗,无法做到根治,具体治疗如下:

一、轻度角化:外用治疗为主,1、局部使用能够软化皮肤、促进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加的药物,比如尿素软膏、尿囊素霜等。2、使用角质剥脱剂,比如水杨酸软膏、果酸起到剥脱作用,使皮肤异常角化角酸脱落,改善毛周角化症状。3、外用的维A酸乳膏制剂,具有调节毛囊周边皮肤角化作用,使皮肤角化症状得到缓解;

二、严重角化:口服维生素A或者异维A酸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确,但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皮肤角化症在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称为毛周角化,也称为鸡皮。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下颌部位、耳前部位、四肢、上臂、大腿表面都会有毛囊一致的丘疹,摸起来比较粗糙、角化,甚至有点扎手,鸡皮一样的外观,这种称为皮肤角化、毛周角化。

治疗主要分两个方面,不同部位可以用不同浓度维A酸软膏,每天晚上抹一次涂在患处。最主要的患病以后要注意保湿,一定要注意清洁完后外用保湿剂,也可以缓解毛周角化情况。
另外,在饮食上注意多添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胡萝卜,这是脂溶性吸收的维生素,尽量炖到肉汤里或者做成肉馅,补充维生素A。还有在动物肝脏里面,维生素A含量也比较高,在平时饮食不过于油腻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充动物肝脏,对皮疹也有一定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