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神器kindle为什么走到了“尽头”?

 与管理者同行 2022-06-05 发布于湖南

6月2日下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信息:kindle退出中国市场了,买的那么多电子书怎么办?我回复说这东西在闲鱼上有很多。之后我开会去了,会议结束后,我才进一步留意到:亚马逊宣布2年后在中国停止电子书运营……接下来的两三天,我留意到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在感慨kindle给予自己的帮助,有人说自己阅读量的提升完全得益于kindle的出现,也有人感慨自己至今未近视,也得益于kindle的墨水屏阅读……

从kindle进入中国以来到今天,我算是kindle的忠实拥趸,还经常作为她的义务宣传员,记得有一次在地铁上,旁边有位老人很感兴趣我的kindle,我停下来和他详细的介绍kindle的种种好处,最后还主动帮他找到购买链接,并且告诉他,他关心的《读者》、《故事会》等书籍,在上面都能买到……

2013年6月7日,kindle进入中国,当时是其第五代产品,广告宣传语是“比杂志还要薄,比平装本还要轻。” 7号上午,我在乌镇汽车站看到这条信息,8号一早我就到附近的苏宁买了一台,当时在太阳下打开了试了下,发现无比清晰,且不刺眼,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兴奋感和新鲜感,之后算是开启了我快速阅读的“新局面”。

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在使用kindle之前通常每个月买3-5本书,但是在这3-5本书里,总有1-2本和自己想像中有太多的出入,或者发现根本概就是一本“烂书”,所以常常手上也并没有很多可读的书;当时,出差的时候经常在箱子里放上一两本书,有时候出差久了,读完了,没有书读,有时候发现带的书不喜欢,最后也是没有书读,而且把书放在行李箱里,重不说,还比较重且占位置……最后是尽管有阅读习惯,但“条件”不好,所以常常阅读量比较小,有了kindle后,发现一次可以装上上百本书,一方面当时亚马逊本身有非常多的免费书籍,另一方面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资源。事实上,也正是那段时间,有较长一段时间,我几乎一天读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客观的原因是自己所知道的管理学经典著作网上都能找到免费资源,并且可以用kindle“一网打尽”的装进去……

我的第一个kinlde用了差不多5年,功能一切正常,现在仍然可以使用,之后换了一款新的voyage,这一款产品给我最好的体验:一是有触控按压翻页,二是有背光灯,前者真正实现了单手握住且翻页的功能(在地铁上阅读尤其适用),后者解决了光线不好环境下的阅读,记得刚收到产品时,我还特意配了个原装保护壳,我身边的朋友完全不能理解这一点,因为原装壳的价格是499(相当于一个入门版kindle的价格),voyage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续航能力强。这款产品去年在高铁上弄丢了,里面大概装了有1200本书,打电话问客服有没有办法找回来,告知说不能找回,但是可以通过线上将kindle上全部的资料抹掉,后来,我一想没有抹掉数据,一是这些数据中并没有什么很私密性的东西,都是一些电子书,另外,我更希望假设捡到这台kindle的人也是位爱阅读之人,那么也可以让这些书更一步发挥好的作用。

刚弄丢voyage时,原本想着用手头的科大讯飞办公本来替代阅读器,但是用了两天,发现很不习惯,于是入手了一台最新的Oasis3,买了最高配置的版本,也配了原装保护壳,估计这是我的最后一台kindle了,未来两年要把所有的书都下载到设备里,指不定哪天就只能放在书架上了“供”起来了……

我这两天一直在想,kindle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去年我在选择更新电子阅读器时,发现市场上同类型的产品已经非常丰富,并且有着拥有更多功能的产品,有些产品带手写笔(更方面做笔记),有些产品能装一些专门的APP(如漫画),有更多元的阅读体验,也有些产品有更大的屏幕(如10.3吋)等……最后,仍然选择kindle,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延续使用过往的资源。事实上,去年年底,我开通了得道电子书会员,在很多层面上发现得道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更胜一筹,唯一不便的是用手机阅读容易被干扰(得道也有自身的阅读器,而且有很多款),这样一来,到今天,我发现很多碎片阅读时间都是花在得道上的。只有周末,有时候能有一整块时间(如1个小时)时,我才会拿出kindle来阅读,用kindle主要是读一些大部头的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一个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有客户愿意为他的产品或服务买单。像我这样一位kindle的忠实拥趸(过去10年,不完全估计我用kindle至少阅读完500本书,至今我的kindle图书馆里有1324本书)似乎无意识减少了使用她的时间,并不是说我不用电子阅读器阅读了,而是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自然的选择了其他产品,事实上,我还在刻意的保护着我对kindle的“喜欢”,因为她给了我很多的便利和帮助。

在很早以前,我分析过kindle刚发布时,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的核心原因:有大量的可读书籍。实际上,在kindle刚刚推出的同时,sony也推了他的电子书阅读器(我记不得具体名称了),而且sony的阅读器继承了sony产品一贯的科技范,其硬件从各方面来讲都远胜当时的kindle,唯一的缺陷是可阅读的书籍太少(这背后有日本社不放开电子版权的原因),而当时kindle上的阅读量是sony的上百倍,而且在快速地加着……

今天,同样是“电子书会员”,无论是得道、微信读书还是当当等,会员几乎能够阅读其平台上所有的书籍(少数部分要单独购买),但是亚马逊的kindle Unlimited会员一直沿用“借书”模式,且每次只能借10本,还掉1本才能借下1本……在其他平台都是无边界、无限制的大背景下,kindle更像是个“实体图书馆”,给用户更多的“不便”。之前,我也是kindle Unlimited会员,持续了5年时间,后来到期了,并没有很强的续费意愿,实际上,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图书馆借书一次能借30本了,而且不再需要押金,有些馆还能“无限期”续借(逾期不再罚款)……

另一方面,当国产竞品在高清墨水屏、印刷级观感、强续航、大内存、冷暖双色以及UI设计等硬件条件上持续发力时,kindle似乎依然沉浸在“媲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中不能自拔。十几年来只在机器材质、阅读灯、处理器等方面小修小补,几乎起不到改善使用体验的作用。许多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翻页卡顿明显、读取速度慢、墨水屏容易磕碰损坏、仅支持黑白屏呈色效果、无法呈现彩色配图书籍……难怪业内人士指出,Kindle“就像被困在时光里的老人一样,在创新上乏善可陈。”

最后,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代Kindle和iPhone初代都诞生于2007年。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两款产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品,都肩负着创始人颠覆行业的野心和憧憬,最为核心的理念,都是追求极致和极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