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巴达--起源

 时震球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终于,希腊走出了黑暗时代。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文明复苏了。黑暗时代过后,希腊文明进入了上升期。

由于缺乏翔实的文字记载,我们现在只知道,在经历了300年的倒退后,希腊文明又活跃起来。至于为什么会是这个时间,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文明再次进步,目前谁也说不好。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复苏的希腊,是一个怒放的生命。迎接希腊的,是辉煌璀璨的城邦时代。

如果把希腊看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那么这些城邦就是一个个国家,希腊历史上那些恩怨情仇的故事都是在一个个城邦之间展开的。

城邦,希腊语中叫Polis, 这个词后来就成了许多拉丁语的词根:比如公民(Polites)、宪法(Politeia)、政治家(politikos)、政府(politeoma)。同样,城邦的拉丁语最后也演化成为英语中政治(Politics)的词根。从这个语言的演化发展历史来看,城邦是古希腊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依托,而以此衍生出来的生产、生活、内政、外交,都是在城邦这个核心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所以从古典希腊时期的一开始,底层的基因中就蕴含了市民文化和公共生活的特色。城邦时代因此成为了希腊文明的核心时期。

这个核心时期,我们将围绕两大主角展开:雅典与斯巴达。

率先崛起的,是斯巴达。

当希腊复苏后,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恢复繁荣,这些因素必然带来人口的增长。但是前面说了,由于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希腊粮食生产并不丰富,地主家里也没多少余粮,养不活这些激增的人口。于是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年时间里,接连出现了两拨大规模海外殖民

第一波移民主要殖民方向是希腊往西的地中海地区,涵盖了今天意大利南部和法国。希腊人天生就具备航海的天赋,随着商业的发展,希腊人通过海路又一次将生意做到了地中海世界。相应的,也就将殖民开拓到了地中海深处。人们所到之处,就建立新的城镇,时间长了,这个城镇就有了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治理体系,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后升级成为新的、独立的城邦。今天法国的马赛、尼斯,意大利的莫西拿、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上的巴勒莫,都是当年希腊第一次海外大殖民时期建立的。

(西西里岛)

第二波移民潮是第一波移民潮的接力。主要方向是爱琴海周边。这个时期随着希腊半岛上的居民外出讨生活,渐渐地爱琴海四周各个角落都没这些人给塞满了。打开地图,如果把希腊古典时代鼎盛时期的城邦都给标上去的话,你会发现爱琴四周的陆地,包括希腊半岛、色雷斯、马其顿和对面的亚洲爱奥尼亚地区,大大小小建立了超过一千个城邦,就像断线的珍珠,散落在爱琴海周边的各个角落,极其壮观。

斯巴达崛起于第一次海外殖民时期,而雅典崛起于第二次。

(两次殖民后的地中海世界)

斯巴达最早成型于黑暗时代,当时北方的多利安人入侵后,灭亡了当地的迈锡尼文明,建立起了最初的斯巴达城,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斯巴达坐落在一个叫做拉科尼亚区的地方,位于伯罗本尼撒半岛上靠东位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平原地区,适合耕种,应该说在希腊地区有这种自然条件的着实不多,所以斯巴达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城邦。大家众所周知的斯巴达陆上实力强悍,海上力量薄弱,背后就有这个经济原因。

黑暗时代的斯巴达,逐步对外扩张,渐渐成为了拉科尼亚的霸主。到了第一次大殖民时期,斯巴达开始加速对外征服的脚步,通过不断的征服周边地区,斯巴达一步步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大大小小的城邦,崛起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乃至整个希腊的扛把子,并且将他的霸主地位一直保持了300年。

奠定斯巴达成为希腊第一强国的,是两次与美塞尼亚的战争。

要说这个美塞尼亚城邦,他的居民和斯巴达人是同一个祖宗。相传当年多利安人入侵时,有三个兄弟,自称是赫拉克勒斯的后代,指挥军队各自占了一块地方,分别建立了阿尔戈斯、斯巴达和美塞尼亚。所以美塞尼亚人和斯巴达人可谓同宗同源。地理上看,美塞尼亚与斯巴达隔着一座山,比邻而居。斯巴达需要对外扩张,一眼就看上了这个亲戚,原因也很简单,美赛尼亚地区的土地非常肥沃,人口也多,征服美塞尼亚,各种资源、财富就会滚滚而来。这对于人口压力巨大、财富需求激增的斯巴达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结果是,管你是不是亲戚,照打!   

(希腊主要地区

第一次美赛尼亚战争持续了20年。起因是有一次两个城邦在边境上进行联合祭祀,双方发生了冲突,斯巴达的一个国王在冲突中受伤,不久就不治身亡。斯巴达借着这个事情大做文章,打着报仇的旗号,正式入侵美塞尼亚。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斯巴达费了好大的劲,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最终如愿征服了美塞尼亚,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财富,人口。接着,斯巴达人将俘获来的人口都变成了奴隶,把他们赶到了土地上耕种,还让他们承担其他的生产劳动和市政建设,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奴隶不能做的。斯巴达人因此也就脱离了日常劳动,一天到晚花天酒地,游手好闲。吃喝拉撒都有奴隶伺候着,成了我们今天人嘴里说的“闲鱼”,舒服得招人恨!

今天大家谈到斯巴达,可能有一个刻板的印象,那就是斯巴达就是一帮五大三粗的莽汉,除了打仗,啥都不会。这个印象不对。早期的斯巴达,特别是在征服美塞尼亚、统一拉科尼亚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斯巴达社会经济文化一度非常繁荣,也出过著名的诗人、雕塑家、音乐家。斯巴达的手工制品,比如陶器,从制作造型到壶身绘画,都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文化成就最高的领域是音乐,在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中,有很多笔墨描写了斯巴达音乐方面的造诣。这个时期的斯巴达人,日子过多姿多彩,社会氛围轻松愉悦,公共生活相当丰富。这个时期,堪称斯巴达的“黄金时代”。

曾经的斯巴达,也是如风一般的美男子!

那么很多人就会困惑:既然曾经的斯巴达是一个时尚潮男,那后来怎么就变成了个满脸横肉的山炮了呢?

这就和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有关了。

刚才说了,斯巴达由于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日子简直幸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的压榨基础上的。你的日子越好,奴隶就被压得越惨。人的忍受力都是有极限的,你不加节制地剥削压榨奴隶,时间长了,必然招致反抗。第二次美赛尼亚战争就是反抗斯巴达压迫的奴隶起义。

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美塞尼亚方面的反抗异常顽强,而且美塞尼亚出了个极具军事天赋的领袖,他带领这帮被压迫的奴隶躲进深山和斯巴达人周旋,什么阵地战、游击战、攻城战等等各种战术玩得得心应手,变着法儿和斯巴达死磕,一度搞得斯巴达人吃尽了苦头。斯巴达男人几乎倾巢出动,过程双方厮杀非常惨烈,伤亡惨重。

这场战争斯巴达折腾得外焦里,发展到最后,竟然出现了斯巴达城内只剩下了女人、小孩和奴隶!长期的战争让斯巴达男人要么嗝屁了、要么脱不开身,可后方的日子还得过,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这些巴达女人被逼的只能和奴隶结可见当时的斯巴达为了对付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完全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这场战争打了差不多15年时间,最终,精疲力竭的斯巴达勉强把起义镇压了下去,取得了胜利。

但是这场战争对斯巴达内部冲击很大,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精英阶层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奴隶的反抗?以后怎样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一般来说精英阶层反思会形成政策制度。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思维的水准有多高,政策的适应性就有多强。那么斯巴达的精英们是怎么反思这场战争的呢?他们又有怎么样的政策动作呢?

一般而言,政策态度无非是鸽派和鹰派。就斯巴达而言,所谓鸽派,就是精英们认为问题出在了统治阶层压迫得太凶狠了,奴隶们是受不了才发动起义的。如果这样想,那么接下来就会对现行的制度做一些修改,对奴隶会有一些怀柔政策。比如税率稍微降一点,加班少一点,适当也给点儿工资,领导时不时出来讲个话,送个温暖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胡萝卜”策略;如果是鹰派,那么精英会认为问题不是压迫得太狠,而是手段太软,管理不够严、不够细,抓得不够紧,不够狠。要是这样想的话,那么接下来必定是严刑峻法,通过更加残酷和更加极端的手段控制奴隶阶层,对社会实行严苛的等级管理,总之就是一副正面硬刚的态度,这就是和“大棒”策略。

斯巴达的领导们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让大多数人做决策,明显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比较靠谱。退而求其次,适当的怀柔政策也可以暂时平息社会矛盾,而最差的就是在社会矛盾已经很激烈的背景下,继续使用大棒政策,这会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大棒除了当时抡起来觉得很爽外,几乎就是在给未来埋雷。但是斯巴达人脑回路比较清奇,思维不同凡响,他们恰恰就是选择了正面硬刚的鹰派策略。

你们这帮屁民,造反还想要温暖,蹬鼻子上脸的,都给老子等着!

于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面,斯巴达开始了著名的“吕库古改革”。结果就是:一个小鲜肉被生生改造成了糙汉子,而我们熟悉的那个山炮训练营,就这么被制造出来了。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产生差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