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力的游戏1:亚历山大登场

 时震球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上一篇我们讲到,腓力运用它卓越的政治手腕,成功骗过了雅典和其他希腊南部大大小小的城邦,成功翻越温泉关,进而占领了整个色萨利地区,马其顿的手也伸到了南部希腊的核心地区。至此全体希腊人才总算如梦方醒,所有人都明白过来,腓力接下来的目标一定是统一全希腊。

雅典人感到被骗了,然而为时已晚,此时的腓力已经如日中天,没有哪个希腊城邦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挡住腓力南下的铁蹄。

只能搞联盟。

于是回过味儿来的雅典人,对雅典城内亲马其顿的这一派进行了严厉的清算,被处死的处死,该流放的流放。接着主战派上台,这些主战人士上台之后,立刻派出大量使节游说全体希腊城邦,希望组成一个共同反马其顿的联盟,以保住希腊世界这仅存的半壁江山不再被马其顿人吞进肚里。

马其顿人当然不会闲着,在占尽地利、天时优势之后,马其顿又是一波扩张,不仅巩固了既得的战争利益,而且还把触角伸到了达达尼尔海峡,进一步威胁控制希腊世界的海上生命线。马其顿和希腊的关系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现在的情况很清楚了:

一方是腓力二世,他希望做希腊世界的老大哥,由他来结束希腊一盘散沙的状态;

另一方是以雅典、底比斯为代表的希腊传统势力,他们希望延续希腊世界的传统,保持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边的理念和意识形态根本就是拧的,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妥协谈判都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那就别废话了,拉出来干一架,谁赢听谁的。

公元前338年8月2日,这场决定希腊世界命运走向的大战,在距离德尔菲神庙30公里外的喀罗尼亚平原开打,史称“喀罗尼亚战役”。

一般史书都会描写,此次大战是腓力一生最高光的时刻。然而事实上的第一主角,是亚历山大。

上次我们提到亚历山大的时候,还是公元前356年,那个时候亚历山大刚出生,而腓力刚刚开始他的霸业才三年。转眼18年过去了,此时的亚历山大已经是大小伙子了,而腓力距离登顶希腊“一哥”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自从亚历山大记事起,马其顿从没吃过败仗。放眼望去全希腊,就没什么是马其顿征服不了的,这让年轻的亚历山大无比骄傲,这种骄傲继而转化为极端自信,而这种极端自信的气质,伴随着亚历山大一生。

我们后面的故事,你会很多次感觉到亚历山大这种自信(甚至有点自恋)气质,以及这种气质爆发出的凌厉的锋芒。

现在,这个18岁的小伙子,带着无与伦比的自豪与自信,还有全身使不完的荷尔蒙,开始了他历史舞台上的处子秀。

这场秀极为惊艳,可以说是亚历山大一人的舞台。

由于双方都清楚这场战役意味着什么,所以大家都没废话,把所有的宝都押了上去。希腊城邦国家联军以底比斯和雅典为主力,墨伽拉、科林斯也把能派出来的军队,一共凑了3万人,另外还花钱买了5000雇佣军,共计3.5万人。马其顿方面有3.2万人,都是纯粹的马其顿士兵,其中3万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

亚历山大就是这2000名骑兵的头。

看上去双方兵力差不多,其实这场仗从一开始腓力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地形对于马其顿军队十分不利。克罗尼亚是一块3平方公里的平原,东边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正南面是丘陵高低,往北则是平原。由于是在底比斯人的势力范围内开展,希腊城邦联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地形,他们早早的就把兵力部署在南边的丘陵上,这样就对马其顿军队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优势。

打过电脑游戏的人都知道,高地有那么好上吗?由于腓力只能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布置自己的军队,这让马其顿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发挥不出优势,所以一开打,腓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站在高地上的希腊联军一看乐坏了,看来今天这场仗胜券在握了,整个军队上到指挥官、下到士兵,精神开始松懈,甚至出现了“迷之自信”:这回说什么都不能让马其顿活着回去,要是能够活捉腓力,那就发达了。

于是城邦联军一个个都没过脑子,拔腿开始追击腓力,这样他们离开了高地,进入了平原。

对面腓力一看同样乐坏了:这帮二五仔这么不禁骗,看来今天赢定了。

于是等到希腊联军差不多全都进入了平原,腓力下令停止撤退,改为战斗模式正面迎战。

于是菲力指挥的马其顿右翼正面刚上了希腊联军的左翼雅典军队,而自己一方的左翼马其顿方阵也迎面朝着希腊中小城邦联军砍了上去。双方正式进入肉搏战。

应该说此时双方的士气都很高涨,没有人认为自己一方会输,况且双方都知道这场战争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是抱着拼命的态度来的,所以双方对抗十分激烈。虽然马其顿方阵在战斗方面有优势,但是架不住对方以命相搏,双方杀得难解难分。腓力从开战以来第一次遇到希腊人如此猛烈的反抗,一时间战况十分焦灼。

这时,亚历山大登场了。

由于双方的排兵布阵都极为相似,两边都各自保留了一支军队作为机动部队。希腊联军一方就是最精锐的底比斯圣队。说到这支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底比斯最辉煌的双雄时代。当年伊巴密浓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正是依靠这支军队的神勇表现,才一举击败斯巴达,成就了底比斯最为辉煌的时刻(底比斯霸业2:留克特拉战役)。后来底比斯将这支军队改编,取名为”神圣战队”,成为了底比斯军队中战斗力最强单元,一般而言,这次军队就是战场上压箱底儿的部队,一般都是用来进行致命一击这种重要工作。希腊联军战前的安排是让这支圣队紧跟希腊联军的两翼行动,等待命令。一旦战场上出现机会希腊人就命令这支军队进行重点冲锋,靠这支军队撕开马其顿的防线,进而一举锁定胜局。

当天战斗的时候,这支军队也是严格按照战前部署行动,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跑在前面的希腊军队,由于看到腓力的军队后撤,一时冲昏了头脑,追击的速度太快,他们和圣队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大。当希腊联军和马其顿军队面对面肉搏的时候,希腊人的一方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档。

亚历山大看到了这个空档。

于是年仅18岁的亚历山大当机立断,不等父亲腓力下命令,他指挥2000人从侧面钻入这个空档,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插到了圣队的背后。

前面故事说过,腓力对马其顿的改革是军事和政治结合在一块儿进行的。其中一大举措是将马其顿地方贵族都收编到首都佩拉组成一支骑兵部队,成为“马其顿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伙伴骑兵”(马其顿崛起2:希腊版的“商鞅变法”)。组成这支部队的士兵全部都是马其顿贵族,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军事培训,所以这支军队可以说是马其顿最精锐的部队。这2000骑兵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朝着空档深处猛攻过去。由于亚历山大的速度实在太快,底比斯人被打蒙了,还没来得及反应,300人的圣队和5000人的雇佣军,就在一脸懵逼的状态下被亚历山大灭了个干净。

希腊军团被捅了菊花,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正面战场,腓力一听儿子在后方得手,顿时来了精神,命令左右两翼军团加快了攻势,而希腊联军一方听到后方被抄的消息,顿时乱了阵脚,双方实力在一瞬间此消彼长,在马其顿人步步紧逼下,希腊人全线溃败,战争的胜负在这一刻也就失去了悬念。

战后清点伤亡,底比斯军有12000人参战,超过11000人战死,9000人的雅典军中1000人战死,2000多人被俘,其余作鸟兽散。而马其顿方面,伤亡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此,这场决定希腊世界最终命运的喀罗尼亚战役,以马其顿大获全胜告终。靠着亚历山大关键时刻的致命一击,终结了希腊世界的最后的希望,也将马其顿推上了荣耀巅峰。这个作风相当亚历山大,要的就是这份速度与凶狠。等待,不存在的,看准机会,一剑封喉才是亚历山大的本色!后面东征波斯和印度的时候,大家会多次领教到这种战法的厉害。

喀罗尼亚战役之后,亚历山大被安排了另一个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出使雅典。

古希腊战场上有个规矩,战后需要对手将战死将士的尸体还给对方。一般情况下都是双方说好时间,然后各自派人在战场上收集尸体,然后回去火化安葬,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自己替人家火化然后把骨灰送回去。喀罗尼亚战役之后,腓力就采取了第2种方法,他让马其顿士兵收集好了雅典人的尸首统一火化,把骨灰分别装在一个个陶罐里面,然后让亚历山大作为大使,领着这些骨灰交还给雅典人。

对于腓力而言,这不仅是对儿子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外交手腕,因为这个动作透露出来的是对雅典的尊重和示好。腓力这么干无疑是想拉拢雅典。但是对于亚历山大而言,这个任务十分危险,你刚刚把人家揍成那个样子,现在风口浪尖上去和人家勾兑,人家吃这一套吗?

然而,18岁的亚历山大欣然领命。

亚历山大只带领着一小队士兵护送的这些骨灰,当他来到雅典城下的时候,全雅典的人都围了上来。这些人可都是战死者的家属、遗孀、亲人、朋友,看到仇敌上门是个什么心情。只要有一个人擦枪走火,后面必然群情响应,亚历山大和这些马其顿人必死无疑。你可以想象那种气氛有多么紧张。

然而亚历山大够狠,他非但不害怕,反而让护送他的卫队全部留在了城外,他一个人进去会会雅典人。不仅如此,进城之前他还把佩剑解了下来留在城外,头盔也摘了下来,然后捧着一罐骨灰走进了雅典的主干道,在两边雅典人喷火的眼神中,旁若无人的朝着雅典市政厅走过去。

亚历山大不知道这段路有多长,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长时间,亚历山大全程脚步平稳,眼神坚定,没有说一句话。渐渐地,两边的雅典人似乎被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所感染了,喧闹逐渐散去,咒骂和抗议声越来越小。最终这个18岁的年轻人走完了雅典卫城漫长的步道,双手把骨灰罐交到了等候在那里的政府官员手中,接着他发表了简短的演说,向全体雅典阵亡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对全体雅典人表达了哀痛。最后,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向全雅典的百姓和官员鞠躬致敬后,沿着原来的道路返回,同样平静、同样坚定,也同样一句话没说。

当亚历山大走出雅典城的时候,马其顿和雅典人都被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征服了。马其顿的人自然不用说,看到自己的太子爷以一己之力镇住了全雅典人,如此牛逼,这个时候他们看向这位太子爷的眼神,就不是只有畏惧,而是钦佩了。

这就像神一样!

而雅典人这个时候如梦方醒,刚才这个小伙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告诉雅典人:马其顿真正的强势不仅有武力而且有胆色,不仅老一辈的人可以笑傲江湖,新一代的人也已经成长起来,而且更加锐不可当。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而与之相比,雅典真的老了。

不服不行。

由于亚历山大在外交上表现十分亮眼,接下来腓力和雅典展开了正式的谈判,就顺畅多了。雅典继续抵抗下去的决心消散了很多,马其顿主导了整个谈判的进程。腓力在谈判时又一次展现了出色的大局观:

他给了雅典十分宽厚的条件,战争中俘虏的2000名雅典士兵,他安排两名马其顿高官护送回雅典城,全程保证人身安全,还把雅典周边的一些有争议的土地也一次性给了雅典,并且对雅典海外的领地没有提出割让要求,甚至都没提出要在雅典驻军。而作为回报,腓力要求雅典只需要承认马其顿的领导地位就可以,应该说这个条件十分宽容。

腓力这么干,绝不是对雅典有好感,而是一种政治手腕。腓力十分清楚,战场上打赢了,但接下来要把战场上的胜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能只停留在喊打喊杀的层面,政治外交该做的工作要赶紧跟上,该要表现出来的姿态就要毫不犹豫的表现出来,你可以说这是一种作秀,但这是必须的,不仅要演,还要演得漂亮。所以他才会对雅典如此宽容,就是希望把雅典做成一个样板,让所有的希腊人都放心,他不会秋后算账,他对雅典可以这样,他对别人也可以这样。

果然,这么一番骚操作下来,雅典人对马其顿又敬又怕,雅典人甚至准备授予亚历山大和腓力雅典公民权,曾经和雅典绑在一起的墨伽拉、科林斯这些人看在眼里,也就没有了继续抵抗下去的信心,这些城邦也都纷纷承认了腓力的领导地位。这么一来,反马其顿的势力从内部被瓦解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算是彻底稳了。

于是在当年年底,也就是公元前338年末,在希腊名城科林斯,腓力以胜利者身份,召集全体希腊人开了一次大会,而这么多希腊城邦,除了斯巴达拒不参加,其他人都乖乖派出人员前来。

会上,腓力并没有对战败的希腊人提出割地赔款的要求,而是提议全体希腊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外,于是他提出要建立一个全体希腊人的同盟,在这个同盟中,规定每个加盟城邦的权利义务,尊重各自的主权国境和政治独立。各个城邦一律平等,不搞什么“年贡”摊派,成员之间也不搞什么互相侵害,从此以后,在马其顿的领导下,整个希腊将成为一个整体,不再像以前一样一盘散沙。

这个提议,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科林斯同盟”。

腓力当之无愧成为“科林斯同盟”的一把手,这个同盟的成立标志着几百年来一盘散沙的希腊终于出现了一个大一统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虽然整个希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统一,但是以联盟方式形成的希腊共同体就此诞生,这种共同体的模式也是今天西方很多国家组织的雏形(比如欧盟),腓力就是这些现代国家组织的祖师爷。至此,44岁的腓力,经过了24年的创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整个希腊尽在他手,此时的腓力,已到达荣耀的顶点。

然而,就在腓力登上荣耀巅峰,面对未来豪情万丈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新的危机已经来了,这一次危机,起源于腓力的婚姻。

喀罗尼亚大战后不久,腓力又离婚了。

干嘛要说又呢?

因为这老兄一辈子结了七次婚,这一次是他第六次离婚,这一次的离婚对象,就是亚历山大她亲妈:依庇鲁斯公主奥林匹娅斯。

这场离婚官司,把马其顿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公开化了,也把腓力和亚历山大微妙的父子关系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更是导致了腓力在不久之后被暗杀。

有这么严重吗?

那就要看你怎么理解这场离婚案了,如果你把它当成八卦看,那当然是娱乐新闻,但是如果你把他放到马其顿权力场中去看,那这就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了。

腓力一生最大的弱点一是贪杯、二是好色。特别是好色,他这一生光正牌的老婆就有7个,这些还只是家里的红旗,外面的彩旗多到数不过来,要是把这些女人集中起来,能单独组成一个连。而且这个老兄口味还特别重,不光女的,男的也不放过,从男童到男人一网打尽,看得人不服不行:这哥们儿身体真棒!

虽然腓力在私生活上确实比较浪,但如果就此认定这老兄就是个浪货,那就是天大的误解。

我们上面说过,马其顿是王国,是君主一人统治,不是民主制或者寡头制度,天下都是皇上他们家的,那反过来,皇上全家也都是天下的。这个道理,当年《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有句话点出了全部:

 “大清是朕的,朕也是大清的”。

既然人都属于国家了,你的私事也就成了公事。

腓力好色不假,但是在老婆问题上绝不糊涂。

西方世界的婚姻规则,从古代开始就没有小妾这一说。对于腓力来说,女人多到自己都数不过来,这些并不是合法的配偶,她们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俗称的“私生子”是没有合法性的,对于政权来说不存在什么实质性威胁,这一点和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传统宗法伦理是承认小妾、通房丫头的合法地位,因此这些正妻之外的女人的后代也是合法的,只不过算是“庶出”,地位不如大房“正出”而已,这些大家看《红楼梦》就清楚了。

所以你别看腓力成天泡在花堆里,但这些女人都不是正式老婆,腓力和她们怎么浪都不会威胁到手中的权力。而一旦牵涉到娶老婆,他就换了一副面孔,非但不浪荡,而且极为精明。

腓力一生结了七次婚,你仔细去梳理这七个老婆,各个都对腓力的政治权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拿亚历山大的老妈奥林匹娅斯来说,她是依庇鲁斯的公主,而依庇鲁斯是马其顿实力数一数二的城邦,腓力想要在这个地区站稳脚跟,就非得和依庇鲁斯合作不可,所以腓力就迎娶了奥林匹娅斯,生下了亚历山大,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这个时候你再看腓力,哪里是个风流杂种,根本就是个精明政客。

搞明白了这些,你就能理解腓力离婚的真实动机了,一定是为了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利益这么重要,非要和奥林匹娅斯离婚才行?为什么这场离婚案后不久腓力就被暗杀了?腓力和亚历山大这对父子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了马其顿内部怎样的矛盾冲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