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在军队层面。这个好理解,帕曼尼奥在军营里呆了一辈子,他带的兵可能比他吃的饭还多,马其顿军队从上到下,从将军到士兵,到处都有他的老部下,你用德高望重四个字来形容他在军队里的声望毫不为过。现在这么一个万人敬仰的老帅,被这种方式做掉了,你让跟着他的士兵怎么接受得了?所以士兵们情绪异常激动,他们将亚历山大的钦差团团围住,要求严惩凶手,差点惹出兵变。多亏亚历山大考虑到了这一层,在这些刺客启程前,他给这些刺客额外准备了一封由他亲手签署的诏书,让他们交给埃克巴坦那城里自己的心腹,信中亚历山大告诉他们,一旦士兵发生哗变,就给全体士兵展示这份诏书。负责暗杀的人员现场给全体士兵宣读了这份诏书,告诉士兵们整个行动计划是最高领导人亲自拍板的,你们要有什么意见,或者想要个说法啥的,找大领导说去。但是平息军营的骚乱那只是表面,士兵内心的愤怒可没那么容易被扑灭。军营中对于亚历山大的失望、怨恨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危机的种子,算是埋下了。而在军队以外,帕曼尼奥之死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后果,那就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安提帕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帕曼尼奥被杀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瞒得住消息,很快马其顿全国上下都知道了。那么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是镇守大后方的安提帕特,当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有一点是肯定的,安提帕特作为两朝元老,在官场上混了那么多年,这老家伙比谁都清楚,下一个就轮到他了。虽然从事实上的来看,安提帕特还是比较低调的,因为他的权利根基并不是在军队中,和帕曼尼奥相比,亚历山大对他的忌惮程度要相对小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安提帕特作为马其顿国内资格仅次于帕曼尼奥的前朝重臣,再怎么低调始终都在风口浪尖上。更何况现在帕曼尼奥被干掉了,放眼马其顿,就没有谁比他更加引人瞩目了,这么多年官场的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他越是引人瞩目,就越是凶险。安提帕特不可能坐以待毙,但是他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一是他没兵权,能调动的力量有限,二是他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造反,因为亚历山大并没拿他安提帕特怎么样,如果他真造反了,正好给亚历山送了个理由彻底灭了他。安提帕特老奸巨猾的,不可能干那么傻叉的事情。巧了,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希腊本土唯一的刺儿头--斯巴达跳出来搞事情,这正好给了安提帕特自保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前面我们说过,喀罗尼亚战役之后。马其顿事实上成了希腊世界的霸主,从此以后,亚历山大父子两人就建立起了一个叫做“科林斯同盟”的组织,这个组织说白了就是整个希腊世界都认马其顿当带头大哥,马其顿领导大家将松散的希腊世界捏成一个整体(权力的游戏4:要有自己的班子和路线)。由于当时的马其顿如日中天,所以希腊世界的城邦都很识相,大部分都乖乖加入了“科林斯同盟”,只有一个例外:斯巴达。斯巴达所以拒绝加入,是因为内心接受不了。毕竟人家在希腊世界当了快200年的扛把子,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还干掉了辉煌一时的雅典。现在你让人家低头给你做小,斯巴达接受不了。况且虽然人家衰弱了,但是军事力量还是比较牛逼的,马其顿真要以武力吃掉斯巴达也绝非易事。这样一来,两边形成了相对平衡:斯巴达挑战不了马其顿的老大位置,但是马其顿也拿斯巴达没辙。于是斯巴达可以游离于“科林斯同盟”之外,不服从马其顿的领导,维持住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做“光荣孤立”。斯巴达的这种不服管的状态维持了很多年,直到公元前330年,也就是帕曼尼奥之死前一年。这一年,斯巴达最后一任国王阿吉斯发动的起义。这位老兄认为,亚历山大已经离开希腊这么多年了,而且身在几千里以外,不可能回来了,而自己这么多年养精蓄锐,攒够了力量,可以干一票大的,把希腊老大的位置抢回来,所以他联合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几个死党,公然发动起义。起义的规模很大,这让镇守在希腊的安提帕特十分为难。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安提帕特可谓焦头烂额,他动用了马其顿可以动用的所有力量,还把科林斯同盟里其他小弟能组织起来的力量也都扑了上去,差不多是把吃奶的力气加上棺材本都拿了出来,这才很艰难的平定了阿吉斯的起义。这场起义是斯巴达留给我们最后的谢幕演出,而随着起义的平定,也就意味着斯巴达在希腊文明当中彻底出局了。就在安提帕特平定了叛乱后不久,传来了帕曼尼奥的死讯。于是安提帕给特远在前线亚历山大送去了一封信,信中他详细汇报了阿吉斯起义的前因后果,以及他在是怎么辛苦、怎么忠心耿耿地带兵平定叛乱,搞得他一年以来都没怎么睡好觉,瘦了十几斤,等等这些。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老家伙提出:由于叛乱刚刚平息,整个希腊世界人心需要安抚,经济需要恢复,社会秩序需要重建,工作量极大,而且物资还紧缺,人手也不够,所以安提帕特提出,为了大本营休养生息的需要,接下来就很难再向前线提供人员和物资的补给,总之一切等到希腊世界恢复元气再说。翻译成大白话说就是:安提帕特利用斯巴达造反、希腊世界需要恢复为理由,冠冕堂皇地切断了希腊本土和马其顿前线军队之间的联络。这意味着马其顿的老家事实上脱离了亚历山大的掌控。现在大家能看出来这里面的逻辑了吧:由于帕曼尼奥的死让安提帕特不得不有所防备,安提帕特就利用希腊世界乱后维稳作为理由,停止了向亚历山大大军的人员、物资和情报供给,这样一来,相当于安体帕特在希腊和马其顿自立为王了,亚历山大如果想谋害他安提帕特,难度会上好几个数量级。表面上打着为国家着想的幌子,背地里盘算的全是自己的利益,你还找不出理由反对,什么叫老奸巨猾?这就是!但是话说回来,安提帕特这么干也实属无奈,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这一切全是亚历山大一手造成的,根子出在亚历山大的政治水平太烂了。故事发展到现在,不管亚历山大集团内部有着怎样的政治危机,但是好歹帕曼尼奥这一笔烂账算是翻了过去,亚历山大得到了他想要的,那么接下来他就要再次举兵东征。而且这一次东征,亚历山大志在必得,因为他掌握了合法性。上一篇我们说了,大流士三世是被他的随从,一个叫贝索斯的人给刺杀了。接着这个贝索斯老兄逃到了自己的地盘上,然后自立为波斯国王,做起了逍遥皇帝。这就给了亚历山大起兵讨伐的理由。要知道亚历山大的自我定位就是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只有他才是神授权的、波斯帝国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你贝索斯居然敢自立为王,不欠揍嘛?于是,公元前329年春天,还差4个月就满27岁的亚历山大重新踏上了征服东方的征程。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亚历山大和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在巴克特里亚地区(Bacteria,今天的阿富汗)地区追着贝索斯打。在亚历山大的极限施压下,贝索斯的部队从内部奔溃了。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328年五月,趁着贝索斯睡觉的时候,他的手下用绳子把这位老兄捆成了粽子交给了亚历山大,随着贝索斯一起上交的,还有整个巴克特里亚地区。亚历山大为了彰显自己波斯帝国继承人的身份,对贝索斯进行了严惩,他首先将贝索斯扒光,用木枷套在他的脖子上,将他裸体公开展示与大庭广众之下,接着对其公开施以鞭刑,这在东方的文化中属于最顶级的羞辱。最后将这货送到苏萨,公开处决。 (公开处决贝索斯)拿下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后,亚历山大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北方的粟特地区。粟特这个地方,也叫索格狄亚那(Sogdiana),相当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你不熟悉这个地方不要紧,这个地方出现过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他叫安禄山,粟特就是唐朝史书对索格狄亚那的别称。拿下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后,亚历山大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北方的粟特地区。粟特这个地方,也叫索格狄亚那(Sogdiana),相当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你不熟悉这个地方不要紧,这个地方出现过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他叫安禄山,粟特就是唐朝史书对索格狄亚那的别称。在粟特这个地方,亚历山大吃了大苦头。因为这里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布满的山地,在这里作战,集团军作战不好使,游击战的战术才管用。对于亚历山大这种习惯于大兵团作战的人来讲,在这个地方打仗很不适应。为了拿下粟特,亚历山大打得十分艰苦,中间人员伤病和死亡超过了1000人,这个数字你看上去好像不是非常巨大,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前面平灭波斯的三大战役的总和。最后亚历山大的军队还是在粟特当地叛徒的配合下才杀死了波斯驻当地总督,艰难地拿下来这个地区,这时候已经是公元前328年冬天,拿下粟特和巴克特里亚,前后一共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至此,亚历山大算是彻底征服了波斯全境,当年冬天,马其顿大军在撒马尔罕(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过冬。 (亚历山大进军图)而就在这个冬天,发生了一件严重的政治事件,这件事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可以和帕曼尼奥之死相提并论。上面说了,由于征服了波斯全境,这么重大的业绩,怎么着也得开个联欢会庆祝庆祝。所以就在全军休整过冬的期间,亚历山大不停的召集部下开酒会,彻夜狂欢。在这些酒会上,亚历山大有两个举动特别引人注目:第一,他穿上了波斯人传统的豪华丝绸礼服,并不像他的希腊战友一样穿着朴素的亚麻衣服或者是盔甲,他身边服侍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波斯人的身影,包括宦官和侍女,而这些在希腊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亚历山大整个人看上去完全“波斯化”了;第二,他尝试引入了波斯的跪拜礼。跪拜礼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这是波斯人的传统礼节,也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文化上的和观念上的最大不同。在当时的西方,以希腊为代表,只有奴隶才会一见人就下跪,公民只有在祭祀的时候对着神才会下跪。对于国王,希腊人认为你再牛逼也是个凡人,人们会鞠躬致意,但绝不会双膝跪地。而在东方,国王或者皇帝就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所以东方人认为看见皇帝下跪很正常。亚历山大通过服饰和跪拜礼节,很明显是想要进一步让马其顿人融入波斯,因为面对波斯如此广袤的土地,和如此众多的不足和文化,想要稳固统治就必须尽可能的和当地搞好关系,这个想法没错,但是,他却忽略了和他出生入死的希腊战友的感受。亚历山大想要和波斯搞好关系。是因为统治需要,但是作为战友的手下,这帮将军可没有他这种想法。他们只会觉得亚历山大这么干是对他们的抛弃,这就好比一个泥腿子大亨混壮了之后,回头就把共患难的黄脸婆给休了,进城找了个前凸后翘的妹子,那感觉是一样的。对于亚历山大的这些做法,底下人是有看法的,不仅有看法,而且有抱怨,不仅有抱怨,甚至有仇恨。只不过这些反感的因素还没有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尚未爆发而已。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亚历山大和往常一样召集大家晚上喝酒轰趴。当天亚历山大似乎心情不错,喝了很多酒,这酒一喝多就容易话多。亚历山大也是这个尿性,借着酒劲儿,把从灭波斯开始到征服中亚,过去几年干过的牛逼事儿,一件不拉地又拿出来狠狠的吹嘘了一通。就这点东西,下面这群老兄,随便抽个人上去都能替亚历山大吹,因为亚历山大每次喝多都要拿着这些事儿翻来覆去的倒腾,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是领导吹牛逼吹到忘我的时候,往往就是下面人拍马屁的大好时机。下面人于是顺杆儿爬,忍着恶心对亚历山大极尽吹捧,怎么肉麻怎么来。亚历山大听在耳中,爽在心里,浑身每个毛孔都透着惬意。克莱特站起来,指着亚历山大的鼻子,开始了长(破)篇(口)大(大)论(骂)。对了,他就是亚历山大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这个人,亚历山大在东征第1场大战中就会嗝屁,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亚历山大在历史上就不会是牛逼哄哄的形象,而只会是一个笑话。(平灭波斯1:最惊险一战-格拉尼科斯河战役)正是由于他对亚历山大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现在突然站起来发言就显得很惹人注意。克莱特似乎也喝多了,他借着酒劲,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全都是对亚历山大的指责:他先是批评亚历山大抛弃了希腊的尚武的传统,沉迷于波斯奢华的享受,然后指出亚历山大周边围满了用心险恶的波斯奴才,而亚历山大对他们言听计从,甚至为此还对他们这些老战友们日渐疏远,着实让人心寒。最后、也是最狠的,克莱特他当着大庭广众的面,认为亚历山大的这些业绩根本不是他靠自己得来的,而是靠他的父亲腓力二世打下的底子,还有被他杀死的帕曼尼奥和菲罗塔斯他们的英勇奋战才换来的,而你亚历山大却抹杀了老国王和这些前辈战友的功绩,甚至想要据为己有,实在令人不耻。底下的人都懵了,从没见过这种场面,而这一段话骂得实在太狠,有人就是想出来打圆场,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时间喧闹的酒宴变得跟死了一样寂静,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氛。亚历山大勃然大怒,克莱特你小子太蹬鼻子上脸了,哪有这么跟领导说话的?亚历山大将手中的酒杯朝着克莱克扔过去,完了还不过瘾,问旁边的侍卫要武器,想要上去宰了这个口没遮拦的混蛋。底下克莱特还在骂骂咧咧,这个时候,伙伴骑兵团的一个军官托勒密(后来的埃及法老)赶紧上去抓住克莱特使劲儿往外拽,一边拽一边还努力让克莱特闭嘴,旁边的军官这个时候也反应过来了,上去七手八脚的帮托勒密把克莱特架到了宴会厅外。但是克莱特可能真的喝多了,劲儿特别大,几个人都没按住他。被拖到厅外的克莱特挣脱了几个军官,又再次跑回了宴会厅,这一次克莱特不仅大声指责亚历山大,还引经据典唱起了希腊著名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里的诗句,这些诗句在希腊文化中是讽刺别人爱慕虚荣、刻薄残忍的段子,明显就在影射亚历山大。这下亚历山大彻底绷不住了。愤怒不已的亚历山大失去了理智,也不等护卫拿过武器来,他直接从护卫的手上夺过了长矛刺向克莱特,矛穿过了他的身体,克莱特应声倒地。 (克莱特之死)等到亚历山大酒醒后,一代猛将克莱已经断气,亚历山大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曾经的救命恩人。克莱特这个人和亚历山大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也是伙伴骑兵的成员,从一开始就跟着亚历山大,并且他的姐姐还是亚历山大的乳母。应该说他是亚历山大为数不多的心腹之一。而现在这个人站出来,当着大庭广众的面公开指责亚历山大,这意味着什么?而亚历山大不惜杀死这个人毫不手软,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但是这个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后面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追问:为什么会分裂?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分裂?他们争吵究竟是意气之争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或者换个问法,亚历山大团队的人,究竟是对亚历山大本人有看法,还是对亚历山大的执政路线有看法?如果是对执政路线有看法,那么他们矛盾的焦点又在哪里?这些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些矛盾出现的时候,亚历山大有没有意识到出现了危险的信号?其实,如果你是这个专栏的忠实读者,刚才那一大堆问题在以前的文章当中早就有苗头了。大家往前翻翻前面的文章,你会发现,自从亚历山大开启东征以来,随着他征服版图的日渐扩张,随着他所占领的土地,人口越来越多,他的政策方针和执政思路、连同他亚历山大本人的言行举止越来越不像一个希腊人,而是越来越像一个东方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做出这些改变?他的这些改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为了做出这些改变,亚历山大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对于上面这一堆问题,现在确实到了全面分析和解答的时间了。而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系统性思考。这些问题如果一个一个的单独解决,我们得到的只会是碎片化的结论,形成不了系统总结。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拎出一个总逻辑,在这样的一个总逻辑下面,我们才能看清楚亚历山大做出的这些决策和选择究竟有着怎样的思考过程和历史背景,然后我们才能够给出一个靠谱结论,也才能够对亚历山大的给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那么,就让我们从头开始,把这些问题好好捋捋,看看亚历山大究竟是怎么了。
|